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不稀奇,不過如果是用巴黎音樂博物館所館藏的大提琴與鋼琴來演奏就比較稀奇了。這把大提琴是Pietro Guarneri(威尼斯,1695-1762)所製的1734年大提琴,而鋼琴則是1855年Carl Gulius Gebauhr所製的,82鍵,中央A音(A1)是430Hz,而不是現代鋼琴的88鍵、中央A音440Hz。此外二首罕見曲目,一首是貝多芬根據莫札特歌劇魔笛中一曲所寫的7段變奏;另一曲是Camille Pleyel(1788-1855)與Charles-Nicolas Baudiot(1773-1849)合寫的「夜曲」,這首曲子咸信是第一次錄音。
這張CD的封面有Stradivari Musee de la Musique Paris的標誌,這是法國巴黎音樂博物館與Harmonia Mundi唱片所合作的一系列錄音計畫,用的樂器是巴黎音樂博物館的館藏古樂器,演奏家則是找法國著名音樂家來擔綱,至今已經推出五張CD,這張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是其中之一。Pietro Guarneri是Giuseppe Giovanni Battista Guarneri(1666-1740)的兒子,而Giuseppe Giovanni Battista Guarneri又是Andreae Guarneri(1626-1698)的兒子。瓜內里家族跟Amati、Stradivari家族同列義大利三大最重要製琴家族,而Pietro Guarneri咸信是瓜內里家族最後一位著名製琴師。Pietro Guarneri在1733年才自立門戶,而這把琴是1734年所製,可能是開門營業後的首批作品。
Carl Gulius Gebauhr Konigsberg是創立於1834年的德國鋼琴製造廠,Konigsberg原本是德國領土,1945年之後因為波次坦宣言而被歸於前蘇聯。這家鋼琴製造廠在當地很有名,1850年被另外一家德國鋼琴廠RUD Iabch Sohn收購,1913年這個鋼琴品牌消失,市面上仍然可以見到古董鋼琴的買賣。這部大約在1855年所製造的鋼琴已經具有現代三角鋼琴的模樣,不過只有82鍵,而且中央A音定調在430Hz。這樣的鋼琴應該很接近貝多芬在世時所使用的鋼琴。
這張CD中除了我們熟悉的貝多芬Op.5 第一、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之外,還有二首比較少聽到的曲目,其中一首是貝多芬根據莫札特歌劇魔笛所寫的七段變奏。貝多芬聽過莫札特的歌劇魔笛之後,曾寫了二首相關鋼琴變奏曲,一首是根據公主與捕鳥人的二重唱「這些能感覺到愛情的男人」所寫的七段變奏WoO 46;另一首也是跟捕鳥人有關,F大調Op. 66,這裡收錄的是七段變奏這首。
另外一首曲子Nocturne(副標題魔笛的回憶)很特別,是由法國作曲家、鋼琴家Camille Pleyel與法國大提琴演奏家Charles-Nicolas Baudiot所合寫的。這首曲子是擷取莫札特歌劇魔笛1801年在巴黎首演時的改編版Les Mysteres d'Isis(神秘的Isis)。當時這齣歌劇是由二位作曲家所改寫,內中還取用了莫札特唐喬凡尼、狄托王的仁慈與費加洛婚禮的旋律改編。這齣法國式的魔笛一直到1865年前都很流行。而幾年後Camille Pleyel與Charles-Nicolas Baudiot則取Les Mysteres d'Isis中的三首旋律寫成「夜曲」,並且給予副標題「魔笛的回憶」。這首曲子我從來沒聽過,據說這張CD是首次錄音發行。
這張CD的大提琴演奏者Raphael Pidoux(1967-)我有幾張CD,他是著名的Trio Wanderer三重奏的大提琴手,錄製過不少唱片。而鋼琴家
Tanguy de Williencourt(1990-)也在Harmonia Mundi錄製過幾張唱片。以82鍵、430Hz的鋼琴來演奏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可能比較少見,用著名大提琴演奏者則比較多,不過這張CD錄製了二首比較罕見的曲目,也算是特別安排的賣點。
1734年的大提琴與1855年的鋼琴音質音色都很美,錄音效果也很自然,我沒想到1855年的鋼琴已經擁有那麼大的音量,許多樂段都能夠把大提琴的聲音壓過。而大提琴的聲音溫暖細緻帶著很美的嗯嗯聲,擦弦的彈性與細微顫動都很清晰。雖然不是大師級的演奏家,但樂器的音色與演奏的氣氛可能更接近貝多芬時代,留給我們溯古的想像空間。
Harmonia Mundi唱片發行,上揚唱片代理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