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讓您豎起耳朵的Vanthor線材
線材到底要怎麼做?從Monster Cable的Noel Lee 1977年推出第一條音響專用喇叭線、1979年推出第一條訊號線至今,已經將近40年。這40年間,音響迷見過的線材不計其數,聽過的製線理論也多到記不住,各家有各家的絕招。以下我要說的,其實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密招,只不過可能Vanthor在某方面做得更到位而已。
Vanthor的製線理論來自一本已經過世的人留下的筆記,這個人在美國一家很著名的公司上班,這家公司的一項工作就是研究線材,不過當時並非為了音響之用,而是為了通訊。這個人已經去世多年,幾年前他的繼子整理遺物時,無意間發現這本記載研究線材的心得,於是把這件事跟鄰居吳先生分享,剛好吳先生的父親是個發燒音響迷,住在高雄,自己收藏老真空管超過一萬支,也替朋友製造真空管機。住在美國的兒子把這本筆記所記載的內容告訴父親,激起父親的好奇心,於是一頭栽入研究了五年,終於推出Vanthor線材。
到底這本線材筆記內容是什麼呢?根據吳先生的轉述,可以分為四項重點,第一項是能量移動點,第二項是導電介面接著劑,第三項是音樂即音場,第四項則是音頻與靜電。看到這四項,我想大部分人除了對第一項之外,其他三項都知道得很清楚。所謂導電介面接著劑就是焊錫,而音樂即音場就是要再生出活生生的層次深度定位等聲音舞台的表現。最後一項音頻與靜電,是說附著在線材表面的靜電也會對聲音產生不良作用,這些都是大家已經知道的事實。
那麼,第一項能量移動點是在說什麼?筆記中把20Hz-20kHz分為五大區塊,5kHz-20kHz屬第一區、2kHz-5kHz屬第二區、500Hz-2kHz屬第三區、120Hz-500Hz屬第四區、20Hz-120Hz屬第五區。所謂能量移動點就是設於5kHz處與120Hz處,如果想要讓線材聽起來高頻段比較突出些,就要把5kHz處做能量的移動;如果要讓低頻段比較飽滿,就要讓120Hz處做能量的移動;如果想要做出一條平衡的線材,那就不要改變能量。
Vanthor這套製造線材的密招聽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很多線材可能都這樣做過,其實這只是大原則,真正的技術關鍵吳先生當然不會告訴我。為了達到第一項要求,Vanthor的線材雖然只有一種型號,但卻分為三種聲音傾向,紅色標示者傾向低頻,白色標示者傾向高頻,沒有標示者傾向平衡。為何一種型號要做出三種傾向呢?就是要給用家搭配自家音響系統,例如自家音響系統高頻段還需要補足,就採用白色標示者;自家系統低頻段還缺一點,就採用紅色標示者;覺得已經很平衡,就採用沒有標示者。
而在焊錫的研究上,吳先生在這五年中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後他也研究出三種焊錫的配方,同樣分為紅色、白色、無色。他還把這三種焊錫製成保險絲,可以提供給用家搭配自家擴大機等。我們都知道焊錫影響聲音非常大,電子線路板中佈滿焊錫,每一個焊錫點不僅是各元件的連接點,也是電流經過的障礙點。如何研究出聲音最好的焊錫是每家製線者的重要功課之一,Vanthor當然也不例外。至於吳先生所研究出來的焊錫聲音到底如何?您聽了就知道。
有關「音樂即音場」,我想不必多解釋了,這裡面等於包含了所有音響迷所追求的「音響二十要」,到底Vanthor線材表現如何?也要靠耳朵來驗證。
最後要說到音頻與靜電,我們都知道塑膠材料容易產生靜電,但幾乎大部分線材都採用這類材料當做被覆,顯然大多數製線者並不認為靜電有什麼影響。Vanthor卻不這麼想,他們用真皮來當最外層的被覆。真皮?沒錯,不是人造皮,是真正的皮革。各位還記得幾十年前的老線材是用什麼做被覆的嗎?棉線。為何要用棉線?難道是為了抗靜電嗎?如果真皮對於抗靜電那麼有效?為何幾十年前的線材不採用真皮?原因很簡單啊!耐用性跟成本,通訊所用的線材有多長?用真皮包寡,那成本該怎麼算?Vanthor的真皮是一條條用手工縫製的,不是為了增加貴氣與美觀,而是為了抗靜電。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Vanthor製線理論,以下在跟各位報告我的聽感之前,我想先說這麼多年來我對線材的經驗。當您越深入於調聲時,就越會感受到線材對於整套音響系統好聽與否的重要性。往往,正在為調不出自己想要的好聲時,無意間更換一條訊號線,竟然把最後一口氣補上了。
聽音響幾十年的經驗中,我發現線材最重要的特質有三個,最不容易達到的特質也有三個。什麼是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我們基本追求線材的重點,這三樣重要的特質就是聲音個性、音質表現與細節表現。而最不容易達到的特質呢?寬鬆程度、開放大器與透明感。
線材聲音的個性存在於所有的線材中,每條線都有自己的個性面貌,就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嗓音。而音響迷運用最多的也就是它。藉著不同個性的線材來達到截長補短、平衡高、中、頻段聽感的目的。例如,如果音響系統聽起來不夠華麗,音響迷通常就會去找尋高頻段華麗的線材來彌補;反之,如果低頻量感總覺得少了一點點,也會去找低頻量感比較豐富的線材來搭配。無論是多便宜的線材,都會有自己的聲音個性,所以當我們在找尋互補線材時,其實不必執著於一定要買多貴的線材,重要的是個性互補。
音質表現一直是音響系統中最重要者,也是最難獲得者,通常音質表現都要用高價去買得。以線材而言,想要有非常美的音質,不僅使用的導體品質要好,其他個方面的細節也都要做到您無法想像的挑剔與平衡,最後才能獲得極美的音質。雖然音質是那麼的難尋,但其重要性我認為排在聲音個性之後。試想,如果聲音一直處於高頻段太多的狀態下,即使音質再好也不耐久聽。所以選擇線材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對您想要的個性。
細節表現關係著我們聽起來像不像真的?也就是擬真度高不高。一般人所注意到的細節大部分集中在高頻段,因為這個頻段的細節最容易被發現。其實,無論是高、中、低頻段都隱藏的讓聲音聽起來更真的細節。在此說「細節」其實是不夠精確的形容,如果說「聲音細微的氣息變化」說不定更容易體會。是的,聲音細微的氣息變化有如我們繪畫上所加的光影層次,如果平面的畫作上沒有光影層次,那就只有線條輪廓跟色彩,怎麼看都不像真的。一旦在線條輪廓色彩上加了光線陰影明暗層次之後,整幅畫就活起來了,像真的一樣。線材的細節表現就是如此,如果細節夠多,聲音聽起來就會更擬真。
線材的聲音個性是與生俱來的,跟我們的嗓音一樣。線材的音質是各項細節做到最好的匯集,就好像一個人的內涵修養一般。線材的細節是細微訊息的浮現,取決於讓阻礙細微訊息再生的因素排除到最少。而在這三樣線材的主要訴求之後,還有三項更難達到的表現,那就是寬鬆程度、開放大器與透明感。
無論是喇叭、擴大機、訊源,想要獲得寬鬆特質都是很難的,但寬鬆特質卻是自然發聲樂器與生俱來的特性。為何原本樂器擁有的天性在我們的音響系統播放之下會喪失呢?因素太多了,可以是聲音細節沒有盡顯,可以是高、中低頻段的原本平衡感被扭曲,可以是其他不明失真影響所致。總之自然的寬鬆每個音響工程師都想獲得,但往往只有極少數成功。
開放大器的特質在某些線材上可以獲得,這類線材一聽就發現好像音量增大了,而且音場開闊,音樂規模感也變大了。難道這是因為通過線材的電流增大了嗎?如果是電流增大,我們很容易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驗證,只要把線材串入一個電流計,我們就可以從觀察通過電流的大小來比較出是否如此?要知道,人耳對音壓大小的改改變不是線性的,通常人耳要察覺音響大了一倍時,擴大機的輸出功率大約要大10倍,所以如果我們可以感受到換了線材音量增加了,其實應該不是通過線材的電流變大了,容或因為阻礙電子流動的因素降低而讓電流增大「一點點」,我們也不會有「聲音變大」的感覺。我認為會讓人有聲音變大的感覺主要來自於人耳敏感頻域的量感增加了,人耳對哪段頻域特別敏感?2kHz-4kHz之間,如果要擴大範圍,也可以說是1kHz-5kHz之間。總之,開放大器的原因有可能是線材整體「阻抗」(包括導體材料到焊錫、端子)降低了,但更大的可能是人耳敏感頻域的量感增加了。無論如何,這項特質對聽感是正面的。
透明感一直是音響迷很容易誤解的名詞,一般人往往將透明感與高頻段突出結合在一起,其實不然。真正的透明感就好像把聲音跟聆聽者之間的多重薄紗揭開,讓我們可以把音場內的層次深度定位感「看得」更清楚,所以透明感存在於高、中、低頻段之中,無所不在。透明感也像我們看遠山,當空氣品質好時,遠山很清楚,而且感覺很近;反之空氣品質不佳時,山更遠、更不清楚。強調高頻段而得到的「假透明感」容易聽到,真正好的透明感不容易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