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唱片原本是為直接刻版而製作的,上次我已經介紹過二張一套的45轉黑膠版。現在,CD版推出了,在此呼籲大家:如果您沒有黑膠系統,一定要買這張CD,因為它的音質真的太美了,足為錄音典範。此外,直刻黑膠版收錄13首曲子,而CD版則在最後加了三首Bonus。這三首Bonus中,其中二首是原本13首曲子中的另外不同的Take,最後一首則是未來要出版的唱片中的一首片段。
什麼是Take?在錄音室中,往往不僅錄一次,而是二次、三次、四次不等,每一次就叫做一個Take。到底正式出版時,要採用哪一個Take,那就要經過演奏(唱)者、製作人與錄音師一起會商,看看哪次的效果最好。所以,第十四軌選的是第四軌的Take One,意謂著正式的唱片中並不是選第一次完成者。而第十五軌選的是第十二軌的Take Three,那表示正式出版時所選的可能是Take One或Take Two。到底這不同的Take有什麼差異呢?您自己買回去聽聽看就知道了。
想要製作一張直刻黑膠(Direct to Disc, 簡稱D2D)很困難,每一個環節都要事先演練,萬無一失,只要一個小失誤,一切就泡湯了。
這張直刻唱片能夠推出,要從2015年說起,那年Anne在音響展中與Genesis喇叭老闆Gary Koh聊天,談到了自己對春夏秋冬爵士音樂的感覺,Koh認為這是很好的點子,可以實現,不過請Anne不要告訴別人,他想要製作這張黑膠。於是Anne開始找老朋友來收歌,並且說好參加錄音演出。2016年,Anne去洛杉磯找Bernie Grundman,發現Bernie雖然很有名,不過卻是個暖男,Bernie建議Anne來他的刻片廠錄製一張直接刻版。Anne對直接開版一點概念也沒有,不過馬上答應了,於是一切都動起來。
Gary Koh去找了他的泰國代理商,二人出錢,製作這張直刻片。而Anne就找了她的老搭檔鼓手與Acoustic Bass手,還有錄音師Michael Ross,大家就開始進行。首先就是要布置一間錄音室,因為Bernie的刻片室不是錄音室,所以必須把空間完全改裝,以適合錄音。並且把所有的錄音器材放進來。因為這些人都是專家,所以很快布置出一間錄音室。有了錄音室,還要找鋼琴給Anne彈。本來說好借到Fazioli,到了要錄音前幾天,樂器行竟然說被借走了,於是馬上又去借了史坦威鋼琴,這也很好。
上面這段話說來簡單,實際上卻要處理很多困難。Anne Bisson自己擔任鋼琴伴奏與歌唱,另外還有與她的鼓手搭檔PierreTangury、Acoustic Bass搭檔Jean-Bertrand Carbou。他們三個人事先要演練很多次,確保默契沒有問題,而且不會失誤。等到要錄音前,錄音師Michael Ross要先擺位,擺什麼位?他們三人的錄音位置,還有麥克風要擺在哪裡。他們三個人如果跟一般表演一樣靠得很近,麥克風裡就會相互串音,此時收音就不純,所以三個人必須距離很遠,尤其是鼓手。
光是距離很遠還不夠,麥克風還要加上適當的遮音,例如Anne Bisson唱歌的麥克風與鋼琴的麥克風之間就必須加上遮音板,否則鋼琴聲音會影響到唱歌的收音。總計,收唱歌的麥克風一支、鋼琴麥克風三支,Bass麥克風二支,套鼓用了七支麥克風,這總共十三支麥克風用一部Trident 88十六軌混音台混音,還用了一部EMT 140殘響器。不僅如此,麥克風要有放大器,麥克風放大器用了九部。您看看,那麼多的麥克風與器材,接線要非常仔細,萬一錄音當下接線出問題,或麥克風出問題,那就完蛋了。
錄音時,不僅三位樂手會緊張,錄音師更緊張,因為他沒有事後補救的機會,一定要在錄音當下把混音調到最佳狀態,否則一切就毀了。不要忘了,當音樂在進行時,刻片也同時在進行,刻片的人是由Bernie Grundman親自負責,他一直盯著顯微鏡,確保每條刻紋都完美無瑕。可以想像,在進行這張直刻唱片時,現場氣氛是多麼緊張。
既然是直刻,怎麼會發行CD呢?其實為了保險,現場除了直刻之外,還有一部類比盤式錄音座,以及一部數位錄音座同步錄音。盤式錄音座是ATR 102,以半吋母帶30ips留下紀錄。而數位錄音座呢?沒提到用哪件器材。總之,這張CD就是從數位錄音座留下的錄音製作的。其實用類比母帶也可以製作CD或SACD,一點困難都沒有。
這套直刻黑膠片只壓了3,000套,而CD當然可以無限制壓製。前面說過,這張CD的錄音效果非常好,尤其是音質方面。聲音聽起來很透明,很溫潤,很甜美,腳踩大鼓的噗噗聲很迷人,Acoustic Bass的扣彈很真實,Anne Bisson的嗓音甜潤溫暖,混音當然也混得很好,讓您以為他們三個人是靠得很近在錄音的。假若您聽了這張CD,並不覺得音質有什麼美處,或是覺得聲音軟趴趴,沒有活生感,甚至覺得聲音糊糊的,那就代表您的調聲方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