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這張RR發行的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我已經猶豫了好幾個星期,最終還是寫了。我猶豫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張黑膠唱片錄音不好,而是它的指揮詮釋不是我喜歡的,至於錄音效果那當然是非常好。
這張「春之祭」是由Eiji Oue 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所演奏的,常聽RR唱片的人對於大植英次這位指揮當然不陌生,家裡唱片架上一定也有許多他指揮的唱片。大植英次生於1957年,比我還年輕,四歲時就開始習樂,很早就到美國習樂,跟過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1995-2002年擔任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指揮,2003年後回到日本,任大阪愛樂音樂總監。在他擔任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指揮其間,與RR唱片合作,錄下許多音響迷喜歡的唱片。這張「春之祭」就是他第一次與RR唱片合作錄製的作品,當年還曾獲得997年葛萊美獎提名古典音樂錄音獎。後來他所錄製的「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Mephisto & Co.」、「Symphonic Dances」等都是音響迷必收的片子。
這張黑膠唱片的最初版本是HDCD(編號RR-70),於1996年發行,HDCD中除了「春之祭」之外,還有「火鳥」與「夜鶯之歌」。由於黑膠版本是半速刻片45轉,所以只能容納「春之祭」而已。黑膠唱片的編號也改為RM-1515。
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的音樂好不好聽?我認為很好聽,但可能有許多人因為聽到「春之祭」與「火鳥」,就對他的音樂產生畏懼感。為何畏懼?因為音響系統無法把那麼寬幅的動態範圍表現出來,使得音響系統充滿失真,每當大鼓一打就要破聲。而管樂其鳴時更是刺耳無比,完全無法體會史特拉汶斯基管弦樂配器的美妙之處。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有點像畢卡索的畫作,許多人看到的都是畢卡索抽象畫,覺得他在亂畫,哪知畢卡索的傳統畫作功力非常高深,就是因為基礎雄厚,所以才有能力兌變成抽象畫。而史特拉汶斯基剛好相反,他1910年定居巴黎之後,與基亞列夫合作芭蕾舞曲,第一首作品就是「火鳥」,第二首作品就是1911年的「彼得洛希卡」,第三首就是1913年的「春之祭」,當時引起演出現場騷動,因為觀眾無法接受那麼前衛的音樂。現在聽起「春之祭」當然不覺得什麼,可以想見當時巴黎即使已經是全世界流行的急先鋒,但史特拉汶斯基還是吃鱉了。
一次大戰爆發,史特拉汶斯基的經濟大受影響,也讓他沈思改變樂風,1920年以後,他反璞歸真,創立新古典主義,回歸巴哈。1938年歐洲開始動盪,史特拉汶斯基到了美國,並且入籍,開始受到爵士樂影響。1950年代開始受到12音音樂影響,樂風再度轉變。所以終其一生,史特拉汶斯基轉換了幾次樂風,如果您不喜歡他的「火鳥」、「春之祭」,可以聽聽他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他1920年模仿裴格雷西樂風所做的「Pulcinella」充滿優雅的古風,他1918年所做的「士兵的故事」充滿音響效果,他1945年所寫的「Ebony Concerto」也很好聽。
大植英次這張「春之祭」由Keith O. Johnson錄音,RR以數位錄音為主,這張黑膠唱片當然也是拿數位母帶來刻片的。由於RR錄音效果太傑出了,許多黑膠迷都會忽略這是數位錄音的事實。不過我也要說,即使RR錄音效果那麼傑出,但跟類比時代的錄音相比,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春之祭」音響效果的賣點當然是那幾次大鼓,如果鼓聲不凝聚,有毛邊,有破聲,可能都是唱頭唱臂調整不當所致。片中最精彩的應該是錄音中木管、銅管、弦樂的音色變化。您必須把黑膠系統調到很好的地步,才能聽出內聲部那些樂器合奏時的音色變化,還有樂器演奏的真實質感。此處的大鼓繃得很緊,很有彈性,勁道十足,氣勢排山倒海,加上猛吹的銅管,如果音響系統調校不當,真的會吵死人。假若聽來吵死人,毫無疑問是您的問題,不是錄音師的問題,前面說過,這張唱片得到葛萊美獎1997年古典音樂錄音獎提名。
接受挑戰吧!Joy Audio有在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