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僅僅五百萬人的丹麥,台灣五分之一都不到,照理說內銷市場不大,卻是公認的Hi End音響大國,原因何在?答案是丹麥音響品牌有高達9成以上外銷。世界各地的音響迷為何會特別喜愛丹麥音響品牌?DALI奉為中心思想的「Music is Our Objective - Technology theMeans」(音樂是目的,技術是手段)或許是最好的解釋,以極高的技術含金量創造出好聽的音樂。
這次要開箱的是Rubicon系列的二哥Rubicon 6落地式喇叭。Rubicon系列是DALI去年發表的全球戰略性產品,角色關鍵,去年甚至在丹麥當地舉辦了盛大的新品發表會,當時劉總編也受邀參加並連帶原廠專訪。
原廠對於Rubicon的期望,其實從系列名稱由來也可以看出端倪。Rubicon原是義大利一條佈滿紅泥的河流,羅馬帝王凱薩西元前49年率領軍隊在此渡河,說了一句:「此去無回頭路」。DALI當初開發Rubicon時就設定這是一款用家聽了之後沒有回頭路的作品,也就是最好的作品。如果Rubicon系列已是最好,那麼更高階的Epicon或Megaline豈不是沒台階下?別誤會,Rubicon是拿來更競爭對手比較,致力成為同價位帶喇叭中最好者。這可不是亂發豪語,Rubicon全系為丹麥製造與組裝,同時也運用上大量來自更上級Epicon系列的設計,DALI認為若以用料與做工水準來看,Rubicon系列價格只是其他品牌同級產品的六成,相當有競爭力。
論外觀,這次送評的黑色鋼烤版Rubicon6確實有著很高的完成度,鋼琴烤漆質感出色,為喇叭增添了高貴感,丹麥品質非浪得虛名。然而外觀作工好看僅是表象,好箱體應該提供給單體最佳發揮舞台,Rubicon 6箱體不但紮實,兩顆6.5吋單體(中音與低音)與高音模組都處於獨立的腔式之中。另外可以發現位處背板的兩個大口徑反射孔位置略有不同,上方反射孔直接位於中音單體正後方,下方的反射孔則不是正對單體背部,是位於背板下方。原廠表示反射孔的位置與孔徑設計都經過最佳化,就我看來,因為低音單體需要較大的箱體容積消化背波能量,因此位置較低。
這就是Rubicon 6的黑色鋼烤版,烤漆質感一流,但是對拍照的人來說黑色鋼烤的產品最難拍,因為反射最強。
可以看到背板有兩個超大低音反射孔,單體能量可想而知。
你看看這個自製的喇叭端子,看起來不但粗勇,完成度與品質都是第一流的。
如果您看過音響論壇原廠報導,也應該知道DALI擁有很強的單體設計與製造能力,而且從很久以前就開始生產單體讓高階系列喇叭使用,Rubicon雖然不是頂級系列產品,仍全數用上自家單體。Rubicon 6採2 1/2+1/2音路設計,每聲道用四顆單體,而原廠區分單體的方式也很特別,區分為高頻段與低頻段單體。
高頻段單體指的是高音模組,由同處一塊鋁合金前障板29mm(1.14英吋)的軟凸盆高音單體17×45mm鋁帶單體組成,兩個單體與用在Epicon系列上的相同,只是分音頻段略有不同。Rubicon 6的高音模組主要負責2.6kHz以上的頻段,其中14kHz以上由鋁帶單體負責,僅讓軟半球高音單體負責2.6kHz到14kHz。這樣的設計很合理,因為軟凸盆高音單體只要重播頻率越高,發聲振膜的面積也越小,散性也越窄,連帶單體有很強的指向性,這也就是大多數喇叭都必須Toe-In才好聽的原因,皇帝位勢必侷限於很小的區塊。使用鋁帶振膜單體就沒有擴散性變窄的問題,因此若14kHz以上交給它,就可讓凸盆高音避免擴散性變窄,更何況此頻段以上都是樂器泛音的音域,鋁帶振膜本來就有很自然的延伸特性,可以讓泛音聽起來結構更完整、更美。正因為鋁帶振膜的高擴散特性,可以看到市場上有許多品牌堅持使用此型態的單體負責高頻段,許多外加式超高音單體也都是鋁帶振膜設計為多。
那為什麼不乾脆做一個重播頻段更廣的鋁帶振膜單體呢?DALI絕對有能力可以做出來,但是振膜尺寸勢必會變大。大尺寸的鋁帶振膜不是不能做,而是做了必須面臨阻抗會變低的事實,將需要更多的電流能量推動,對擴大機會較不友善(當初全頻段鋁帶單體的Apogee喇叭讓多少擴大機吃盡苦頭)。DALI乾脆兩個都用,取其優點相結合,而且分頻點定得巧妙,Rubicon 6的鋁帶高音只負責泛音音域,不用擔心兩種不同型單體音色差異太大。
由於克服了擴散性受限問題,因此原廠建議Rubicon 6可採不Toe-In的平行方式擺位,就能創造很寬廣的皇帝位,好聲音不再一人獨享。但這畢竟只是原廠建議,用家最好還是依照空間屬性進行判斷。根據這次的聆聽經驗,在本刊的二號試聽室的環境下,未Toe-In的方式擺位最深得我心,反觀在大角度Toe-In的狀態下,音像確實更飽滿紮實,聽感卻會過於直接刺激,聲音也沒來得那麼開放自然。同樣一對喇叭,兩種擺位卻有很大聽感差異,任何音響玩家都不該忽視擺位的重要性。
DALI是少數有能力自行生產鋁帶高音的廠家,這顆單體在混血高音模組中負責較高頻段。
因為軟凸盆高音有頻率變高擴散性變窄的問題,因此DALI聰明的讓它只負責14kHz內的高頻。
接著看到低頻段單體,用上了兩顆相同的6.5吋木/紙纖維振膜單體,這也是DALI的招牌單體,振膜委請德國Dr. Kurt Muller製造,單體同樣是自家生產。這兩顆單體的負責頻段也很特別,一顆負責2.6kHz到800Hz,另一顆負責800Hz以下。負責2.6kHz到800Hz頻段的單體,事實上已經從中音涵蓋到高音,如何避免過大的衝程造成杜普勒效應而讓高音產生調變失真,懸邊的運動質量與磁力系統主掌的活塞運動效能顯得格外重要。而DALI以800Hz作為低頻段分頻點確實很少見,因為最下方單體負責800Hz以內的低頻段已經涵蓋多數中頻段,大部分人聲、大提琴、Bass、低音銅管…的音域都已經涵蓋在內,如何要兼顧單體的靈活性與能量感更是考驗著原廠的技術能力。根據廠資料,這兩顆單體的懸邊用上了Low-loss技術,配合上強化的單體框架,不但能夠有很好運動效能,也可消除表面共振造成的失真。筆者實際用手輕壓,單體的前後運作確實靈活,衝程並不會太長。
除了以上,這兩顆單體最精彩之處在於用上了LinearForce Motor System線性力磁鐵總成系統(Epicon系列亦採用),此磁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就是以SMC(SoftMagnetic Compound )軟性磁性材料作成磁鐵,並且在磁極加上了經過改良的法拉第環。SMC的材特性就是導磁率高,導電率低(只有一般鐵材的萬分之一導電率),因為幾乎沒有導電率,自然不會產生磁滯現象,單體也就不會失真。
SMC如何解決磁滯問題?
一般單體的磁力總成都是採用鐵製磁鐵,導磁與退磁並無法同步產生,這表示當電流進入喇叭單體時,磁鐵會馬上導磁產生磁力切割,推動振膜運動,但是當電流變化方向時(驅動單體訊號是交流電),磁鐵並無法馬上退磁又恢復導磁。因此當音樂訊號不斷變化,就會因為導磁與退磁無法同步(退磁較慢)而產生了磁滯現象,也讓音圈裡產生不必要的阻抗,單體就無法隨著訊號同步運動,因而產生失真。會發生磁滯的關鍵就在於製造磁鐵的鐵塊同時也是很高的導電體,SMC這種軟性磁鐵則是將鐵粉分子表面鍍上很薄的鎂複合物後再壓縮成塊,讓導體能夠導磁又對電子絕緣,亦可把渦流鎖在所有鐵分子裡面,降低能量損失。
Rubicon 6中音與單體都是用上自家招牌的紙/木纖維振膜單體。
DALI的紙/木纖維振膜是委託Dr.Kurt Muller製造。
Rubicon 6採用的中音與單體都用上了LinearForce Motor System線性力磁鐵總成,這是結構的剖面圖,正中央由法拉第環套住的黑色柱狀物就是SMC磁鐵。
接著更細部來看看磁力結構的分結構造,右方中央的柱狀物就是SMC軟性磁鐵,作為磁極之用,左方是餅型此鐵只要套上右方結構就會產生磁場。
不過在組合前,SMC必須先套上銅製法拉第環。
Rubicon的法拉第環經過改良,開了兩個溝槽。
這就是SMC軟磁複合物,就是將鐵粉的分子鍍上一層鎂。
Rubicon 6的音圈也很驚人,外頭的音圈線一共繞製了四圈,肉眼根本看不出來。
當磁極與圓餅結合後,音圈還必須放入窄窄的磁隙中。
最後奉上一張示意圖,大家應該就能很清楚看清楚單體的整體結構。
看到這麼精彩的單體設計,你一定很好奇Rubicon 6的聲音表現吧!請密切注意音響論壇321期器評內容,筆者之後也會將聽感內容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