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怡是台灣很活躍的管風琴演奏家,2014年獲得第一屆台灣管風琴大賽冠軍。她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研究所碩士。現在是台灣神學院講師,也是艋舺教會專任管風琴師。這樣一位音樂家為何會跟音響界扯上關係呢?
原來這是高雄南方音響黃裕昌牽的線,他聽到余曉怡在屏東演藝廳所錄製的管風琴CD「器宇非凡」覺得很棒,就跟余曉怡商量,將其中一首放入這次高雄音響展的贈送CD之中。在台北優聲學開高雄音響展媒體發表會時,余曉怡與錄音師邱新添也來現場說明,就這樣認識余曉怡。
2019年4月25日,透過黃裕昌與台南珍水基金會/可成音樂班的舉辦,余曉怡在台南南門教會舉辦一場管風琴獨奏。為何又是黃裕昌呢?原來黃裕昌是珍水基金會的音樂講師,他想到可以把余曉怡介紹給台南的愛樂朋友,同時也視為高雄音響展的延伸,所以才促成這場演出。當晚我大略算了一下,到場欣賞的來賓應該至少有二百多位,可說是一場成功的音樂欣賞會。
台南南門教會的管風琴是2008年12月建造完成,這座管風琴的完成有一段故事。在2004年時,現在的台南教會改建完成,花了二億經費。原本想裝一座管風琴,但教友已經捐獻很多,實在很難再募捐。幸好某已故長老的妻子兒子率先捐出50萬,教友石瓊玲的父親石慶璋醫師捐出60萬,後來石醫師又加碼到400萬捐款,捐款已經達到管風琴總售價的7成,於是教會決定籌措剩餘的款項。
留學德國專攻管風琴的石瓊玲帶領教會人員到德國參觀管風琴製造工廠,最後找到德國黑森林地區一家管風琴廠Waldkircher Orgelbau Jager & Brommer。由於這是該公司第一次替台灣製造管風琴,所以價格又再度優惠,最後以大約台幣六、七百萬元談妥。這家管風琴廠在1799年創業,二次大戰後停業,1988年復業,至今已經生產出一百多座管風琴。這座管風琴高於5.6米,有15個音栓、702根管子,在台灣大小排名大約30名。這座管風琴特別的是音栓是按鍵式,而非拉桿式。管風琴必須在現場實地製作安裝,廠方派了三個人來台南,工作了10天才完成。
當晚余曉怡的演出不僅是彈奏,還講解,除了講解曲目,還介紹了屏東演藝廳與衛武營的管風琴,讓大家了解原來管風琴有那麼多的學問,更添增了欣賞音樂時的感動。在演奏時,余曉怡不僅要彈二排按鍵,還要利用音栓改變音色,腳下還有低音鍵要踩,其「忙碌」程度絕非一般演奏鋼琴可比。當晚演奏11首曲目,雅俗共賞,在管風琴龐大渾厚的音壓下,加上余曉怡變化不同的音色變化,讓獨奏的管風琴呈現多變的風貌,現場來賓聽了都很感動,畢竟管風琴簡直就是上帝聲音的化身,其現場撼動人心的力量不是一般樂器可比。不過,因為這座管風琴並不是很巨大,低音管所發出的低頻不像大管風琴可以發出有聲似無聲、但又會讓皮膚酥麻的那種極低頻效果。
台灣大概有五十幾座管風琴,余曉怡穿梭於這些管風琴中,除了自己出錢錄製「器宇非凡」這張CD之外,未來還會有持續的出版計畫。「器與非凡」出乎意料之外還曾獲得誠品古典音樂銷售排行第一名,可見許多人都想一探管風琴的奧秘。對余曉怡來說,管風琴就是她生命的一部份,她會一直彈下去。對於音響迷而言,余曉怡的管風琴獨奏會與CD是值得期待的,您在台北也可以聽到現場演出,請注意各教堂或音樂廳的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