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以前沒聽過馬勒(1860-1911)的交響曲,現在想嘗試,我建議您先找幾部電影來看,一部是1971年Visconti所導的「魂斷威尼斯」,另一部則是1974年Ken Russell所導演的「Mahler」。還有一部是2001年Bruce Beresford執導的「Bride of the Wind」。最後一部是2010年Percy Adlon與Felix Adlon合導的「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on the Couch」。看過這幾部電影之後,您對馬勒的了解勝過讀一大堆馬勒的相關資料。
馬勒是一個人,也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與指揮家。做為一個人,他娶了當時維也納最活躍、眾多才子追求的愛瑪,她小馬勒19歲。愛瑪人長得漂亮,又才華出眾,音樂方面也有長才,當時維也納多少詩人、藝術家、畫家、建築師、音樂家拜倒在她的裙下。娶了一位這麼迷人又年輕的太太,每當她出門社交晚歸時,老公不會在家裡胡思亂想嗎?有些老公不會,但馬勒會。將心比心,馬勒會去找佛洛伊德也就不奇怪了。
做為一位傑出的作曲家,馬勒的交響曲無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人在自己的交響曲中埋下那麼沉重的死亡陰影。第一號交響曲是從地獄到天國。第二號交響曲是復活。一直到第九號交響曲都是如此。奇怪的是,20世紀的樂迷對於馬勒充滿死亡陰影的音樂卻趨之若鶩。假若馬勒的交響曲早100年誕生,當時的樂迷會不會接受他這種不斷在死亡、復活、光明、黑暗中輪迴的音樂呢?
作為指揮,馬勒從1880年開始擔任指揮,歷經多處不同的指揮工作,最終來到維也納,擔任國立歌劇院指揮長達10年。1908年1月開始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他曾說自己是夏天的作曲家,因為平常要靠指揮工作來維持家計,只有在夏天休假時才能專心作曲。長達30年的指揮生涯中,他的指揮票房應該高過作曲家。1910年11月,他與太太回到紐約,馬上籌畫連續65場的演出。1911年2月21日,他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這是連續演出的第48場,也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場指揮。
如果馬勒還在世,我不知道他會如何看待這麼多著名指揮灌錄他的作品。不過,我猜Fritz Reiner(1886-1963)指揮他的第四號交響曲,他應該不會認為是最好的吧?我是這麼認為。在這張唱片的封底裡,萊納親自寫了唱片說明,開宗明義他就說自己從沒跟馬勒接觸過,也沒聽過他的現場指揮,所以他對馬勒的人格特質、情感、思維都是二手知識,透過閱讀馬勒的樂譜、信件與傳記而得。
即便如此,萊納還是以他的專業詮釋了馬勒這首好聽的曲子,這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短的一首,也是最光明的一首。尤其第四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那是取自「少年的魔號」詩集中「天國的生活」而成,非常好聽。而且,我還要說,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這個版本是我聽過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中,錄音效果最好的。您可以說他的指揮不夠細膩,不夠浪漫,但錄音中各種樂器的層次非常清楚,木管的和聲異常甜潤,各種樂器的形體浮凸有3D感,陰柔的透明讓音場中每件樂器都清楚呈現,整體的管弦樂和聲美極了。
就算您已經擁有超過10個馬勒第四的版本,我都建議您要再多收這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