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壓」?就是在音響器材上放金磚、銀磚、鐵磚、木磚、大理石板、老鼠沙袋、鉛粒袋、諧振塊、黑膠唱片鎮等等各種有重量的物件,其目的是想要抑制箱體或黑膠唱片震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種想法基本上是正確的,箱體震動當然是大敵,否則為何那麼多高價器材要採用鋁塊去削切出箱體?有那麼多喇叭想法設法採用各種振動極低的材料去製造?
理論上,訊源、擴大機、喇叭箱體上的震動去除得越乾淨,音樂中的細微細節就能浮現得越豐富,樂器、人聲也會越趨中性。然而,100個音響迷家中會有100種不同的情況,有些人加上各種泰山壓頂的物件之後,聲音反而變得更緊、更死、更瘦;有些人加上壓頂物件之後,聲音變得更清晰,細節更多。所以,就每個人的聽感而言,壓箱體或使用黑膠唱片鎮可能會有正面的效果,也可能會有負面的效果。到底要壓還是不壓?如果要壓,到底要壓多重?這些問題真的費思量。
首先我們要瞭解,將有重量的物件壓在箱體上,不可能讓箱體完全不會震動,我們所聽到的細微聲音改變,主要的原因來自壓上重物之後,箱體的共振頻率改變了。而這樣的改變,對每套音響系統(器材與空間)、每個人的聽感都會引起不同的反應,所以才會產生有些人認為壓了有好處,有些人認為壓了反而有壞處的不同結果。
既然有些人壓了會變好,有些人壓了會變差,那麼重點就不僅僅是要壓多重?要用什麼東西來壓?而是要如何判斷什麼是「變好」?什麼是「變差」?要做這種聽感判斷,當然是要透過音樂軟體的播放。如果你很有經驗,播放什麼音樂軟體都能夠做出判斷;但是如果你沒有經驗呢?眾多唱片肯定會讓你無所適從。
在此我簡化為三張唱片來做檢測,一張是曾宇謙的「Reverie」,一張是Joan Baez的「Diamonds and Rust in the Bullring」,最後一張就是台灣貝岡朵音樂、黃宏仁錄製的「Reveries」。真巧,小提琴與大提琴唱片用的是同一個標題:夢想、幻想、遐想。
聽曾宇謙這張「Reverie」時,如果壓了覺得小提琴與鋼琴的火氣都沒那麼大了,琴音也變柔了,請暫時先給它一個+。接著聽Joan Baez那張「Diamonds and Rust in the Bullring」,此時如果覺得她的嗓音失去光澤,堂音沒那麼清晰、聲音變得比較鈍,而伴奏樂器的活生感也降低了,就暫時給個-。如果此時覺得Joan Baez的嗓音依然甜潤有光澤,堂音空間感清晰,伴奏樂器也很活生又不噪耳,就給個+。
最後聽黃宏仁錄製的這張「Reveries」,如果聽起來覺得大提琴夠寬鬆,而且擦弦質感夠清晰,可以感受到冬瓜纖毛般的細微振顫,就先給個+。請注意,重點是夠寬鬆。反之,如果你聽這張大提琴,覺得琴音鈍鈍的,只有單一的聲線,沒有豐富的細微細節,那麼就給個-。
最後總結,如果你壓了之後得到三個+,那麼你所壓的物件對你的音響系統肯定具有正面改善的效果。如果你得到的是三個-,那當然是不要再使用這種物件。若是你得到的是二個+或二個-,那麼可以換用不同的調聲壓件再反覆試試看。
聆聽差異時,請放鬆心情去感受音樂的整體差異,而非豎起耳朵,想要去分辨高、中、低頻有什麼細微差異。音樂變得好聽或不好聽是整體平衡性改變所致,所以必須放鬆心情去感受,而非斤斤計較枝微末節。
小至黑膠唱片鎮,大到喇叭的石板壓頂,都可以用以上的方法來辨識效果。假若你都聽不出有什麼變化差異好壞,那麼這筆花費就「暫時」省下吧,等以後聽得出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