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先(1950-)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終於全部完成,而且出版了最後一套CD3。這套全集製作時間歷時四年,經過COVID-19肆虐期間,動用吳東晏、徐育聖,以及Reinhard Kobialka(在德國陳必先自宅錄音)三位錄音師,錄音地點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屏東演藝廳,以及陳必先德國自宅琴房。這32首鋼琴奏鳴曲分為Vol.1、2與3,這三冊中,第一冊有三張CD,第二冊也是三張CD,第三冊則是四張CD。這三冊總共10張CD其實只有30首鋼琴奏鳴曲。另外二首呢?第16號與第32號在2021年高雄音響展那張CD上。
談到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大家心目中都各有名版,根據維基,至少有六十幾位鋼琴家曾經錄製全套版本。如果您是唱片「歷史學家」,一定要有Artur Schnabel(1882-1951)的版本(1932-1935年間),他是第一位在「電唱機」時代錄製全本的鋼琴家。要知道,插電的電唱機在1925年才出現,在此之前都是機械式「唱機」,Schnabel開風氣之先錄製,這套EMI版本足堪收藏。
再來要提到巴倫波因,到目前為止,他總共錄製五次全本,撇開個人好惡,他應該算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專家,他的版本也應該收。Wilhelm Kempff的全本錄製於1951-1956年間,這也是我喜歡的版本。再來Alfred Brendel(1931-) 、Claudio Arrau(1903-1991)的版本我認為也可以收。至於女性所錄製的全本,查資料知道有Annie Fischer(1914-1995)與Mari Kodama (兒玉麻里,1967-),其中後者曾來台灣演出,這二套我都沒聽過。而我唯一聽過全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女性鋼琴家就是陳必先。
說到陳必先這套全本貝多芬鋼琴奏曲,從孕育到完成可說是另類思維,因為一開始是高雄音響展策展人黃裕昌(高雄南方音響老闆)的靈光一現,趁著陳必先2019年11月10日在高雄至德堂演出,想要邀請陳必先為高雄音響展錄製CD,而陳必先也慨然應允,就這樣開啟這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製作序幕,那場錄音的錄音師是吳東晏。
本來這張現場音樂會錄音準備當作2020年高雄音響展的黑膠,但該年因為COVID-19疫情肆虐,所以停展。而那張錄音的黑膠版在2020年7月單獨發行,CD版則是在2021年高雄音響展時推出。在那張CD上有貝多芬的第16號與32號鋼琴奏鳴曲,所以後來錄製的CD1、2、3套就沒再重複錄製這二首奏鳴曲。
接下來就是四年的漫長製作過程,趁著陳必先回台演出時,黃裕昌安排在屏東演藝廳錄製,此外就是陳必先在德國自宅錄製。雖不能說是排除萬難,但這幾年的製作過程也是「披荊斬棘」,硬是走出一條路。全套32首鋼琴奏鳴曲中,除了2019年那場演出有出版黑膠之外,另外就是從CD3中挑選四首曲子,做成二張黑膠。這四首曲子分別是17、21、23與28號,剛好一面黑膠一首曲子。這二張黑膠唱片只有限量500套,硬紙盒精美包裝,賣完可能也不會再版了。
做為我唯一擁有的一套女性鋼琴家所完成的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我對這套唱片的評價並非從「她是台灣鋼琴家」出發(事實上陳必先應該是華裔德國鋼琴家),而是跟其他版本放在同一個檯面上去做比較。我評價的重點並非她的演奏技巧如何?詮釋又如何?而是自己內心的共鳴程度。因為我哪有資格去批評鋼琴家的演奏技巧?而詮釋風格更是百百種,都是出自貝多芬的原譜,只是每位演奏家對譜上所記載的指示有不同的理解而已。老實說我聽不出這是纖弱女性鋼琴家所彈出來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更多時候的感受是如雄獅般的氣勢。沒有年齡、性別的差異,只有我想像的貝多芬氣質。
以四年時間完成全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並不罕見,不過這是一套非循唱片公司商業模式所完成的製作,在現行唱片業中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我認為值得唱片迷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