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lestonWorks這家公司大家都知道是貓王家鄉田納西州孟斐斯的喇叭廠,在1992年創立,創始人是William(Bill)Eggleston。當初會創辦這家喇叭廠,主要是想利用自家家具廠做出外觀如家具一般,可以被人接受的居家喇叭。第一對喇叭名為Heppelwhite,還拿到拉斯維加斯CES展出,但並不成功。不過,由於展出喇叭,認識了Peter McGrath(最早在邁阿密開音響店,後來成為著名錄音師,也是目前Wilson Audio的國際行銷經理),雙方產生合作關係,獲得Peter指點。
創立沒幾年,1997年公司就遇上財務問題,而從1992年就進入公司負責財務的Jim Thompson此時向銀行紓困,BillEggleston乾脆就把公司交給Jim。Jim接手後,馬上於1997年時推出第一代Andra,當年就獲得美國Stereophile年度喇叭的殊榮。Jim接手後銳意整頓,讓EgglestonWorks慢慢恢復光彩,目前他擔任CEO,2013年高雄音響展時還來台灣跟大家見面。
Andra III的造型其實是很合理的,底下低音箱體有如一個穩固的底座,上面的高、中音箱體不需要太大,所以正面窄到足夠容納中音單體即可。那個低音箱體容納二個12吋低音,屬於Isobaric設計。
AndraIII的高音箱體側板採用鋁合金板左右鎖面板,搭配同樣用一塊鋁合金板鎖住的面板,成功的「鎮住」高中音箱體的振動,提高精確性。
Andra III的低音採用Isobaric設計,但背面仍開了一個小低音反射孔,按理說Isobaric屬於密閉箱體設計,不知道這個低音反射孔有何玄機?喇叭線接端採用高級Cardas鍍銠端子。
經營權轉換之後,EgglestonWorks在2002年推出Andra II,事實上這個改良是來自他家研發旗艦Ivy與第二號喇叭Savoy的成果。您知道嗎,美國著名的錄音師Bob Ludwig在他的Gateway Mastering工作室中用的就是旗艦Ivy,可見EgglestonWorks喇叭的確很優。第三代Andra大概是在2009年推出,迄今也已經有五年了。我是在2014年11月才聽到這對喇叭,有點太晚了。
老實說,我對EgglestonWorks喇叭印象不錯,多年前在CES第一次聽到它時,就驚訝於其貌不揚,但聲音表現卻很好。可惜,當年台灣有代理商短暫進口,後來因為沒銷路,就不再進口了。沈寂好幾年之後,最近又有代理商進口EgglestonWorks喇叭,我希望這次要成功,因為這真的是很棒的喇叭,而且售價在今天來說相當合理。
EgglestonWorks的喇叭型號不少,從大型落地式喇叭到書架型樣樣不缺,如果您對他家型號並不熟悉,不知道哪型才是比較昂貴者,在此我教您一個簡單的識別法,那就是看重量。喇叭越重者越高級,售價也越貴,這幾乎是顛撲不破的道理。他家最頂級的Ivy Signature一支毛重750磅;再來是Savoy Signature,375磅;接著是本文主角Andra III,220磅;往下是Nine Signature,150磅;Rosa Signature,130磅;Fontaine Signature,70磅;Isabel Signature,60磅;Emma,55磅;Dianne Signature,50磅;最後是書架型Nico,20磅。為什麼EgglestonWorks喇叭都那麼重?因為箱體幾乎都採用二層MDF製成,內部又有補強結構,所以重量超過一般喇叭甚多。
如果您細心,就會發現EgglestonWorks的喇叭命名並非號碼,而是人名,而且還是女性名字。為何會這樣呢?根據CEO Tim Thompson在接受「音響論壇」採訪時所說,這些女性名字都是他生活中接觸到的女性,如Diana是母親的名字,Emma則是祖母,而本文主角Andra則是原創辦人姑姑的名字。
Andra III的低音箱體裡面竟然用MDF板做成許多三角形凸面,用以取代一般的吸音棉。
Andra III的外觀形狀看起來跟第一代沒什麼不同,您可以把箱體視為上下二截,上面比較瘦的是高、中音箱體,下面那個比較大的就是低音箱體,比較瘦的高中音箱體「坐在」大的低音箱體上,這樣的設計其實完全符合高音、中音單體聲學擴散要求,也讓整個箱體更穩固。如果您仔細看,就會發現Andra III的漆工漂亮,那並非一般所謂的鋼琴烤漆,而是採用近幾年流行的汽車烤漆,這是跟上一代不同(上一代仍是鋼烤)之處。還有,網罩支架也改為金屬,以磁力吸附在箱體上,這也跟上一代不同。
在高中音箱體方面,上一代的左右二側採用花崗石板把箱體緊緊鉗住,第三代則以鋁板取代花崗石板。高音單體採用的竟然是Dynaudio那著名的Esotar T330D絲質軟凸盆振膜單體,據我所知,Dynaudio早已不對外銷售單體,而EgglestonWorks竟然還拿得到,不知跟Dynaudio有什麼特殊交情。中音單體則使用了二個Morel 6吋碳纖維/Rohacell三明治振膜單體(上一代使用的是PP振膜),這個碳纖維振膜單體跟Morel 旗艦喇叭Fat Lady所使用的中音單體是一樣的。而在低音單體方面,只要看到振膜中央防塵罩有氣孔的模樣,就知道那也是Dynaudio的12吋單體,EgglestonWorks真利害,連低音單體也拿得到Dynaudio單體。
Andra III的高中音箱體的正面有一塊鋁合金板覆蓋,高音單體就直接鎖在鋁合金板上,可是那二個中音單體並沒有鎖在鋁合金板上,而是直接鎖入MDF箱體,跟低音單體一樣。為何這二個中音單體不也鎖在鋁合金板上呢?因為怕高音單體受到中音單體振動的影響。從這個小地方就可以窺知EgglestonWorks其實是相當注重細節的。
如果您只看外觀,一定會以為Andra III跟其他廠家的喇叭一樣,用了一個12吋低音單體,事實上Andra III的低音採用的是Isobaric方式,這是美國音響工程師Harry F. Olson(1901-1982)所設計的。Olson曾在RCA工作將近40年,負責許多與音響有關的研發,包括RCA著名的麥克風等。而他所設計的Isobaric箱體主要是針對低音,這個字的來源是Isobar(等壓),更早可追溯到希臘文Isobares,是「等重」的意思。
Isobaric低音的做法是在箱體裡面安置一個或多個(通常是一個)跟外面一樣尺寸的低音單體,藉著內外二層低音箱體的等壓效應,讓裡面那個低音單體「幫助」外面那個低音單體動作。有些人以為Isobaric採用二個低音單體,是為了增加低頻段的量感,其實這跟增加低音量感無關。Isobaric低音的好處在於:一、用二個單體可以降低低音的最低共振頻率,使得低頻可以延伸得更低。二、可以用比較小的低音箱體。三、可以降低低音單體的失真。四、提升低音單體的靈敏度(因為二個低音併聯,對於擴大機而言等於是變成二倍輸出功率)。至於Isobarc有沒有壞處?當然有!由於必須使用二個一樣的低音單體,成本自然增加。此外,因為低音箱體必須內外二層,才能安裝內部那個低音單體,如此一來箱體的製造難度提高,成本自然也增加了。您知道嗎,Andra III的低音箱體裡面竟然用MDF板做成許多三角形凸面,用以取代一般的吸音棉,顯然設計師要的是背波的「擴散」,而非吸收。也因為低音箱體製造的複雜,使得一支Andra III的毛重就達220磅之多。
看到這裡,您可以瞭解Andra III所使用的單體是第一流的,箱體外觀雖然模樣不夠「俊俏」,但紮實程度也是第一流的。而低音更用上了高成本高難度的Isobaric做法。還有精彩處嗎?有啊!Andra III的雙喇叭線接端用的是Cardas鍍銠端子,這樣還不夠誠意嗎?在喇叭線接端上方有一個小小的低音反射孔,按理說Isoaric的箱體多是密閉的,Andra III多了這個小小的低音反射孔,不知道有何玄機?
聆聽的場地在內湖婕韻音響,Andra III擺設的位置大概就是在最好的位置上。
其實,上述的做法雖然成本不低,但也是許多喇叭廠可以做到的,Andra III還有一項獨特之處是他廠少有的,那就是分頻設計。Andra III的中音單體是沒有分頻濾波網路的,只有高音與低音用了簡單的一階(6dB)濾波。更進一步說,那二個6吋中音單體是全音域發聲。若從中音單體的規格來看,往上可以到3,500Hz,往下可以到60Hz左右。而低音單體的分頻點設在200Hz(第一代120Hz),高音單體的分頻點設在2,800Hz(第一代3,000Hz),這意謂著中音單體與高音、低音單體接壤處都有相當多的重疊區。既然有重疊區,到底EgglestonWorks是怎麼樣來決定高音與低音的分頻網路呢?高音與中音的接壤處以耳朵來調整,低音與中音的接壤處則以近音場方式來做儀器測量。從這樣的做法來看,EgglestonWorks的喇叭還是具有相當濃厚的「主觀調整」。為何會用這種主觀調聲?讓喇叭聽起來更有真實的音樂味道。
聆聽Andra III的場地在內湖婕韻音響,搭配的數位訊源還是我在那裡聽過多次的Metronome Kalista Ultimate SE CD轉盤與Nausicaa數類轉換器,擴大機則是Tidal,前級是Prisma,後級是ImpulseMonobloc(8歐姆負載下390瓦)。Metronome這套數位訊源是婕韻的鎮店之寶,幾乎每次去那裡外燴都用這套。而Tidal前後級我都聽過,不過我在家裡聽的是頂級前級與立體聲後級,這套單聲道後級與不帶唱頭放大的前級我在婕韻也聽過一次,因此這些搭配的器材可說相當熟悉。
參考軟體:
Blue Coast Records是曾在Windham Hill工作多年的女錄音師CookieMarenco所創立的,她在創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前跟著名錄音師Jean Claude Reynaud一起合作研發出所謂E.S.E.(Extended Sound Environment)錄音技術。這種錄音技術去除分時分軌錄音,所有演奏者、歌手同在一間錄音室中不戴耳機錄音,如此一來大家互相可以聽到對方的演奏與演唱,提升音樂的整體性。他們大部分採用DSD或半吋類比母帶錄音,或者使用高解析PCM規格。您可以購買他家音樂檔,或者光碟軟體,他們的精選集「Blue Coast Collection」有二張,這是第一張。二張都很棒,這張在最末第十二首曲子完畢之後還有讓您意外的安排,請耐心聽完。
詳細聽感評測,請期待317期音響論壇,有最深入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