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3

[黑膠] 黑膠戀癖專題:有關黑膠的影片或紀錄片大蒐集

複製連結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12-12 15:33:35 |已閱:130602|評論:11|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
字體縮放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2-12-12 17:08 編輯

黑膠戀癖專題:有關黑膠的影片或紀錄片大蒐集 shattered_vinyl-1024x768.jpg 黑膠 唱片
音樂傳播進入網路下載時代,連曾經風光的CD規格都不敵數位流而日趨式微,但人們對黑膠這種古老音樂載體的關注卻始終不曾稍減。如果從Hi End音響的角度解釋,發燒友一定認為是黑膠純類比的聲音難以取代,造成LP系統至今不被新科技所淘汰。但事實上,音質優勢只是黑膠存活至今的眾多原因之一。對許多人而言,黑膠唱片代表的不只是音樂,還是過往記憶的連結,更是生活態度的象徵。雖然在最理想的狀況下,音樂應該是脫離物質超然獨立的存在,而不受任何載體限制的數位音樂檔案,或許才是最完美的終極音樂格式。但事實上,在我們的心中,音樂與實體唱片或許早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手拿唱片,我們可以輕易想起那張唱片是在哪裡購買的,瞬間憶起聆聽這些音樂的心情與時空背景,甚至唱片封套設計本身就是一門藝術,看到封面就能想起那是什麼樣的音樂,這些都是用電腦播放音樂檔案所無法取代的體驗。

人們對黑膠唱片的戀癖,或許從眾多與黑膠相關的電影、短片或紀錄片可以看出端倪,這種現象絕對不可能發生在CD或數位流身上,可見人們獨鍾黑膠的特殊情結。以下挑選X段有關黑膠的影片,大部分可以從網路取得,這些影片有的擔憂黑膠終將絕跡,有的認為黑膠正熱,有的探討黑膠收藏家的心態,有的試圖展望黑膠的未來,雖然的觀點不一,但卻或許能夠幫助我們解開人們為何迷戀黑膠的蛛絲馬跡。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2樓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12-12 16:49:12 |已閱:130602|評論:11|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2-12-12 17:06 編輯


第一部短片是有關美國匹茲堡一間名為Record Rama唱片行的紀錄片,本站在2008年曾經做過相關報導。
Record Rama的創立者Paul Mawhinney原本是一位業務員,憑著對音樂的無比狂熱,多年來不斷蒐集黑膠,每次出差回家,總是帶回整批整批的黑膠。當他收藏到16萬張時,妻子忍無可忍的下令,不然你就改行賣唱片,不然就放棄所有蒐藏,Paul二話不說,開了一家Record Rama唱片行,片藏規模繼續擴大,到2008年時,Paul竟然單憑一己之力,就收藏了超過三百萬張的專輯,數量比美國規模最大的國會圖書館還要多出超過一倍,堪稱全球最大黑膠收藏,其中珍貴絕版唱片不計其數,估計總值超過540萬美元,庫存壯觀的令人嘆為觀止。

 archive04.jpg 黑膠 唱片
Paul收藏黑膠有一個原則,每張唱片絕不賣完,自己一定要保留一張,並且用電腦詳細建檔。從1982年開始,他甚至將自己整理的唱片資料出版成像電話簿一樣厚、名為MusicMaster的黑膠目錄。這種態度讓他完全超脫一般黑膠收藏家的範疇,而更像是致力於保存黑膠文化的歷史學家。
在1990年全盛時期,Record Rama也曾一度風光,當時一年營業額可以高達現值780萬美元,但是到2003年時,因為大型連鎖通路低價傾銷唱片,讓Record Rama的年營業額大幅滑落到只剩50萬美元。2008年,Record Rama正式宣布熄燈。

 archive02.jpg 黑膠 唱片
Paul因為年邁與眼疾所苦,從1997年開始就多次嘗試整批出售他的黑膠收藏,包括CD NOW與美國國會圖書館都曾經計畫收購,他甚至嘗試在eBay上公開標售,但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無疾而終。目前Record Rama仍有一個簡單的官網,連維基百科都有專屬網頁,但是Paul的唱片收藏卻依然乏人問津。最新的計畫是希望成立一個博物館,同時建立線上資料庫網站,並且出售重複的唱片收藏,但是礙於贊助經費有限,計畫仍在停滯狀態。
在影片中,Paul痛心直言:「The world is dead. They have their ears closed」,或許黑膠市場表面上日趨熱絡,但Record Rama這艘承載著龐大人類音樂文化遺產的諾亞方舟即將沈沒,卻竟然無人在意聞問,沒有人知道這些絕版黑膠的真正價值,沒有人想要將之流傳後代,何其悲哀,何其荒謬。

Record Rama觀:www.recordrama.com
Wiki專頁:http://en.wikipedia.org/wiki/Record-Rama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樓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12-12 17:00:42 |已閱:130602|評論:11|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Youtube上另一段介紹Paul Mawhinney與Record Rama唱片行的短片: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樓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12-12 17:19:03 |已閱:130602|評論:11|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Paul Mawhinney回憶他幫助歌手David Bowie走紅的傳奇故事。
1969年David Bowie推出「Space Oddity」專輯時,他還是默默無名的歌手,往後幾年的專輯也始終銷售慘澹。但是當時Paul就發現這張專輯的價值。1972年David Bowie加入RCA唱片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發展時,Paul就鼓吹RCA老闆Tom Cossie重新發行「Space Oddity」,並且在各大廣播電台強力放送,果然讓David Bowie一炮而紅,成為流行樂壇的一代巨星。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12-17 15:22:29 |已閱:130602|評論:11|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2-12-18 00:41 編輯


對許多人而言,「為了聽音樂而買唱片」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是對某些重度成癮的唱片收藏家來說,事情可能並不那麼單純。加拿大導演與唱片收藏家Alan Zweig就認為唱片收藏這個惡習讓他與世隔離,甚至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拍攝了Vinyl這部紀錄片,一方面自白式的剖析自己收藏唱片的心理,一方面四處走訪了許多跟他一樣收藏唱片成癮的人,試圖解開他們為何對收藏唱片如此執著的原因。影片推出於2000年,片長將近兩小時,Youtube上有完整版可以收看。
在影片中,這些人大多認為認為自己是因為喜愛音樂而想要這些擁有唱片,但事實上,這些人幾乎投入所有時間、金錢、心力所收藏的唱片,早已超過聆聽音樂這個目的,而成為他們的心靈寄託與生活重心。他們的家中大多沒有高級音響,但是卻有堆滿整個居家空間的黑膠,大多數人的唱片收藏超過萬張,不但客廳、臥房堆滿黑膠,甚至連廁所也不例外。有趣的是,這些黑膠收藏上癮者的人生各不相同,有的人的確因為沉迷黑膠而導致婚姻破裂,但是有的人卻因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有的人號稱自己收藏的唱片超過百萬張,而且對每張唱片如數家珍,但是有些人卻因為不想要別人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唱片,拒絕整理自己堆滿家中雜亂不已的黑膠收藏。有的人花了四年時間,將自己的唱片收藏從A到Z聽完一遍,有的人卻是越珍愛的唱片越捨不得聽。有人志在收藏所有曾經發行過的流行音樂唱片,但是有人卻寧願將自己的收藏全部丟到垃圾堆,也不願意別人接手他曾經擁有的唱片。
Alan真的從影片中找到解救自己的答案了嗎?一方面Alan認為黑膠收藏誤他一生,另一方面,從他與這些黑膠收藏家的對談中,我們又可以感受到他對唱片的深深依戀。影片最後並沒有解開人們收藏唱片的真正心態,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則又一則重度唱片成癮者的故事。Alan試圖從心理學角度證明這種黑膠上癮症是一種疾病,但是不論他們是缺乏自信、戀物癖或是佔有慾太強,當他們在自己建構的黑膠城堡中侃侃而談的當下,他們都是充滿自信而快樂的。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11-18 13:34 , Processed in 0.528689 second(s), 52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