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Alice Sara Ott(1988-)的第十四張唱片,其中最初二張是跟其他小唱片公司合作,19歲跟DG唱片簽約,2008年推出DG第一張錄音,一直到2023年推出這張唱片。這張唱片中收錄了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月光奏鳴曲、給愛麗斯、Op. 119/1小品曲、WoO 54與61小品曲。搭配的樂團是荷蘭廣播愛樂,指揮是Karina Canellakis。
Alice Sara Ott 1988年生於慕尼黑,父親是德國工程師,母親是日本鋼琴家,三歲時,父母因為找不到看顧保母,只好帶著她去聽音樂會,沒想到引起她對音樂的興趣,四歲就開始學鋼琴,從此鋼琴就跟拼圖一樣,成為她小時候最喜歡的遊戲。她彈鋼琴的痴迷連母親都怕會傷害她的健康,而把她從鋼琴拉開。
她的鋼琴進步很快,五歲就參加慕尼黑Herkulessaal青少年音樂比賽,十二歲就進入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院,隨鋼琴名師Karl-Heinz Kämmerling習琴。2002年她十三歲就成為日本濱松國際大賽最年輕入圍者。2003年她獲得Köthen巴哈音樂比賽第一名,2004年獲得Val Tidone音樂大賽第一名。
2018年,她剛結束日本Nightfall音樂巡迴演出,染上重感冒,身心疲憊下,發現嘴角有點麻痺。飛回慕尼黑,第二天早上她發現自己無法起身,而且看東西會有重影,過了二星期她才能夠正常走路。經過多次檢查,醫生宣布她罹患多發性多重硬化症,就是跟大提琴家杜普蕾一樣的疾病。
2019年,她自己在社群媒體上公布得了多發性硬化症,不過她也很樂觀的認為現在治療的方法很有效。當她公布這個消息之後,她合作過的許多樂團中至少都會有一、二位團員跟她聯絡,說他們也受這種疾病所苦,並且相互打氣,交換治療意見,這給予她很大的鼓勵。雖然她被診斷出罹患這種病,但並沒有發作,也沒有對她的工作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到現在都還能夠聽到她的錄音與演奏會。
Alice Sara Ott跟這張唱片的女指揮幾年前在一場音樂節中認識,不過合作錄音還是第一次,而跟這個樂團也是第一次合作。更厲害的是,鋼琴演奏者、指揮、樂團在錄音當天才有彩排,彩排之後就開始錄音,一天內全部完成。老實說這樣的錄音效率未免太高了,不過Alice Sara Ott說,錄音前幾天,她跟Karina Canellakis有透過Face Time相互交換對這首曲子的觀點與詮釋意見。幸好他們在彩排時能夠相互溝通,異中求同,順利完成這次錄音。
為何要選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呢?Alice Sara Ott說她自己最喜歡的其實是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但唱片公司的計畫是錄製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她也就從善如流。我們都知道,第一號並非貝多芬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而是第二首,只是因為原本的第一號較晚出版,所以被排為第二號。原本的第一號管弦樂編制較小,接近海頓與莫札特,而原本的第二號已經開始有貝多芬自己的風格了,管弦樂編制比較交響化。
被問到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她說這首鋼琴奏鳴曲的寫作時間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相同,但貝多芬並不是寫標題音樂,「月光」這個標題是貝多芬死後才被加上去的,而這首曲子的內容跟月光、浪漫等都沒有直接的關係。Alice Sara Ott說這首曲子是她學生時代第一首練習的奏鳴曲,當她彈這首奏鳴曲時,第一個音符所發出的聲音就已經決定這首曲子的整個走向。
「給愛麗斯」是非常通俗的曲子,為何她要選這首來錄音呢?Alice Sara Ott回答說這首曲子在她小時候出現在Nokia手機鈴聲中,無處不在,但是她一直沒有聽完整曲。一直到有一次她閱讀過總譜之後,才發現這首曲子的可愛之處,從此每次她的昂可曲中都有可能安排這首曲子。
當被問到如何選輯這張唱片的演奏曲目時,Alice Sara Ott說因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月光」奏鳴曲已經能夠充分顯示貝多芬是一位多才多藝傑出的作曲家,其他搭配的小品曲只是想增添一些聆樂情趣而已。她就是這麼可愛,這麼率真。
這張唱片的錄音效果非常好,鋼琴的音粒飽滿,充滿木頭味與甜潤的光澤,沒有壓迫感,但又跟聆聽者很親近,聽起來既有音響性,又能保持Alice Sara Ott的音樂詮釋。而伴奏的管弦樂溫暖豐沛,雖然編制不大,但層次豐富,內聲部清晰,而且音樂動態範圍大,具有很好的音響效果。
協奏曲錄音時間是在2022年10月,錄音地點是荷蘭Hilversum的Omroep音樂廳。其他獨奏錄製於2023年2月、3月錄音地點柏林Siemens-Villa。DG唱片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