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慕尼黑音響展時,我在Audio Research的攤位上第一次見到Reference 330M的廬山真面目,這是單聲道後級,每聲道採用6支KT170功率管,輸出330瓦。KT170是相當新的束射四極管(有人稱五極管),Audio Research第一次採用。由於Audio Research的攤位靜態展示,Reference 330M並沒有開聲,我想台灣代理商鈦孚音響應該很快就會進口。果然在2024年8月TAA圓山飯店音響展時,鈦孚就展出Reference 330M,而且用來驅動Rockport Lynx。而Audio Research的品牌大使Dave Gordon(1989年進入ARC)也在展覽中露臉,接受採訪,顯然他們非常注重Reference 330M第一次在台露臉。
打開真空管機一片天
Audio Research Corporation(ARC)創立於1970年,創立者William Z. Johnson(1926-2011)。他在1951年創立一家名為Electronic Industries的音響店,為客戶量身打造需要的擴大機。他第一個為客戶打造的是三箱式真空管擴大機。經營多年之後,在1968年,William Z. Johnson將他的專利、設計,以及他自己賣給同樣是Minneapolis州的People公司,為他人打工,這家People公司其實就是Electronic Industries改名的。不過潛龍終究無法長藏海裡,他在1970年將他的專利買回,自己創立Audio Research。
在1970年,晶體機幾乎完全搶佔市場,市場上已經很少看到真空管擴大機,但William Z. Johnson認為真空管擴大機有晶體機所沒有的優點,所以不管別人的反對,堅持推出真空管擴大機。在一次音響展中,甚至有一位同行工程師說他讓音響工業倒退20年。現在看來,當年William Z. Johnson是再度打開真空管機的一片天。
當時最好的前級
1972年,Audio Research推出SP-3前級,這部前級受到廣大的推崇,1973年Stereophile創辦人Justin Gordon Holt(1930-2009)甚至說:如果你想買一部有錢能購買到的最好聲前級,那就是SP-3。TAS雜誌創辦人Harry Pearson(1937-2014)也說這是一部當時最好的前級。我以前也曾擁有一部。
接下來Audio Research在1975年推出著名的D-150後級,這是讓大家注目的立體後級,每聲道輸出150瓦,面板上有三個錶頭,看起來就像是儀器般。此後推出許多型號我就不說了。1995年Audio Research開始推出Reference系列,當時就有Reference 600單聲道真空管後級,搭配的就是Reference 1前級。
當年劃時代後級
時間如白駒過隙,2018年,Audio Research推出Reference 160M單聲道後級,第一次改採自動偏壓設計,不需要用家手動調整;同時也是第一次採用透明錶頭(GhostMeter)。2020年,Audio Research在50週年之際推出也採用透明錶頭的Reference 160S立體真空管後級,當時售價2萬美元,外觀也跟Reference 160M相同。此後,Audio Research的後級面板多改採透明錶頭,顛覆了幾十年來不變的面板設計。當然,這種「時髦」的透明錶頭設計是因為轉入McIntosh Group旗下之後,由義大利工業設計團隊設計外觀所致
。
幾度轉手
由於William Z. Johnson年事已高,無法繼續經營公司,2008年,Audio Research被義大利Fine Sounds買下。2014年,Fine Sounds被大股東Charles Randall(McIntosh CEO)與Mauro Grange(Fine Sounds CEO)合力買下,他們二人在2016年成立McIntosh Group,Audio Research當然轉入旗下。
2020年末,Audio Research被TWS Enterprises買下,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是Trent Suggs,他就是Audio Research北美市場銷售經理。2023年,Trent Suggs因為資金不足,Audio Research又被賣給Valerio Cora,他是加拿大Hi End喇叭Acora Acoustics(台灣沒有進口)的擁有者,也是Audio Research擴大機的粉絲。
負責到底
Valerio Cora接手Audio Research之後,發表三點聲明,第一:所有ARC的保證,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都維持不變。第二、ARC對於過去賣出的器材或未來的器材都充分供應真空管。第三:ARC將透過社群媒體與自家網站發布這項訊息,同時回應所有的困惑。不僅沒有裁員,還增加人員與設備,目前Audio Research共有七位設計工程師,負責產品的研發。
新旗艦330M
目前,Audio Research的產品中,後級共有六部,分別是Reference 750M( SEL)單聲道後級,Reference 330M單聲道後級,Reference 160 MK II單聲道後級、Reference 160S立體後級、V80 SE立體後級,以及Reference 80S立體後級。這些後級中,除了Reference 330M之外,全部採用KT150功率管(束射四極管,一般習稱五極管),只有Reference 330M採用最新的KT170(束射四極管)。而且,Reference 330M的售價(9萬美元)比Reference 750M (8.5萬美元)還高,所以是貨真價實的旗艦。
在綜合擴大機方面,Audio Research只留下一部I/50,採用6550功率管。而高電平前級有三部,分別是二箱式的Reference 10、Reference 6SE與LS 28SE。唱頭放大器也有三部,分別是Reference Phono 10、Reference Phono 3SE與PH9。此外就是一部DAC9 Tube DAC。
跳脫窠臼
Audio Research被Valerio Cora買下之後,第一炮推出的產品就是Reference 330M。事實上Reference 330M是Audio Research已經研發好幾年的產品,原本準備是要在Reference 160M的基礎下,設計出Reference 320M單聲道後級。不過最終決定跳脫Reference 160M的窠臼,以新設計、新零件推出Reference 330M。
透明錶頭GhostMeter
在外觀上,Reference 330M的面板設計跟Reference 160M一樣,錶頭採用透明錶頭(GhostMeter),錶頭下也有四個操控按鈕,分別是Power、Meter Light(亮度調整)、Meter Action(開或關)與Tube Monitor。再來就是面板左右二側各有三個指示燈,分別顯示V1-V6 六支功率管狀態。雖然一樣是透明錶頭,不過Reference 160M因為可以切換三極與五極(其實是束射四極管)管使用,所以錶頭上有三極、五極管的二組功率指示,而Reference 330M並沒有切換三極管使用功能,所以只有一種輸出功率指示。
6支KT170
而在使用的真空管方面,Reference 330M每聲道使用6支KT170(俄羅斯Tung-Sol)做功率輸出,1支ECC83與1支6H30 (Sovtek)雙三極管做輸入級。而電源供應則有1支655 0(Sovtek)與1支6H30。這些真空管都已經不需要手動調整偏壓,因為Audio Research從Reference 160M開始已經改為自動偏壓
。
自動偏壓
所謂偏壓就是讓功率真空管維持在最佳的工作狀態,而真空管會因為使用時間或製造瑕疵而有不同的老化速度,此時就必須逐支真空管調整適當的偏壓,讓所有的功率管都能夠盡量輸出一樣的功率。以往這種偏壓調整需要以三用電錶伸進測試點,量測每支功率管的偏壓,再逐一轉動內中的可變電阻,將偏壓調到每支功率管都一致。至於偏壓到底要調到多少?每個廠家、每種真空管都有不同的建議偏壓,要看原廠說明書。
由於手動偏壓調整比較麻煩,而且用家可能也會忘了,只有在更換功率管時才會想起要檢查偏壓。所以後來許多真空管擴大機廠就發展出「Auto Bias」自動偏壓線路,以一套監管線路來隨時監看功率管的偏壓狀態,並自動修正。自動偏壓不是Audio Research所獨有,許多真空管機也早已使用這種機制,Audio Research算是比較晚才使用自動偏壓機制。
去除16歐姆端子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XLR與RCA輸入端各一,還有散熱風扇速度調整。此外喇叭線端子只有4歐姆與8歐姆,16歐姆端子已經去除。為何要去除16歐姆端子呢。廠方說沒有16歐姆端子聲音表現會比較好。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輸出變壓器中少了一組抽頭,應該是會提升音質表現。既然如此,以前為何都有16歐姆端子呢?難道以前沒聽出來嗎?
我猜可能是市面上16歐姆的喇叭極少,這個端子已經沒有實用價值,所以乾脆去除。對了,電源插座採用20A規格,而非一般的15A,如果想換發燒電源線,請記得要選20A規格者。此外還有功率管使用計時器,12V觸發端子與RS232端子,這些都是以前就有的裝備
。
新設計師Dylan Wahl
一般真空管擴大機的線路架構大概是輸入級、驅動級與功率級三級放大架構,Reference 330M也不例外,不過它是從輸入端到輸出端全平衡架構。輸入級接受輸入的訊號,並進行第一次放大。驅動級是電壓放大,將輸入級的微弱訊號增強到足夠驅動功率級。功率輸出級則用來驅動負載,也就是喇叭。新來的設計師Dylan Wahl率領其他六位工程師(還包括Audio Research的金耳朵Warren Geil),從零開始重新設計Reference 330M,當然還參考以前的傳統優良設計。
真空管為主,固態為輔
這位Dylan Wahl不知道是否就是Dylan Constan-Wahl?如果是,他目前任職Harman集團的工程師,負責設計Mark Levinson擴大機,好像跟設計真空管機不搭。不過這位Dylan Constan-Wahl是重度黑膠迷,擁有9部黑膠刻片機,而且自己設計每聲道40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頻寬至90kHz,20kHz時只有3度相位偏移),用來驅動刻片機。老美同名同姓者很多,看起他來不像是設計Reference 330M這位。Audio Research手上另外還有三部新產品已經在設計,目前還不能透露。
更好的輸出變壓器
Reference 330M採用更好的輸出變壓器,四層線路板(以前就用了)。它的輸入級採用ECC83雙三極管,而非JFET,假若您熟悉Audio Research的擴大機,就會知道Audio Research有時使用雙三極管做輸入級,有時又改用JFET,所以Reference 330M輸入級採用ECC83也不是什麼驚人之舉。不過在ECC83之後,還設計了雙極晶體做緩衝級,這二者合力完成輸出級工作。
而在驅動級方面,使用6H30加上DMOS(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具有低導通電阻、高電壓承受能力特性)電流源。而為了自動偏壓工作,在驅動級輸出端使用Silicon Carbide (SiC) JFET,用來控制功率管獲得理想的靜態電流,並提高驅動餘裕,強化Bottom End的控制。
真空管穩壓
在電源供應方面,輸入級採用固態穩壓,而驅動級真空管與功率級真空管的簾柵極則使用6H30與6550做穩壓。此外還用了扼流圈來降低輸出級電源漣波,讓每支真空管都獲得最純淨最穩定的電源供應。
鈦孚音響室
Reference 330M的外觀與內部概略表過,接下來要說我這次去鈦孚音響做器材外燴的聽感。聆聽地點是在鈦孚內間音響室,這間音響室的吸音比較好,因為左右側牆都是書、CD或其他物品,喇叭後牆則加了厚窗簾,厚窗簾裡面有及腰高度的二次餘數擴散器,不過作用不大。聆聽位置擺著二張厚重皮沙發,牆上掛著三幅畫。天花板則是吸音礦纖板,地上鋪薄地毯。這樣的空間在裡面講話的感覺不錯,不會有太多高頻反射,也不至於吸得太死。
爽朗、飽滿、甜潤、彈跳、有勁
聆聽時,搭配的喇叭是Peak旗艦Dragon Legacy,前級Reference 10,串流播放器Innuos ZENith Next Gen,DAC用T+A MP 2500R中的數位類比解碼。按照往例,我先聽幾首容易過關的曲子,例如聽Jennifer Warnes的「The Panther」,喇叭唱出的是我相當熟悉的Audio Research之聲,那是爽朗、飽滿、甜潤、彈跳、有勁、形體浮凸結實的聲音,這種聲音特色在Audio Research的擴大機身上一以貫之,只不過差別在音質與解析力、定位感的表現,月Reference系列的器材在這三方面的表現一定優於非Reference系列。至於驅動力與控制力,那就有賴輸出功率的高低了。
再聽Leonard Cohen在倫敦現場演出的「If It Be Your Will」,人聲飽滿富磁性,空間感很好,一切都讓人相當滿意。聽Dean Martin唱的「I’m Confessin’」,同樣也是讓人覺得很棒的人聲,伴奏雖然簡單,但音場顯得寬宏,而且音質很好。
發現空間自然共振頻率
不過,當我聽Kari Bremnes那首「Gåte Ved Gåte」時,問題來了,一開始的低頻原本是很清楚,很有彈性,份量很足的,但是現在聽起來卻顯得亂,肥腫,形體無法清晰浮現。依照我的經驗,這應該是有低頻、中低頻峰值所致,也就是聆聽空間的自然共振。再聽Janis Ian的「Tatoo」,我發現人聲好像暈開了,無法凝聚,而且低頻反應聽起來比較慢,好像被低頻、中低頻峰值拖慢了。
頻譜量測診斷
該是來量測頻譜了,這是我去器材外燴的習慣,因為唯有瞭解這個聆聽空間與喇叭結合的頻譜,我才不會誤解聆聽的器材。拿出手機以AudioTools、全頻粉紅色噪音掃過幾次之後,得到的結果都類似如圖。這是以1/24 Oct.來掃的,不是一般的1/3 Oct.,1/3 Oct.掃出來的結果都被均值化了了,只能看到和緩的曲線,無法做判斷,可說是「粉飾太平」。而用1/24 Oct.時,就可以看到很係的「犬牙交錯」,那才是我想要看到的。
31Hz有大峰值
從頻譜中,可以看到63Hz與125Hz處有峰值,這就是低頻Bass聲、鼓聲聽起來比較渾的主因。再來,31Hz以下有非常大的峰值,這並不是喇叭或擴大機厲害,而是空間的自然共振。由於63Hz與125Hz處有峰值,相形之下這段頻域之間就顯得凹陷了。此外,如果與1kHz相較(以50dB那條水平線為準),其實從150Hz以上的頻域都不錯。
只是到了8kHz以上就開始衰減,此頻域的衰減可能是我的手機賣克風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喇叭沒有Toe In角度導致皇帝位高頻衰減,當然也要考慮到喇叭距離聆聽位置相當遠,高頻段一定會自然衰減。8kHz以上頻域不會影響「好不好聽」,只會影響音色,所以不必視為缺點。
與聽感吻合
分析過頻譜之後,可以跟我耳朵所聽到的音響效果完全吻合。例如當我聽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時,第二樂章一開始的管風琴能夠讓皮膚感受到低頻按摩,這不是一般喇叭能夠做到的,即使連Peak Dragon Legacy這麼大的喇叭也很難做到。為什麼?因為人耳對於30Hz的低頻敏感度已經很低,需要比100Hz多好幾倍的音量,而且擴大機要推出源源不絕的30Hz也很困難。所以,這一切都要拜空間自然共振(Room Mode)所賜。不信,下次您到鈦孚時,記得播放鄭明勳指揮巴士底歌劇院管弦樂團的版本聽聽看。
驚天動地
也因為31Hz以下有大峰值,所以當我聽電影原聲帶「Himalaya」中的「Norbu」時,一開始大鼓強勁打出來,整個皮沙發都在震,空間也在震,簡直就是「驚天動地」。我相信一般人聽到這樣的效果一定大呼過癮,心想Reference 330M的推力真的天下無敵。當然Reference 330M每聲道330瓦的功率的確強勁,這也是勿庸置疑的。
同樣的,當我在聽Malia & Boris Blank那張「Convergence」的「Touching Ghosts」時,31Hz以下的峰值起了很大的助力。不過我也要說這個聆聽空間的63Hz、125Hz峰值也遮蔽了這首音樂中許多細節,同時也讓有些曲子的低頻表現變得比較渾濁。
極低頻噪音浮現
此外,由於31Hz以下的大峰值,讓有些錄音中的極低頻噪音變得很突出,這是不應該有的極低頻干擾,但在一般喇叭與擴大機中是不會顯現的。例如我聽Sheku Kanneh-Mason在「Inspiration」中的「Jacqueline’s Tears」時,一開始就可以聽到音樂底部有極低頻噪音。聽穆特與John Williams合作的「Across the Stars」中的「Hedwig’s Theme」時,音樂底部的極低頻噪音也很嚴重,這些都是31Hz以下極低頻峰值所造成的。
此外,125Hz的峰值雖然不算大,但也會對男低音、女低音產生影響。例如我聽蔡琴唱的「點亮霓虹燈」時,她的嗓音很明顯的就過濃了;聽姚瓔格唱的「八月照相館」時,同樣的她那女低音的嗓音也變濃了。聽Anette Askvik那首「Liberty」時,薩克斯風也因為125Hz的小峰值,而使得形體變得很大,不過無傷大雅。
31Hz以下峰值有利有弊
還有,聽趙聰的「春江花月夜」時,電子鼓聲也會往前衝;聽Michel Jonasz「Le temps passé」時,有幾聲低頻、極低頻也會顯得很有震撼力,讓人聽起來很過癮。而聽冰島合唱團Sigur Rós的專輯「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第七軌「Ára bátur」 (Row boat)時,那20聲大鼓輕敲的聲音非常清楚,這是很難得的。聽John Rutter 「Requiem」的第七軌「Pie Jesu」時,管風琴也能夠產生低頻按摩的效果。說到底,鈦孚這間聆聽空間中的31Hz以下頻域有這麼大的峰值,我認為有利有弊,就看您喜歡的低頻是哪種。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迷人
如果能夠避開63Hz與125Hz的那二個峰值,Reference 330M的表現就能完成呈現它的真正實力。當我聽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演奏時,Reference 330M的聲音真的很迷人,尤其弦樂群不僅絲絲縷縷,而且有一股他家特有的光澤與甜味聽起來很吸引人。而聽流行音樂的腳踩大鼓時(例如五輪真弓的戀人啊,或James Blood Ulmer唱的Crying),那紮實的噗噗聲與快速的收束也會讓人喜歡。
人聲飽滿浮凸
而聽許多人聲演唱時,Reference 330M所發出飽滿又浮凸的嗓音也讓人印象深刻,其實這是Audio Research擴大機一貫的賣點,只是Reference 330M的音質更好了。當我聽希拉蕊的「雲雀飛翔」時,小提琴的甜潤、光澤,還有結實浮凸的線條也是你我都會喜歡的,那是一種可以從小提琴聲音中聽出演奏者力度變化的表現。
而聽鋼琴時,Reference 330M的表現更是優異,鋼琴音粒醫科顆圓潤實體,有溫暖的木頭味,有鏗鏘的晶瑩珠玉質感,有豐富的泛音,還有漂亮剛光澤。聽大提琴時,琴腔的共鳴很豐富,細微的擦弦微振很清晰,大提琴聽起來也跟鋼琴一樣,感覺泛音特別美。
現在最好的真空管後級之一
爽朗、紮實、飽滿、甜潤、彈跳、有勁、形體浮凸結實、暫態反應快、動態範圍大、音場開闊、音質甜美等就是Reference 330M的聲音特質。這麼好的聲音表現一對售價9萬美元,您買不買單?老實說,9萬美元一對330瓦管機真的不便宜,但跟很多其他廠牌相比,Audio ResearchReference 330M的價格真的還是停留在「相對樸素」階段。
50年前,Stereophile的創辦人J.G.H與TAS的創辦人都說SP-3是當時最好的前級。50年後,我要說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330M是現在最好的真空管後級之一。有興趣者請趕緊跟鈦孚音響預約試聽吧!
規格:
真空管單聲道後級。推出時間2024年。每聲道輸出330瓦,每聲道採用KT170 6支,ECC83一支、6H30二支(一支用在電源)、6550一支,重量110磅。進口總代理:鈦孚音響。電話:(02)257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