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7年11月曾經報導過高雄皇都音響的楓木陣法布置空間,當時下的標題是:皇都音響,原木死硬派,但我必須說有效。文章連結在這裡: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0279-1-1.html。這次,我再度來到高雄皇都音響。原因是謝老闆從去年就一直跟我說他把二樓聆聽空間的楓木大陣擴展到更多的面積,音響效果更好,要我無論如何一定要抽空來聽。於是,我跟皇都音響約好4月25日來聽。
▲
皇都音響二樓聆聽空間很長,寬度不寬。從座位區開始到喇叭後牆都以楓木條布陣。非常抱歉,因為整間房間都是深木色,使得我的相機拍出來的都是這種色調。
▲
這張是高雄音響展時皇都小房間所測得頻率響應曲線。
▲
這張是這次皇都二樓所測得頻率響應曲線
在4月25日之前高雄最大的事情就是高雄音響展,這場音響展中我首開先例,量測房間的頻率響應曲線,當然也量了高雄皇都音響那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小房間中佈滿以楓木製成的凹槽木條,謝老闆總共帶了四百多根這樣的楓木木條,把整個小房間「團團圍住」。而且故意在裡面用Chario最大的喇叭Academy Serendipity,這是旗艦,五音路,外面看到四個單體倒著擺,低音箱裡還有二個隱藏的13吋低音單體,其低頻能量可以想像。音響展時,我在那裏短暫的聽了Gary Karr的管風琴與低音提琴,老實說聲音表現很好,低頻量感稍微有一點多,但不影響音樂美感。
▲
這次我去用的就是落地大喇叭聽音樂。
倒是量測頻率響應曲線之後讓我吃了一驚,為什麼?因為頻率響應曲線可說相當平整,並沒有很大的凹陷或峰值,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是小房間,但也跟我的聽感相符。2017年去皇都音響聽時,我並沒有量測,以前高雄音響展進入皇都這個房間時,也沒量測過,這是我第一次以科學的方式來檢視謝老闆自己所創的楓木陣法空間布置。
▲
這是側牆,使用二層楓木大陣,請注意看每層之間都有空隙。
既然在音響展中量測到讓我吃驚的頻率響應曲線,約好25日去皇都音響店裡,我當然也會測頻率響應曲線。來到二樓,果然左右二側牆的楓木延伸更大的面積,以前左右二側牆大約只到喇叭的前方一點而已,呈現ㄇ字型,現在則往後一直延伸到聆聽位置這邊。還有,以前喇叭後面的木塊堆得有高有低,現在則通通都是長木條頂天,謝老闆說喇叭後牆用了七層楓木條,而左右二側牆則用了二層楓木條。
▲
這些木條之間都有空隙間隔,不是連在一起的。
現場的擴大機不用說,還是YBA。我老實不客氣地把我帶去的十幾張測試片聽過,老實說一面聽心裡有點吃驚,怎麼聲音比我預期的還好。這個空間的殘響時間長短相當適合,音樂聽起來豐富,但不會有尾音,而且聲音甜,有光澤,溫暖又溫柔,又不失清晰度。只是低頻的量感有點多,不過還是沒有強烈的低頻峰值壓迫。為何我會認為低頻量感有點多?我用Lyn Stanley那張「London Calling」的第三首測試,這首曲子只有人聲與低音提琴,那一顆顆的低音音力有點過於豐滿,但還能聽出扣彈質感。我又用Anne Bisson那張「Four Seasons in Jazz」的第五首腳踩大鼓來測試,同樣腳踩大鼓的噗噗聲特別豐滿,但還是有彈性,有控制力,所以我說低頻量感有點多,但並沒有妨礙聆聽音樂,反而在聽管絃樂或其他曲子時,音樂規模感龐大,豐滿,有彈性,聽起來很討好,我猜很多人都會喜歡這樣的低頻。
▲
這就是用來當作墊材的木塊。
除了這二張之外,小提琴、鋼琴、大提琴、弦樂群、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鋼琴三重奏等等通通都聽過。最後,我終於測頻率響應曲線了。一測,發現平直性還沒有高雄音響展的小房間好,在63-250Hz處相對於1kHz處有大峰值,250-510Hz處有一個小峰值,31Hz以下有一個小峰值,1kHz以上的頻域都還算好。
▲
這些就是楓木條,皇都從音響展撤回來的。
讓我來分析一下這樣的頻率響應曲線與聽感。31Hz以下那個峰值有可能是屋外公車經過時所引起的低頻,也有可能是喇叭本身能發出那麼低的頻域,Room Mode所導致的峰值,不過這個峰值並不會妨礙聽音樂。奇怪的是,63-250Hz處這大片的峰值反而讓音樂聽起來很豐滿,厚厚的低頻鋪底,聲音並不混濁,沒有讓人不快的轟轟然感覺。而250-510Hz處的小峰值反而讓中頻段聽起來豐滿飽滿,這倒是好處。我注意到1kHz以上的頻域都很足,從2k一直到16kHz才開始衰減。請注意,高頻段、極高頻段那麼足,但我並沒有感覺高頻尖銳刺耳或強調,反而覺得音樂是溫暖的,甜美的。事實上會讓我們覺得刺耳的聽感是落在2-4kHz這段頻域,皇都這間聆聽室在1-2kHz處是有小衰減的,是否因為這樣使得音樂聽起來一點都不尖銳不刺耳?
▲
有空隙很重要,有凹槽也很重要,表面不能上漆,不能磨光。
皇都二樓聆聽空間很長,寬度不寬,高度固定,這樣的聆聽空間在低頻、極低頻應該都會有峰值,這是避免不了的。或許您會問,房間內擺了幾百支的楓木木條,難道無法解決低頻段的峰值嗎?沒有辦法,想要消除低頻峰值,有二個方法,一個是用體積很大的吸音棉來吸收,另一個則是做成腔室來讓低頻透過共振而消失。這種方法都會浪費很大的空間,一般人沒有這樣的設計、計算能力,也沒有這樣的空間去處理。所以,此時喇叭擺位就可以上場了。喇叭擺位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讓喇叭擺在某處,使得頻率響應曲線測起來比較平直。如果是小空間,喇叭擺位能夠改變的幅度不大,效果可能會不好;如果是夠大的空間,喇叭可以有很大的靈活伸縮位置,此時比較容易獲得最佳喇叭擺位。由於當天時間有限,我並沒有跟謝老闆一起改變喇叭擺放的位置,只是依照他原來的擺位來量測的。我相信如果時間足夠,改變喇叭擺位,可以讓低頻的峰值降低些。不過,喇叭擺位如果不同,整個頻率響應曲線也會改變,屆時又要有需要解決之處。總之,房間內的頻率響應曲線很難平直,只能「逢吉避凶」,求取相對平直之處。
▲
皇都原本天花板、側牆都是用光滑的木板構成。
或許您會問,既然皇都的頻率響應曲線測起來並不平直,為何聲音聽起來會好聽呢?我認為那麼多的楓木條起了作用。頻率響應平直代表的是各頻段量感的分布,也代表著我們整個音響系統(包括空間與器材)把原本錄音的原貌扭曲的程度。問題是,大家都不知道原本錄音的原貌是什麼?所以,即使某頻段的量感已經增加了或減少了,但自己聽起來並沒有感覺,只是會有某些「聲音特質」顯現。例如,如果中低頻、低頻有峰值,就會覺得這套音響系統的低頻特別軟;中頻有突起,就會覺得這套系統人聲、鋼琴特別龐大,大提琴特別濃。我的意思是,房間內的頻率響應曲線越平直,您聽到的聲音越沒有「味道」,此時就會覺得音樂是傾向清爽而中性的。
除了頻率響應曲線之外,我們的聆聽空間還有一個(當然不只一個,此處簡化為一個)重要的要求,那就是殘響時間的分布。所謂殘響時間就是RT60,發出一個猝發音,衰減到-60dB時所需的時間。音樂廳的設計非常注重殘響時間的分布,好聽的分布曲線是以1kHz為中心點,越往高殘響時間要慢慢縮短,越往低殘響時間要慢慢延長,而且最好不要有某些頻域的殘響時間突然特別長或特別短,殘響時間特別長之處代表著某個頻域反射音太多;殘響時間特別短代表某個頻域吸收太重。總之,殘響時間的分布是要圓順的,聽感上才會好聽。
重點來了,皇都二樓聆聽空間雖然頻率響應曲線不夠平直,但音樂聽起來好聽,我猜可能是那些木條讓殘響時間的分布更為理想。請注意,這些楓木木條都是有凹槽的,而且每層之間都有空隙,這些凹槽對聲波的擴散起的作用很小,但很多的空隙卻能對聲波起微妙的吸收作用。皇都左右二側牆都布置了二層木條,聲波跑進去以後一定有很多跑不出來了,也就是不會反射出來。到底二層夠嗎?我聽起來覺得已經夠了。為何喇叭後面要用七層,這是皇都謝老闆用聽感決定的,事實上那麼多的木條擺在喇叭後面,其因為震動所吸收的低頻量感也不少。由於木條是獨立分開的,不是緊密的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個面,所以並不會引起難以控制的振動,我猜這些獨立分開的多層木條可能就是這個房間1kHz以上量感充足但又一點都不尖銳刺耳的原因。
▲
拿這種木塊當墊材
皇都謝老闆的楓木陣法並不是在教科書上學得,而是純粹自己摸索累積經驗的結果,沒有科學實證,但有實戰聽感。如果以聲學來解釋,就是我上述的自然擴散反射與吸收,並不是學理上的二次餘數擴散作用,也不是經過計算的聲波吸收。楓木屬於軟質的木材,也用來製造弦樂器,楓木本身的共振可以讓樂器發出好聽的聲音(沒有人用黑檀木來製造弦樂器琴身),這可能就是謝先生的發想。他利用楓木本身的特性,再加上凹槽、還有粗糙的表面(絕對不能上漆,不能拋光),以很多的木條作為聆聽空間的牆面,改變了硬調空間的不良聽感,讓聲音聽起來溫暖軟質又清晰。另外,楓木本身也會散發出木材的香味,或許這種香味也會對人產生良好的「副作用」,當然這還需要科學實證的。
▲
皇都對YBA情有獨鍾。
除了以木條布置聆聽空間之外,謝老闆還把這種木條鋸成一小方塊,利用它來當音響器材的墊材,他說效果比市售各種角錐還好。當然這是他的實戰經驗,由於價格便宜,您不妨買回去試試看,即使沒效也傷不了什麼。倒是楓木陣法如果真的要做,那就要施工,這要花錢。不過根據謝老闆所言,整個房間做起來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因為他並沒有要利用楓木大陣來賺大錢,他要賣的是音響器材,楓木陣法只是他幫客戶解決聆聽空間問題的手段而已。
今年八月台北TAA音響展,皇都謝先生已經訂好房間,他說屆時會把楓木陣法搬來台北,讓沒去過高雄音響展的音響迷來聽聽看。離開皇都時,我在想,如果把楓木改為台灣檜木,香味會不會更好?聲音會不會更好?不過,台灣檜木與加拿大楓木的成本天差地別,我看還是算了。最後我要說,不論您對皇都這種楓木陣法看法如何?如果您的聆聽空間是光禿禿的硬調空間,真的值得試試看這種做法,這是會讓您聽到好聲的做法。除非,我所聽到的好聲都是來自Chario喇叭與YBA CD唱盤與擴大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