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1925年插電的「唱機」開始商業化算起,喇叭已經歷時將近100年。這近100年來,無數工程師絞盡腦汁,想要開發出更理想的喇叭單體,可惜到目前為止,都被動圈式(Moving Coil,或稱Dynamic Driver,1925年發明)單體所打敗。這些在某方面性能很傑出的喇叭單體,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則還存在於小眾市場上,雖然無法成為主流,但仍然有許多追逐者。以下簡單介紹目前在市面上還可以看到的這些小眾單體或喇叭。
勵磁(Field Coil)單體是在人造永久磁鐵尚未應用在喇叭單體之前,喇叭所用的單體,它要插電,讓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磁力,驅動振膜,所以稱為Field Coil。勵磁單體磁力強,造價昂貴,僅存於少數獨特的喇叭上。號角喇叭很常見,不過大部分是只有高音(或高中音)號角,低音通常以錐盆動圈單體為之,因為如果低音要做成號角,想要再生30Hz左右的低頻,號角開口要像家裡一面牆那麼大,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商業化。號角喇叭的好處是靈敏度高,只需要小功率擴大機就能驅動。不過「號角」本身的音染往往很難處理,需要好技術。目前市面上的號角喇叭幾乎都是號角/錐盆混合,少有「全號角」喇叭者。
靜電喇叭是很多音響迷的夢想,也是少數可以做成全頻域喇叭的「特殊」單體。它不是以磁力驅動,而是以高壓相互吸斥薄膜發聲。理論上靜電喇叭是非常理想的,振膜輕,細節多,但實際上往往困於低頻表現能力,如果想要發出足夠的低頻量感與音壓,靜電喇叭的體積就要非常大(如門板)。此外靜電喇叭使用久了,可能會產生故障,這也是不如不插電喇叭的地方。
氣動式單體目前很常見,也是以磁力驅動,但都只用在高音單體上,因為其頻域無法涵蓋到中頻段與低頻段。幾十年前有廠家做出全氣動式喇叭,但並沒有被市場接受。作為高音單體,氣動式是非常理想的,發聲面積大,又能輕易達到極高音域,所以目前有不少喇叭品牌採用。
平面振膜(Planar Magnetic)也是以磁力驅動,有許多種不同形式,但基本上都需要有磁鐵、有音圈,只是音圈印在(或貼在)平面振膜上。這種單體振膜很輕,細節多,可以用在高、中、低音域上,不過比較常見的是當作高音單體,只有少數廠家做成全頻域喇叭,因為要做到大面積的振膜不容易。
鋁帶(Ribbon)單體也是以磁力驅動,不同的是它沒有音圈,音樂訊號直接送入薄薄的鋁帶上。它的好處是振膜很輕,可以輕易發出極高頻域。幾十年前有廠家做出全鋁帶喇叭,但已經被時代淘汰了。到今天也還有一、二家廠家這樣做,但很昂貴。鋁帶單體因為訊號直通,阻抗低,如果不經過處理,對擴大機很不友善。不過做為高音單體,鋁帶性能卻很好。
電漿(Plasma)單體是工程師的終極夢想,因為沒有實質振膜,它是利用高壓電弧加熱空氣,以電離的空氣為「振膜」。理論上它是最理想的喇叭單體,但其頻寬往下是受限的,大約在3.500Hz左右,往上則可達150kHz,所以僅被用來當作高音單體。電漿高音在DIY界相當流行,但在商業化喇叭上目前僅看到二個品牌使用。
全音域單體通常是動圈單體,它是以一個單體涵蓋全頻域,不必有分音器,也不會有多個單體所產生的問題。但全音域單體最大的問題是頻寬不夠,往往必須在箱體上下功夫,提升低頻的表現能力。即使如此,其所發出的音壓還是受限,不過也有人特別喜歡全音域單體的聲音表現。
設計製造喇叭往往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上述喇叭單體的某些性能都好過傳統動圈單體,但目前的主流仍然是動圈單體,這證明動圈單體的「平均得分」是最高的。不過,凡是存在,必有其價值,這也是上述喇叭或單體仍受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