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雜談]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22-6-4 10:41:27 |已閱:27690|評論:0|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台北
字體縮放
1929年,Radio Corporation Company買下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1901年成立),從此RCA Victor就成了美國重要的唱片公司。如果您看唱片內圓標,就會發現都是寫RCA Victor,因為這才是他們正式的公司名稱,不過台灣的音響迷都習慣只稱RCA唱片公司。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image0 (23).jpg RCA Living Stereo Fritz Reiner Richard Mohr Jack Pfeiffer Lewis Layton

在當時,RCA唱片財力雄厚、兵強馬壯,簽下許多有名的演奏家與樂團、指揮,所以您可以在Living Stereo系列中看到許多著名演奏家與指揮,如海飛茲、魯賓斯坦、史托科夫斯基、孟許(Munch)、蒙督(Pierre Monteux)、萊納(Reiner)等等說不完。其中萊納與芝加哥交響樂團佔有重要的份量,他與芝加哥交響樂團替RCA錄製了63張唱片。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96541588_3152747774749969_5369849094514671616_n.jpg RCA Living Stereo Fritz Reiner Richard Mohr Jack Pfeiffer Lewis Layton
錄音師Lewis Layton,照片取自網路

此外,RCA也擁有許多傑出的唱片製作人與錄音師,其中音響迷最常見的就是在Living Stereo唱片封套上經常看到的二組人馬,一組是Richard Mohr(1913-2002,製作人)與Lewis Layton(1900-1964,錄音師);另一組是John(Jack ) Pfeiffer(1920-1996,製作人)與錄音師Leslie Chase(找不到資料)。當年Richard Mohr這組負責單聲道錄音,而Jack Pfeiffer這組負責立體錄音實驗。要知道,當時還是Mono時代,單聲道錄音是要發行銷售的,而立體錄音只是實驗,所以RCA才會找比較資深的Mohr/Layton來負責單聲道錄音。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6aplpr2436-large__05445.1620277124.500.750.jpg RCA Living Stereo Fritz Reiner Richard Mohr Jack Pfeiffer Lewis Layton

RCA通常以一支Telefunken U-47無指向性麥克風收音。如果是立體錄音,就用左右二支U-47。RCA正式以三支麥克風錄音的唱片是1956年Arthur Fiedler的「Hi Fi Fiedler」,當年使用的是半吋帶三軌錄音。雖說是負責單聲道錄音,但Lewis Layton在1956年到1957年間,也做了許多立體錄音實驗,此時他除了以三支麥克風為主之外,開始增加一支或二支麥克風作為強調木管樂器之用(RCA 77-DX)。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81LPlj9LskL._SL1500_.jpg RCA Living Stereo Fritz Reiner Richard Mohr Jack Pfeiffer Lewis Layton

1958年,他更是以五支麥克風來特別錄製弦樂群,也會在管樂群多放一支或二支麥克風。RCA應該還有一些錄音大師的名字被埋沒,例如錄製流行音樂比較多的Robert Simpson,他所錄製的Belafonte與史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音響迷人手多個版本,可惜查不到個資。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fritz-reiner-strauss-also-sprach-zarathustra-ein-heldenleben-john-weicher-rca-li.jpg RCA Living Stereo Fritz Reiner Richard Mohr Jack Pfeiffer Lewis Layton

1953年,RCA開始實驗立體錄音,10月在紐約曼哈頓中心與史托科夫斯基錄製羅馬尼亞狂想曲等;12月又與蒙督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曼哈頓中心合作實驗。當年使用二組錄音工程師,分別在二個房間中錄製,一為單聲道,另一為二聲道。此外,當年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以及Fritz Reiner(1888-1963)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都是實驗立體錄音的重點。

RCA Living Stereo的大師們 R-9132763-1475336895-7090.jpg RCA Living Stereo Fritz Reiner Richard Mohr Jack Pfeiffer Lewis Layton

1954年2月,RCA到波士頓交響廳錄製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錄製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譴」,同樣是錄下單聲道與立體聲(二支麥克風)。接著孟許錄製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二次,1954年以二支麥克風錄製一次,1962年以三支麥克風再錄製一次,這二個版本市面上都可以買到。

1954年3月6日,萊納、芝加哥交響樂團錄下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二天後3月8日,萊納與芝加哥交響樂團錄下理查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張唱片後來也成為1958年發行Living Stereo系列時,萊納的第一張該系列唱片。後來出版CD時,這二首曲子被放在同張CD上。

1954年那張「查拉斯特拉如是說」唱片是製作人Jack Pfeiffer與錄音師Leslie Chase這對搭檔製作錄音的。而萊納在1962年又與芝加哥交響樂團錄製一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那次錄音的製作人是Richard Mohr,錄音師是Lewis Layton。

1954年4月,萊納、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魯賓斯坦合錄了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錄音師也是Leslie Chase,而且是用二軌、30 ips速度錄製的(單聲道版在1955年發行,立體版遲至1977年才發行,因為不久之後魯賓斯坦又跟Erich Leinsdorf、波士頓交響樂團錄製此曲)。光是1954年,RCA就做了很多次的實驗性立體錄音,而這些錄音現在都成了錄音史上的寶貝,也是音響迷搜尋的標的。

萊納是有名的嚴厲指揮家,他要求合作錄音的演奏家一定要事先熟悉錄音曲目,而且對錯誤不假以詞色。1956年1月,他跟魯賓斯坦合作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時,魯賓斯坦彈錯了幾個音,要求重複幾個過門,此時萊納大怒,不客氣的對魯賓斯坦說:「你以為當你彈錯時,我們會一直停留在這裡嗎?」沉默幾秒鐘之後,魯賓斯坦回嘴:「你的交響樂團難道從不犯錯嗎?」此時萊納透過他那半月形的眼鏡瞪著魯賓斯坦,說道:「是的,但只有一次」。

接著跟魯賓斯坦說:「如果你想要糾正所有的錯誤,那麼我們要從樂曲一開始那段重來」。聽到萊納這樣不客氣的冒犯言語,魯賓斯坦錄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之後,接著完美無瑕的錄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但取消原本排定要錄的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與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此後他們二人再也沒有合作過。這段故事是記載在「Fritz Reiner ,Maestro and Martinet」一書中,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來看,Amazon還買得到。

在1958年之前,由於市面上還沒有立體音響系統,也沒有立體刻片機,所以當年實驗錄下的立體聲錄音必須另找出路發行,在1956年聖誕節,RCA開始銷售二軌、四軌1/4英吋盤帶(7.5 ips),當年一卷大概賣12、13美元,是高收入者才買得起的音樂載體。一直到1958年,Westrex成功推出45度夾角立體刻片頭,立體黑膠唱片才得以發行。

RCA Living Stereo這個標語是怎麼來的?這是當時Jack Pfeiffer與手下關在房中腦力激盪所想出來的,他在1996年接受Michael Fremer採訪時有說到這件事,不是哪位唱片評論家的讚語,但老實說也跟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太像了。

Living Stereo系列從1958年開始發行,大約在1964-5年結束,發行了六百多張唱片,內中包括流行、爵士與古典音樂。其實在當時(現在也一樣)流行音樂唱片是主流,RCA是拿流行音樂唱片所賺的錢來支持古典音樂的錄音,這種情況到今天都沒有改變。巧的是,Wilma Cozart在1964年離開Mercury,而RCA也在1964年停止發行Living Stereo,這也揭示了唱片錄音史上最黃金的時代結束了,如果從1954年算起,剛好10年整。

當年美國唱片界流行三支麥克風錄音方式,RCA也不例外,Living Stereo系列有許多是採用三支麥克風來錄音的,當然也有許多採用二支麥克風錄音。不過越往後使用的麥克風數量越多,一方面是錄音師想錄出更好的音效,另一方面也是混音台的聲道數越來越多。不過這並不是好事,越來越多的錄音聲道會帶來越複雜的相位問題,三支麥克風那種直接無隱高度透明的聲音特質也越來越難尋了。

Reiner在1962年退休,1963年11月過世,而RCA就在1963年推出新的黑膠唱片系列Dynagroove。就RCA的說法,當初推出的Living Stereo是為了頂級音響系統而製作,而Dynagroove則是為一般音響系統而製作,比較容易重播。或許因為這樣,音響迷收藏的對象大多是Living Stereo系列,Dynagroove系列次之。不過我認為這只是宣傳之詞而已。

根據1996年Michael Fremer訪問Jack Pfeiffer的文章中,Jack Pfeiffer說當時他們的部門老闆George Marek聽到Command唱片(也是Fine Recording Inc.錄製的)的音效很好,於是要求Jack Pfeiffer率領錄音團隊要推出更好的錄音效果,這才有了Dynagroove的研發。

Dynagroove宣稱第一次使用類比電腦來為母帶之後的製程加料,增加低頻,降低高頻段針尖的循軌負擔,還有施加動態EQ。沒想到更新的科技卻招來音響評論家們的負面批評,當年音響界一面倒的認為Dynagroove系列音響效果差Living Stereo遠甚。RCA在1970年停止使用Dynagroove技術,應該也是相當程度承認這種人工加料補償對黑膠唱片音響效果無益。所以,假若您要收藏RCA唱片,應該以Living Stereo系列為優先。

Jack Pfeiffer說其實很多人誤解了動態EQ這個名詞,事實上並非施加什麼等化,只是依據人耳等響度曲線而做出的動態補償,在音量較低時提昇低頻量感。而且為了能夠獲得沒有壓縮的動態範圍,刻片時將整個音量降低了。這就好像沒有施加壓縮的錄音,一般人聽起來反而會覺得音量較小,聲音較軟;而加了壓縮的錄音,一般人聽起來卻會覺得音量很大,聲音很飽滿。

Dynagroove還有一項技術,那就是補償當時一般唱頭圓形針尖與刻片針橢圓或 三角針尖的差異。RCA工程師認為如果在刻片時不做補償,重播黑膠唱片時會產生失真,所以在刻片時會多接一部機器來施加某種「失真」做補償,如此一來當年的圓形針尖才可以獲得接近刻片針尖循軌的效果。事實上今天大家用的都是橢圓針尖甚至更銳利的針尖,這項補償可能已經不重要了。換句話說,如果您現在要播放Dynagroove系列的唱片,最好換用圓形針尖的唱頭。

Jack Pfeiffer說Dynagroove技術用在二處,一處是做工作母帶時,一處是刻片時,所以,原始母帶其實是沒有動過手腳的,1990年代以後推出的CD與SACD就是用沒有Dynagroove加料的母帶。跟Living Stereo系列一樣。Jack Pfeiffer認為Dynagroove系列也有很多傑出的錄音作品,他認為Dynagroove會失敗是為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宣傳部門將這項技術講成是EQ,這讓人直覺就覺得是等化作假。第二個失敗的原因是用了這個愚蠢的Dynagroove名稱。

Mercury在1989年找來Wilma Cozart主持CD出版事宜,而RCA則是在1992年找來當年的製作人之一John Pfeiffer負責,相關設備都採用真空管包括Ampex 300錄音座。而類比數位轉換則使用Apogee Electronics PSX-100 digital converter,這部機器可做類比數位轉換,也可做數位類比轉換,內中使用UV22 processing。John Pfeiffer非常盡職,想要將CD做到最接近母帶的音效。他在1996年正在處理一張CD重製時過世,可說為RCA鞠躬盡瘁。

而RCA將Living Stereo轉為SACD時,則是委請波士頓Soundmirror公司來製作,他們拿原始母帶轉成DSD,宣稱效果非常好。而SACD版上的CD層則是以DSD轉成PCM的,Soundmirror宣稱這樣的效果好過從母帶直接轉PCM。製作SACD時,盤式錄音座用Studer Aria,線材用Siltech,直接進入dCS 做DSD轉換。

當年負責轉換工作的John Newton說他們使用的Studer Aria(由Aria Electronics修改的Studer)性能比當年RCA使用的盤式座好太多了。John Newton是Soundmirror的創立者,也是著名錄音師,也是許多著名音響製造商的顧問,包括Bricasti、Lexicon、 Studer等。他拿過2008、2011、2012葛萊美錄音獎。現在RR唱片的SACD也是委由他們錄音製作的,或者說Soundmirror跟RR合作發行。

往事如煙,但真正有價值的經典作品會如河裡的金沙般被掏洗出來,並且一代傳一代。RCA 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就是經典。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5-1-22 09:15 , Processed in 0.542929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