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牌子可以久久不出新品,卻永遠不被人遺忘?可以一被其他評論員討論就能說出它的優點?甚至音響圈外的朋友,都知道有這一個發燒名廠...,的確,這就是B&W,在我進論壇一夕之間認識上百個音響品牌之前,它就是我說得出口的廠牌名稱之一;但也正是前面所提的「久久不出新品」,所以我也一直沒機會「聽」到它的廬山真面目,終於這次讓我有機會好好從頭到尾,近身貼近B&W,藉由CM10 S2,一窺從至高的音響眼界看出去,是如何的視野。
在「音響論壇」304期,由洪瑞峰編輯評測過B&W CM10喇叭,這次的CM10 S2就是它的第二代,並且在整個CM產品線都加上了S2,做了整體的改版演進;在外觀上,不論是箱體容積還是單體配置,是完全一樣的,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重點科技搭載以及「偷偷升級」的地方。
CM10S2搭載眾多B&W引以為傲的單體技術,包括獨立於箱體上的鋁高音、FST Kevlar纖維中音單體、與三顆低音單體配置,箱體做工細緻講究。
其中金字招牌,就是「豎立」於箱體頂端的高音單體,這是一只鋁合金振膜的高音,獨立於音箱之上的設計,相對於多數配置於與中音單體同一箱體內的傳統安排,可以讓高音有更佳的擴散性與減少繞射發生,是非常有聲學道理的做法;而高音單體也採用了「Decoupled Double Dome Tweeter」技術,在此延用原文之外,也要替讀者闡明,此結構並不是雙層振膜,也不是雙層音圈,而是在音圈與鋁合金振膜「Dome」之間,加了一個同樣是鋁合金的圈狀構造,其目的是使振膜在振動過程中,結構上能夠更穩定,減少更多失真,使高音的控制力更實力堅強;在其子彈型的外殼中,藏有了漸細的鸚鵡螺導管,導管內有吸音棉,以吸收振膜後方不必要的聲響,不干擾到往前方發散的正確聲音。
箱體背面中間可以看到固定FST中音單體的裝置,使用前需將固定蓋摘下,FST單體就能呈現懸浮於箱體中的狀態,下方為鍍鎳端子頭,低音反射孔周圍表面彷彿高爾夫球面一樣的坑洞,讓氣流通過時順暢,削減雜音。
高音單體下同等亮眼的就是那淺黃色的中音單體了,這也是重點技術之處,為結合防彈衣材質Kevlar纖維,與FST(Fixed Suspension Transducer)技術之應用,以特殊發泡聚合材料代替傳統軟質懸邊,由於中音單體的振動幅度相對小,B&W加以進化單體的設計,讓懸邊影響單體作動的偏差程度減至最低,單體在箱體中是以懸吊方式發聲,搭配Kevlar纖維極為穩定與高剛性的特性,讓這中音單體,成了音響界中最出色的經典單體設計之一。低音單體搭載紙質混合Kevlar纖維之複合材質振膜,共有三顆配置,讓一組低音單體所負責的「工作」更為輕鬆,並同樣擁有與上一代相同設計之低音反射孔,反射孔表面佈滿細小坑洞,以削減氣流通過時產生的細微噪音。
此為本次第二代改版重點升級的分音器,採用發燒級的Mundorf電容與Van den Hul配線打造,與更精簡的配線設計。
說到削減噪音,在單體的相位錐上也看得到這巧思,中音單體之相位錐為固定式設計,但低音單體相位錐就與振膜相連,會與之一同振動,由於低音單體的衝程較長,所以若相位錐採固定設計,則會產生細微的空氣風切聲,而且這相位錐也兼具防塵的功能;B&W連這部分都有設想到,真是無處不閃耀著極致講究的光芒。而在內部分音器,CM10 S2有全新的改版,標榜更精簡的電路,以發燒級的Mundorf電容與Van den Hul配線打造;背板則有鍍鎳端子頭。至此已大略介紹完CM10 S2的重點技術搭載應用,雖然這麼多高科技共冶一爐,但B&W仍然有本事讓喇叭以最英式典雅的姿態、優美現身,這次評測的是「Rosenut」木紋貼皮,質感一流,做工無可挑剔,讓我非常期待它即將為我發出的聲音。
此為低音單體的相位錐,與中音單體不同的地方在於低音部分是與振膜相連,除防塵外,更可以避免因為長衝程振動時與固定式相位錐產生之氣流雜音。
Mansun是近代英式搖滾極具代表性的重要樂團之一,於1997年發行的首張專輯「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是其奠定傳奇地位的作品;以概念專輯手法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不但歌詞饒富趣味,龐大複雜的編曲融合弦樂、迷幻吉他、電子音效以及有趣的聲音取樣,加上識別度滿點的旋律性,是一張音響性甚為豐富的英搖名盤。(8557912,EMI)
B&W CM10 S2是本月重點體試聽器材,詳細豐富的聽感與搭配,敬請期待321音響論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