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音響綿羊講堂45中,講到簡易的吸音佈置,那是一般居家空間可以處理的範圍,看起來也不會礙眼(以平常人視覺角度而言)。如果你擁有一個獨立的聆聽空間,可以用來聽音響,那麼簡易的吸音佈置就未必能夠讓你滿足,此時應該更進一步考慮:擴散、第一次反射音的吸收,以及LEDE(Live End Dead End)等幾個問題。
所謂擴散(Diffusion),最常見的就是以二次餘數擴散器(Quadratic-Residue Diffusor ,QRD)為之,這種QRD聲波擴散理論最早由Dr. Manfred Schroedor在1970年代推出,被應用許多不同外觀的擴散器上,可以讓規則反射的聲波轉化為更細微的不規則反射,讓我們聽起來覺得空間好像更大些,空間感更好。其他市面上還有許多聲波擴散器,大體上作用相近,我就不說了。
使用QRD要注意一點,那就是聆聽者不能距離它太近,到底不能多近呢?要看這個QRD最低擴散作用頻率是多少,例如最低擴散作用頻率如果是300Hz,那麼聆聽者與QRD的距離就必須大於300Hz的波長1.14公尺左右。所以,如果您想在聆聽位置背牆設置QRD,聆聽位置最好距離背牆1.5公尺以上,這樣QRD才能完全發揮效果,
QRD最理想的佈置位置是天花板,如果能夠整面天花板做更好,至少也要有三分之二天花板面積,而且均勻分佈效果最好。至於地板,你只有鋪地毯或不鋪地毯二種選擇,不可能使用QRD。
再來說到Live End Dead End,這是幾十年來錄音鑑聽室的習慣老作法,也就是將房間分為二半,前半部ㄇ字型採用吸音,後半部ㄇ字型採用擴散。會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獲得最清晰的音像,前半部適合以吸音為主;而後半部採用擴散的原因是這個區域反射音比較多,適合以QRD將反射音均勻擴散。不過近年新蓋的錄音鑑聽室也不一定按照這種法則來佈置。
根據我的經驗,LEDE實際用在一般音響迷的聆聽室中,會有吸音偏重、殘響較短的問題。此外,如果聆聽空間小,要在聆聽位置後面至少留出1.5公尺的背牆距離來讓QRD充分發揮也很困難。所以,我的經驗是LEDE在音響迷的聆聽空間中必須適當修正。
要如何適當修正?如果你想獲得比較活的聲音,喇叭後牆不要完全吸音,可以讓吸音與QRD並陳,以九宮格方式來布置,甚至讓喇叭後牆完全擴散也可以(先決條件是其他地方要有足夠吸音)。而在喇叭與聆聽位置之間的二側牆,以吸收為主,這是為了吸收第一次反射音,因為第一次反射音會嚴重干擾音場中的定位感。
至於聆聽位置到後牆的這個ㄇ字型區,則以擴散為主。假若你的聆聽位置距離後牆可達1.5公尺以上,可以使用QRD。如果聆聽位置距離後牆很近,甚至幾乎貼牆,可以使用小半球形或小弧形造型來取代,這類聲波擴散雖然較小,無法觸及較低頻域,但對中、高頻依然有效,而且深度較淺,聆聽位置貼近無妨。
到底總吸音面積要多大?這要以你的空間大小,以及你對殘響時間長短的偏好來決定。如果已經有鋪地毯、有厚絨布窗簾,吸音總面積可以少一些,也就是減少左右側牆施做吸音材料的面積。同時不要忘了,室內其他家具、物品也會有吸音作用。
或許你會奇怪,怎麼都只有提到吸收、擴散,都沒有提到低頻峰值怎麼處理?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低頻峰值不是不能處理,而是要花很多心力與金錢,而且效果不彰,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處理,或者以大幅度移動(小幅度移動沒用)的喇叭擺位來避開低頻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