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illiamHuang 於 2015-1-7 10:24 編輯
真空管擴大機線路不複雜,很多玩音響又能拿烙鐵的人,多少都有自己裝的經驗。
以前,在台灣DIY風氣還沒有退流行之時,想組裝真空管擴大機的話,多半會選擇綜合擴大機,其次才是裝前級或後級擴大機。
提到DIY真空管前級,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尋理想電路,再來才開始收集材料。
很可惜的是,裝來裝去都是那幾種電路,例如Marantz 7、Jadis JP200(連續兩級共陰極放大,輸出加上陰極隨偶)、Klimo(一級共陰極放大加上陰極隨偶級,雖然一支雙三極管就搞定,但輸出訊號是反相)、和田茂式(Marantz 7電路的改良版)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電路。厲害一些的會搞串疊或SRPP架構,甚至還有使用單支真空管(單三極管5842),只有共陰極放大,連陰極隨偶都不用的極簡化電路呢!
我原本也想從上述的電路當中挑選一種出來DIY,但是,回想從前做過一台類似於Marantz 7電路的前級,拿到朋友家跟Audio Research的Reference 2 MK.2進行PK,結果表現慘輸的程度太大,讓我從此斷了DIY的念頭。
那麼這次為什麼又要搞DIY呢?因為,剛才說的電路全部都是單端架構,這次我要搞平衡架構。我發現許多Hi End管機名廠都搞平衡電路,這其中一定有他們的道理。只是我沒有能力開發新電路,也不會計算工作點,萬一有哼聲,我也不會除錯。只好閃開,讓專業的來,請高雄的管機達人小林來幫忙。
經過長時間詳談之後,決定以我手邊數量最多的6922來做,放大電路採用差動結構加上恆流源,而不是大家常搞的那幾種。同時,以搭棚的方式來製作,只要佈線合理的話,不會有哼聲,雜訊也會很低,理論上損耗會比使用電路板少。不過搭棚曠日廢時,麻煩事情多,現在很少人願意這樣弄了。
你可以看到林師父(雖然他的年紀比我小,但我還是尊稱他為師父,因為他的電路知識實在太有料、實作經驗太豐富!)搭棚的手工漂亮,佈線清晰合理,且堅持全機使用德國ERO電阻!我想他應該也是ARC的粉絲無誤...
為了爭取機箱內空間,把放大電路直立起來。每聲道使用兩根6922,第一根是做差動放大,第二根是陰極隨偶,訊號只經過一級放大而已,就直接交連到隨偶級輸出,訊號路徑中只會經過一顆輸出交連電容。還有,放大電路沒有負回授,也不需要用陰極電容。
因為使用差動電路的關係,只要輸入正相訊號,就可以同時輸出正相與負相訊號,所以就算單端輸入也可以輸出平衡訊號!當然,以平衡輸入也可以輸出平衡訊號,林師父才會稱這台前級為「平衡式真空管」前級。
在高壓穩壓的部份,我決定捨棄抗流圈,改用管整流、管穩壓電路,優點是使用整流管可以有「緩啟動」的效果,高壓不會瞬間送給訊號管,也能以換管子來調音。「聽說」使用真空管整流,聲音比整流子好聽很多。缺點就是變壓器要多繞整流管的5V燈絲抽頭,成本與體積都變大了!另外,整流管的效能也遠不如整流子。
在實際安裝前,先「預覽」一下每個模組的位置。整流管原本是使用5Y3,但是效能不足,改用5AR4,穩壓輸出管則是5881/6L6G,誤差放大的小管子則是EF86,這電路反而是取材自Jadis。
林師父還幫我強化了原本的機箱,增加一層底板用來放搭棚架,每塊鋁板接合處則增加鋁條強化剛性,原本的底板也加上鋁條橫樑強化剛性。還幫我把鋁箱刷洗乾淨,做事實在太認真。
高壓部分的主濾波電容塞了三顆德國ROE電容進去,要不是林師父要求完美的個性,要讓每顆電容都有固定架的話,不然可以塞進更多顆。高壓部分全部使用ROE電容,難道他也是Klimo的粉絲?
這是全機組裝完成的樣子了!燈絲部分不用常見的穩壓IC,而是採用UCC大大的超精密穩壓模組(這是我用過最好聽也最猛的穩壓),左右聲道獨立給6.3V。甚至連差動電路的橫流源也擁有自己的穩壓,放在面板內側。忘記交代音量衰減是使用小陳出的波段式音控套件,它採用精密的SMD電阻,23段串連式設計,聲道之間的誤差很低,原本一個就能衰減兩聲道,但是為了應付平衡輸入訊號的音量衰減,因此要使用兩顆音控,用來同時衰減每聲道的正負相訊號。
這就是背板啦!輸入與輸出各有兩組,可以單端進、單端出,也可以單端進、平衡出。我個人比較喜歡平衡進、平衡出的聲音。重點是,使用單端輸入時,必須把負相輸入接地,避免雜訊干擾,所以面板上多了個接地的開關。
講了那麼多,聲音如何呢?表現完全出乎我的預期,顛覆了我對真空管前級的印象,也讓我不敢相信手工搭出來的機器水準這麼高!音場寬深,舞台龐大,氣勢磅礡,頻寬超級寬而且細節豐富,原本擔心音質會不夠細膩,沒想到一點也不用煩惱這個問題。尤其是低頻部分,真的跟印象中ARC Reference 2 MK.2一樣的下沉、雄渾,份量也很多。
可惜中頻瘦了一點,偏向中性的聲底聽古典樂很適合,但聽人聲就少了一點厚度。不過這不是說它中頻很呆喔!中頻表情還是很豐富,具有活生感。看來,降低真空管電路的負回授量,甚至不要用,聲音果然會比較好聽一些。
我請同事來聽,他覺得本機聲音完全不像DIY能搞出來的水準,雜訊聽起來也很低。還請了另一位同事來給意見,他說這前級表現對應到廠機的話,20萬以內的恐怕沒有對手,中頻活生的程度,開闊的聽感、凌厲的動態以及強悍的低頻,沒找來50萬以上的前級,難以全面勝出。
這...我們的說法未免太像香港音響雜誌了吧?我手邊還有四顆Rel-Cap的RT系列塑料電容,換上去應該就能改善中頻不夠厚的問題吧?
以下附上林師父測量出來的規格:
●頻率響應:Vo=2.5Vpp @10hz~1Mhz
●殘留噪訊:605uV
●平衡輸入阻抗:46.5k
●單端輸入阻抗:46.5k
●輸出阻抗:低於600歐姆
●增益:5倍
●內部真空管:6922x4、5AR4x1、6L6/5881x1、EF86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