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收到馬來西亞朋友寄來的音響大展測試片,今年也是如此,謝謝Joseph Ki Cheong Ming。這張CD的14首曲子都選得很好,不僅音樂好聽,而且可以測試各種表現,同時也顯現製作人的音樂品味。希望我們今年的TAA圓山飯店音響展的SACD也能有這般水準。第一首很難歸類是什麼類型,有爵士套鼓,有古典音樂,表現難度很高。最後一首都是古典音樂,同樣是難以表現的曲子。製作人把這二首放在頭尾,頗有棒喝跟最後驗收的意謂。其他二首民樂,一首琵琶,二首鋼琴與Bass,男女歌手演唱,一般音響迷會喜歡的都包含其中,也算是廣泛的自我測試。
第一首選自M.A Recordings Marcelo Zarvos- MusicJournal。,我認為是所有14首中最難表現者。各種樂器快速演奏,如果解析力不夠好,就會亂成一團;如果細節再生不夠豐富,樂器的演奏質感聽起來就不像真的;如果音質不夠美,就無法聽出每樣樂器的美質。如果能夠把這首曲子表現得生動活生好聽,這樣就對了。反之,如果您聽到的是吵雜死板不生動的音樂,那就錯了。而第二首也是選自M. A Recordings Todd Garfinkle& Shigero Sugiymam,內中的鋼琴擁有豐富的細微泛音,如果能夠把這些泛音充分再生,音樂聽起來就會很生動,不會死板。而Bass的扣彈質感很好,音粒不會過大,但又能保持真實質感。假若您沒感覺到鋼琴泛音很多,音樂聽起來一定會死死板板。
第三首選自Vennessa Fernandez專輯「Use Me」(Groove Note唱片),我有45轉黑膠版、也有CD版,這張CD的製作者選這段應該是送分題,不僅人聲清爽直接,腳踩大鼓的噗噗聲更是迷人,小鼓的清脆達達聲爽脆極了,更重要的是整體音樂聽起來活潑生動有勁,充滿生命力。老實說這首音樂應該很好表現,如果您聽不到飽滿的腳踩大鼓噗噗聲,那可能就是低頻量感不夠所導致。如果Bass音粒太大聲音太濃,沒有稍帶硬調的扣彈質感,那就代表低頻量感太多了。不覺得女歌手嗓音迷人,那就更糟糕了。
第四首是民樂「粉墨是夢II」中的「花木蘭」,選自瑞鳴音樂。那胡琴、琵琶、大提琴的聲音特質是不同的,音響系統應該能把它們的真實特質與美感都表現出來,而且定位特別清楚。等到弦樂群與大鼓加入,音場一點都不亂,大鼓的威力也能盡顯。如果聽不到大鼓的威力,那可能是中低頻段、低頻段有缺陷。如果胡琴聲音尖銳難忍,那就是中高頻段太突出了。如果大提琴聲音粗礫不夠溫柔,那就代表音響系統太硬調了。如果琵琶用力刷奏時太刺耳,那也是系統太硬調了,琵琶要聽到帶著柔軟的彈性才對。
第五首選自Pony Canyon的Wong San- Once I Love。一開始的Bass彈奏就要有活生感,那Bass音粒帶著硬調的彈性,凝聚又真實,而且帶著重量感。而女歌手嗓音是那麼的寬廣寬鬆,帶有溫暖的肉感,但是腹部用勁唱歌的強弱變化很明顯,就跟薩克斯風一樣。活生感,我還是要說活生感,如果暫態反應不快,這種樂器自然的活生感就無法顯現。如果女歌手與薩克斯風聽起來會有侵略性,不夠寬鬆,那就不對了。
第六首是「小曲兒」,也是取自瑞鳴音樂。胡琴會不會太尖銳?會不會把胡琴跟笛子混在一起了?揚琴敲擊的質感能否聽出來?鈴鼓會不會太噪耳?透明感好不好?各種樂器在音場內的定位是否很清晰?這些都是器材的考驗。如果聽起來聲音太硬了,或太尖銳了,那都不對。
第七首是Rega唱片的GaryBennet- A Bend In The River。鋼弦吉他千萬不能太硬,要夠清爽,要有甜味。女歌手的嗓是柔性的,音像要凝聚清楚。吉他用力彈奏低音弦時,堅實有震撼力的感覺能否表現出來?雖然只有吉他、Bass、Midi跟女歌手,但音場規模感相當大,聲音飽滿。如果聽了會覺得雜亂聒耳,那也不對。
第八首又是來自MA Recordings。這次又要考驗琵琶。錄音的距離很近,琵琶很鮮明,而且彈奏的力道可以直傳到我身上。錄音的空間殘響在背後很清楚,聽不到細微的殘響?那就有問題了。太粗礫?也有問題。軟弱無力?那更有問題。
第九首的來源原跟第三首一樣,是Groove Note唱片的。這張唱片錄音效果很好,聲音豐潤飽滿,低頻有彈性,人聲有肉味,整體音樂活生感很棒。如果您聽起來死板沒有活力,那就錯得離譜了。
第十首來自Linn唱片,BigScreen- Take One。第一聲出來出來就是強烈的,爵士套鼓的聲音充滿能量,鈸的振動金屬質感很好,小鼓爽脆有勁,鋼琴的低音鍵小小聲,但會有細微的震撼力,而且弦振感很好。Bass音粒不大,而且平均,如果您的Bass音粒忽大忽小,那就是聆聽空間低頻峰值所致。整體音樂很活,如果不覺得鈸的音響效果很精彩,那就不妙了。
第十一首是Kent Poon的Audiophile Jazz Prologue Part III。這張唱片的錄音效果大家都肯定,如果沒有聽到音質很美的女歌手嗓音,您調整音響所下的功夫都白費了。這首曲子中出現的樂器音質都很美,吉他美,Bass美,
第十二首來源跟第二首一樣,是MA Recording的同張唱片Todd Garfinkle& Shigero Sugiymam。這首曲子應該是送分題,如果鋼琴與Bass聽起來沒有美感,沒有豐富的泛音,沒有軟硬適中的Bass扣彈質感,那就不應該了。總之,如果您不覺得Bass的音響效果很好,那就錯了。
第十三首來自Redbag Music,Pete Teo- Rustic Living For Urbanites。又是鋼弦吉他伴奏,男歌手的嗓音很迷人,曲子的音域低,但他唱得清爽溫柔又帶著磁性,音像大,形體浮凸。歌手一直唱,不同的伴奏樂器一直加進來,雖然旋律一直重複,但聽起來卻不覺無聊,因為錄音效果太好了。如果您聽到的歌手嗓音不迷人,形體不大,甚至內縮,那都錯了。
第十四首也是Linn唱片,Katherine Bryan-Liebermann Concerto for Flute & Orchestra。這首錄音電平相對比較小,要把音量開大點。這首曲子的動態範圍很大,笛子吹起來尤其突出,而伴奏的樂團節奏快,強弱變化大。總之這首音樂是大考片,沒有夠好的解析力,沒有平衡的高中低頻段,沒有夠好的音樂活生感,都會栽在這首曲子中。您覺得銅管真實嗎?不真實?薄薄瘦瘦的?那就錯了。您的系統能承受龐大的強弱變化嗎?如果覺得吵雜,那就是無法承受。請把音量開大聲,試試看您的音響系統吧!
總結這14首選曲,都是音響迷應該會喜歡的音樂,我猜製作者選曲的第一考慮應該是動聽,第二是帶點測試意謂,但並非曲曲都是高難度的考驗。如果是高中低頻段平衡的音響系統,我相信都能聽出音樂的美妙。反之,如果Bias太重的音響系統,有些曲子會覺得好聽,有些則會覺得不好聽。如果您覺得這張CD的錄音平庸,或是覺得有幾首難聽,那都是府上音響系統不夠平衡所致。我知道台灣不容易拿到這張CD,如果您能拿到,不妨對照我這篇文章自我檢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