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會在這個時機錄製一張CD,而且內附55頁精美印刷的畫冊?明明現在CD已經很難賣,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見過CD唱盤。還有,大開本的包裝也是花錢的,為何不惜成本?小提琴家張雅晴製作這樣一張CD,為的不是要賺錢,而是要將對父親滿滿的思念化作實體音樂媒體,讓這份父女情永遠流傳下去。同時,也表達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緊緊牽掛。
張雅晴的父親張金發是位畫家,從1950年代就開始上山下海,紀錄原住民的生活點滴,留下許多原住民畫作。張雅晴受到父親的影響,除了演奏西方古典音樂之外,也踏著父親的腳步,讓台灣的古調音樂化作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與台灣這塊土地緊緊聯繫在一起。
海翁是台灣話的鯨魚,2018年,張雅晴以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與古調為經,父親張金發所繪原住民畫作為緯,出版了「海翁繪」CD。當時那張CD委請劉聖賢與蔡凌惠依著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河洛的古謠作曲,由張雅晴與長期的鋼琴搭檔王文娟演奏,豪華的硬背包裝,60頁內容與父親的畫作。「海翁繪」最終獲得第30屆傳藝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最佳編曲二個獎項,可說實至名歸。
2022年11月,「樂繪海翁」出版,企劃製作內容與「海翁繪」一樣,也是請劉聖賢與蔡凌惠作曲,作曲者同樣採用原住民與台灣古謠,而演奏者也一樣是張雅晴與王文娟。唯二不同的就是錄音與後製換了團隊,還有就是開本變大了。
張雅晴不僅在委請作曲、演奏上下功夫,為了怕原住民古謠流失,她還請二位族語專家,將音樂中使用的古謠以現在的羅馬拼音記下歌詞,再翻譯成中文。這份心力的付出讓人深深感佩。台灣各地、各行各業都有許多人默默的、不為人知的在做有意義的事情,為的就是要留下台灣優美的文化,這是跟音樂、畫作同樣讓人感動的文化藝術傳承。
CD中的第一軌到第三軌是蔡凌惠所作「海翁樂繪」小提琴幻想曲,剛聽時會覺得帶著現代古典音樂的語法,當心情與音樂交融之後,原住民古調慢慢浮現,此時開始感受到曲調優美,小提琴有如原住民女性委婉的吟唱,而鋼琴則扮演原住民勇士的角色,二相扶持,互為依偎。
第四軌是蔡凌惠所作的「古老情歌」,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的短曲,聽了讓人回味不已。第五軌到第八軌是劉聖賢所作「福爾摩沙小提琴組曲」,雖然名為福爾摩沙,不過其中三首取材自滿州民謠,一首取材自阿美族古謠。但很奇怪的是,怎麼聽起來讓人覺得音樂中透出濃濃的台灣味。假若身在國外,聽到這首「福爾摩沙小提琴組曲」,鄉愁一定會滿到灑出來。
錄音地點在屏東演藝廳,錄音師林育民,錄音過程一刀未剪,沒有擦脂抹粉,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質音色之美,以及真實的演奏質感都具體呈現,留下自然優美的錄音效果,聽起來很舒服。
哪裡有賣這張「樂繪海翁」CD?風潮音樂國際總經銷,有賣風潮唱片的地方應該都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