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1833-1897)是維也納樂派集浪漫之大成者,他被Hans von Bulow(1830-1894)讚譽為3B之一,另外2B當然是巴哈與貝多芬。我們都知道,維也納樂派的興盛從海頓開始,接下來莫札特接棒、貝多芬跟著上來,舒伯特雖然短命,但也成為維也納重要的音樂香火,接下來就是布拉姆斯了。布拉姆斯從1869年他36歲之後就定居在維也納,作品數量雖然不能跟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舒伯特相比,但其感人至深的力量卻一點都不輸給先賢,這二首大提琴奏鳴曲另加的小提琴奏鳴曲改編大提琴演奏就是如此。
布拉姆斯從來沒有寫過大提琴協奏曲,不過有為小提琴與大提琴寫了一首雙協奏曲(Op.102),也寫過一首小提琴協奏曲(Op. 77),還有二首鋼琴協奏曲(Op.15與Op. 83)。而這二首大提琴奏鳴曲是Op.38與OP.99,小提琴改編曲則是Op.78。由於布拉姆斯的作品並不多,所以很容易從作品編號中窺知其寫作的時期。很巧合的是,布拉姆斯的二首鋼琴協奏曲編號相差很大,代表隔了很多年(22年)。而這二首大提琴奏鳴曲編號也相差很大,同樣也隔了很多年(21年),頗有為自己留下不同時期風格心境對比的意味。而他的第一號交響曲編號Op.68,第二號編號Op.73,第三號編號Op.90,第四號編號OP.98。從這些作品編號順序中,可以看出布拉姆斯很早就寫了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但一直到第四號交響曲完成之後,才寫成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可以想見,這二首大提琴奏鳴曲就是布拉姆斯青春時期與完熟時期的心境寫照。布拉姆斯越到晚年心境越是澄澈,他最後的作品包括為單簧管寫的三重奏(OP.114)、五重奏(OP.115)、奏鳴曲(OP.120二首),作品120就是他最後的作品。
布拉姆斯早在1862年就寫了Op.38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不過因為不滿意,所以將它毀了,一直到1865年才寫完全曲。1866年這首曲子就出版了,但是一直到1871年才第一次公開演出。而第二首大提琴奏鳴曲OP.99完成於1886年,當時他在瑞士度假。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一開始那濃濃的憂鬱哀傷味道就會把人心緊緊抓住,讓人無法掙脫,其實也不想掙脫,就這樣心甘情願的一直聽下去,這就是布拉姆斯作品的魅力。而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聽起來活潑熱情,與第一號形成對比,同樣也是非常美的旋律,同樣的也會吸引人一氣呵成聽完。
為何在二首大提琴奏鳴曲中還要插入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改編的曲子呢?許多唱片版本都是這樣,其實不插入這首OP.78,也會加上別首曲子,不然整張CD的音樂長度就會太短。這首原本的小提琴奏鳴曲是D大調,改為大提琴演奏之後就改為G大調。OP.78完成於1878與1879年間,這首奏鳴曲的旋律來自布拉姆斯Op.59 第三號與第四號中的二首藝術歌曲,而且是跟他唯一一首小提琴同時寫的。聽小提琴奏鳴曲時就已經很好聽,改為大提琴奏鳴曲對於音響迷而言更具魅力。
只要府上音響系統調整到相當平衡的狀態時,就一定會被這張CD中的大提琴音響效果迷住,那濃濃的鼻音與嗯嗯聲跟布拉姆斯的旋律真的太搭了,寬鬆、溫暖、木頭味、冬瓜纖毛般的摩擦質感、細微的弓弦顫動等都可以拿來形容這張CD的大提琴美妙音效。當然,也不能忘了鋼琴的錄音效果也很好,同樣是溫暖、豐潤、飽滿、寬鬆的低音鍵,再加上高音鍵的晶瑩與甜味,使得這張CD的音樂演奏更為迷人。
我知道您一定已經有不少張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版本,但多這一張不會有敗害,您可以聽聽看現在的數位錄音有多迷人。錄音地點是在慕尼黑BR Studio,也就是巴伐利亞廣播電台錄音室。這個錄音室可能容積不小,因為聽起來有小音樂廳的堂音與現場感覺。CD封底有BR Klassik字樣,那是巴伐利亞廣播電台自已的唱片品牌,可能是交給Orfeo出版的。哪裡買這張CD?上揚唱片進口。
編輯的老毛病又犯了,這張CD的文字說明中,把大提琴奏鳴曲誤寫為大提琴協奏曲,而且是一開頭就寫錯,奇怪?難道沒有校稿嗎?這樣的錯誤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