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1770-1827)的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一般人手上最少也有個一套吧?擁有四、五套的人我認為不在少數?不過,我相信您絕對沒有台灣演奏家所演奏的全套小提琴奏鳴曲。為何那麼肯定?因為張雅晴與王文娟合作的這套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錄音在台灣還是第一套國內演奏家所錄製者。推出時間是在2020年12月,所以除非您特別留意,否則應該還沒買到這套小提琴奏鳴曲。
2020年是貝多芬250周年冥誕紀念,全世界有很多關於這件大事的慶祝活動,包括各種古典音樂演奏會與唱片錄音。台灣當然也不落人後,舉辦過幾場相關演出。就我所知,全本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現場演出就有吳孟平與潘祖欣的音樂會。而錄音呢?就是張雅晴與王文娟這套。張雅晴與王文娟上一張合作「海翁繪」我曾經介紹過,也拿到第30屆傳藝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與最佳編曲獎二個獎項。
有關小提琴家張雅晴與鋼琴家王文娟從小的音樂歷程與豐功偉業,請大家自行上網搜尋,網上有詳盡的資料。如果您在去年與前年曾經參加台北圓山飯店的音響展,可能也曾在現場聽過張雅晴與王文娟的簡短現場表演,現場用的那把小提琴應該是跟這套錄音一樣的。我也在現場聽過,老實說近距離所聽到的小提琴聲音跟我們在音樂廳觀眾席上所聽到的有差別,音響展現場的小空間無法加入優美的音樂廳堂音,所以琴音聽起來會很直接,甜味與光澤都不如音樂廳所聽到者,不過這就是「真實」。至於到底距離二公尺所聽到的才是真實?還是在觀眾席上所聽到者才是真實,那就留給好事者去辯論吧!
第一次聽完這三張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我第一個感受就是快與熱情奔放,第二個感受就是張雅晴與王文娟的演奏技巧還真的不輸給許多國外演奏家的版本。至於對樂曲的演奏詮釋,那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第一次聽過,我就找出帕爾曼與阿胥肯納吉的版本稍微比較,發現張雅晴的版本真的快很多。帕爾曼的版本是四張CD,總長239分02秒,而張雅晴的版本是三張CD,總長200分46秒。光拿「春」這首來比較,張雅晴演奏長度是19分35秒,而帕爾曼是24分24秒。如果是「克羅彩」,張雅晴是28分48秒,而帕爾曼是37分13秒。帕爾曼那套是1970年代(1974、1976、1977)的錄音,而張雅晴這套是2020年所錄製,時間相差四、五十年,對貝多芬的音樂詮釋看法一定會有差異的。在聽過張雅晴這套之後,我也聽了Tidal串流音樂平台上的一些版本,速度快者還真不少。所以,演奏速度的快慢並非詮釋好壞的依據,如果您買了張雅晴這套,不妨慢慢品味。
「海翁繪」是在屏東演藝廳錄製的,而這套貝多芬10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海翁繪」的錄音師是徐育聖,而這套的錄音師是陳冠霖。「海翁繪」的母帶後製是王秉皇,而這套的後製也是王秉皇。同樣的場地、同樣的母帶後製,但是因為錄音師不同、錄音器材不同,所錄製的樂曲不同,二者所呈現的錄音效果也不相同。這二者都是相當好的錄音效果,不同的是「海翁繪」的小提琴與鋼琴聽起來與聆聽者的距離比較遠些,而這套貝多芬則比較近些,這種聽感的遠近與混音時所想要呈現的錄音美學有關。就直接聽感而言,我比較喜歡「海翁繪」的聽感。而這套貝多芬聽起來則比較直接,比較鮮明。
此外,這種聽感的遠近美感也會跟所錄製的曲目有關,這次錄製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情感強烈的程度遠比「海翁繪」來得大,「海翁繪」表現的是柔婉抒情,而貝多芬表現的是激烈的情感,激烈的情感演奏聽起來當然比柔婉抒情的壓迫感來得大。所以,即使「海翁繪」與這套貝多芬採用相同的混音美學,「海翁繪」聽起來仍然會比較柔美,而貝多芬這套聽起來就會更直接強烈。嚴格來講,我猜音響迷喜歡「海翁繪」的錄音效果可能會多過貝多芬這套。尤其,貝多芬這套錄音刻意把第五號春擺在第一張第一首,其強烈的感覺更是深刻。假若一開始把第10號奏鳴曲擺在第一張第一首,聽起來的感受又會不一樣了。
音響迷應該還記得Wilson Audiophile的那張貝多芬第10號小提琴奏鳴曲與Enescu小提琴奏鳴曲那張(黃色封面),那張唱片被譽為發燒錄音,一方面第10號奏鳴曲本來就比較柔婉,另一方面小提琴與鋼琴混音美學是保有比較多的空間感,讓聽者覺得是在觀眾席上所聽到者。而這套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聽起來則是比較迫近的,但同樣都是相當好的錄音效果。如果您覺得小提琴聽起來尖銳冷硬刺耳,先不要怪錄音師,請把這張CD用耳機聽過,就會明白是自家音響系統或空間扭曲了原本的錄音效果。
這是第一套國內演奏家所錄製的全本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錄音,在演奏與錄音效果上都有可聽之處,全國第一套更具有保存價值。好有感覺音樂發行,各大唱片行、網上都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