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onlight Sessions Volume II是跟隨前一張Volume 1製作的,事實上是同時製作的,只是分先後發行。
雖然是同時製作,但精采程度卻不同。如果以我個人的意見而言,這第二集的精采程度勝過第一集。這話怎麼說?第一、我認為第二集的歌曲比第一集更得我心,這當然是我個人的偏好。第二、第二集的伴奏除了第一集的堅強陣容之外,又加了布達佩斯Scoring Symphonic Orchestra的30人弦樂團伴奏,弦樂的伴奏讓這張第二集的錄音效果與動聽程度高於第一集。所以,如果您已經買了第一集,沒理由不買第二集。
到底是如何錄製弦樂呢?我猜可能是在美國先把已經錄好的人聲與伴奏數位檔傳去布達佩斯,讓弦樂團聽著已經錄好的音樂演奏錄音,錄好了之後再把弦樂伴奏傳回。拿到弦樂錄音之後,再正式混音。Lyn不可能把那30人弦樂團請來美國錄音的,要供機票吃住,那要花多少錢?
弦樂群錄音好嗎?好!尤其是C面第一首At Seventeen,那大提琴的音質很美,編曲也很美,值得。除了這首之外,其他曲子的弦樂也很好,像D面第三首的弦樂群與口琴搭配就非常棒。除了新加入的弦樂群錄得不錯之外,其他樂器的錄音表現與第一集一樣優異,鋼琴、銅管、Bass錄音效果都是第一流的,聲音不會緊繃,很寬鬆,但又不會沒有形體,可以說 是凝聚中的寬鬆。而Lyn Stanley的嗓音錄得很慵懶,節奏很慢,音調很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特色。這種嗓音對音響系統的活生感是一大考驗。此外,我猜想Bass的音粒與Lyn的嗓音在小空間中很容易因為中低頻峰值的關係而顯得形體肥大,並且導致Bass的演奏觸感無法表現出來,如此一來就會讓您覺得低頻表現不佳,事實上原本錄音的效果是低頻豐富又乾淨清爽的。
整張唱片的錄音有著寬廣的音場,音場內各種樂器的形體都相當浮凸,而且寬鬆,不是緊緊小小的,而是寬寬大大的。更棒的是音質很好,絕對有音響迷喜歡的類比味。提醒您,Lyn Stanley的唱片錄音完全是針對音響迷而製作的,所以錄音時啟用類比與數位二套系統,黑膠用類比母帶去製作,而SACD則以數位錄音去製作,二者分開。我同時收到黑膠與SACD,也做了比較,SACD錄音效果也很好,但二者在我的音響系統上聽起來有不同的味道。並不是錄音時刻意弄成二種味道,而是我的數位訊源與黑膠訊源根本就是二套不同的器材,只有前級、主動式喇叭是一樣的,訊源器材不同,聲音聽起來當然就會不同。
我很喜歡這張黑膠唱片中的鋼琴伴奏,您知道嗎?光是鋼琴伴奏就請來三位鋼琴名家,包括Mike Garson、Christian Jacob與Tamir Hendelman。套鼓也是三位鼓手。D面第一首How Insensitive的鋼琴與吉他前奏就演奏得非常好,而且錄音效果深得我心。而D面第二首的薩克斯風無論是演奏或錄音同樣也會讓音響迷興奮。其他小號、法國號、伸縮號的演奏與錄音效果也都很優異。Lyn很聰明,錄音鎖定Al Schmitt,刻片鎖定Bernie Grundman,這樣的組合幾乎就是不敗保證。
至於壓片的方式與第一集一樣,都是One Step Process。到底什麼是One Step Process?在此我拷貝第一集的說明如下:
與一般不同的是,一般黑膠壓片過程稱為Three Steps Process,但是Lyn這張卻是使用One Step Process。到底這三步驟與單步驟有什麼不同?所謂三步驟製程就是在刻片機刻好漆盤Lacquer之後,要先以漆盤做一個Father(此時溝槽是凸起的),再以Father做一個Mother(此時溝槽又變回凹的),再由Mother做成Stamper(凸起),這個Stamper就是用來壓製黑膠唱片的工具。每一個Stamper大約可以壓製500-1000張黑膠。當Stamper損毀時,就由Mother再做成Stamper,Father通 常一直維持不用狀態,這樣一旦Mother損毀,還可以從Father來製造Mother,如此一來黑膠可以一直壓片。
而One Step製程呢?從漆盤做了Father,就直接用Father來壓片。這樣會有什麼結果?第一、壓片品質當然好過翻了再翻的三步驟。可是,它也有問題,那就是Father很快會損毀,一般都是壓製1,000片左右。您知道嗎?漆盤很軟,它無法翻製很多Father,所以,一旦Father陣亡,這張黑膠也就從此絕版了。Lyn Stanley這套黑膠唱片壓多少張?2,000張。
二張一套,45轉,180克,我這套片質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