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名版如雲,最近的一張名版應該就是巴倫波因、馬友友與慕特的這個組合,於2020年發行,我已經介紹過CD版,而黑膠版也早已發行,不過我還沒寫過。這次要介紹的是黑膠版。黑膠版是二張黑膠,33轉,曲目包括「三重協奏曲」與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CD版我聽過已經認為是很棒的錄音,而黑膠版聽起來更讓人感動,如果單論音響效果,肯定可以掛頭牌。
音響就是這麼奇妙,原始的錄音明明是數位,黑膠版是拿數位錄音轉類比播放出來,去驅動刻片機,理論上是數位源頭,應該會帶有一些數位味道。可是,無論我怎麼聽,就是覺得這套黑膠版聽起來「膠味」十足,聆聽過程中從來沒有想過這原本是數位錄音。我想,原本就是數位錄音所刻製的黑膠,其「膠味」應該會比原始類比母帶先轉為數位儲存,再拿數位儲存去刻片還來得好,畢竟原始數位少了一道工序,理論上應該會更接近原音。有這張唱片為證,以後我輩音響迷也不必非類比母帶刻片不聽,數位母帶刻片也能有好聲啊!
在聽這張唱片的錄音時,有些音響迷會覺得奇怪,怎麼低頻都是從中央與左邊喇叭傳出,這跟一般低頻在右邊喇叭傳出不同。其實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在演出時,幾乎都是把大提琴與放在靠近中央處,低音提琴安排在左側,其餘弦樂群主要放在左、右側。這樣的安排方式與一般常見的大提琴、低音提琴都放在右側不同。CD圖中可以看出樂團編制並不大,應該只是二管編制而已,這樣的樂團規模用來演出貝多芬、莫札特的作品已經足夠,如果要演出馬勒的交響曲就要增加人手了。
為何我會說這張唱片的錄音效果可以掛頭牌呢?因為不僅樂器的音質錄得很美,和聲很豐富,而且音樂規模感飽滿寬廣,聽起來不像是小樂團,這當然是錄音師、混音師的功勞。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獨奏部分的音質也都很美。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不僅寬鬆,還帶有彈性,還有擦弦時的細微震動也很豐富。木管聽起來溫潤而甜美,而整個管弦樂團的層次感與深度感都非常好。雖然樂曲本身沒有戲劇性的音效,但聽起來卻能讓人感受到各種樂器本質之美與音樂的和聲之美。
貝多芬這首三重協奏曲大約創作於1803-1804年,據說是為了貝多芬的學生魯道夫大公而寫,不管當年寫作動機為何,經過時間的淬鍊,這首曲子也成了貝多芬重要作品之一。在此之前,這三位主角都已經錄製過此曲,1985年馬友友與慕特就曾在卡拉揚指揮下錄製此曲(Mark Zeltser鋼琴)。1995年馬友友也曾與巴倫波因、柏林愛樂合錄此曲。而巴倫波因也曾與帕爾曼、馬友友、柏林愛樂錄製過此曲。2019年,巴倫波因、馬友友、慕特終於又合體錄製此曲,不過樂團改為1999年由巴倫波因與Edward Said在德國合創的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
這個樂團可說是人道樂團,團員來自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朗、埃及、敘利亞、西班牙等等,是中西多元文化大融合,展現了衝突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包容。二首曲子都是為了慶祝樂團成立20周年的現場演出,三重協奏曲演出地點柏林愛樂廳,時間是2019年10月。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演出地點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Kirchner中心,時間是2019年7月。
不論您手上已經有多少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的版本,他們的錄音效果「可能」都不如這個版本(我無法聽遍所有的版本)。而他們三人合體的詮釋聽起來保證會讓您覺得很愉悅。而第七號交響曲的詮釋也會讓人喜歡,不會讓您覺得多了一個不想聽的版本。DG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黑膠版賣完可能就絕版了,2020年發行時如果您錯過,這次可不要又走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