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投影機的解析度不斷成長,從早期的WXGA(1280×720),進化到Full HD(1920×1080),後來提升至UltraHD,也就是俗稱的4K(3840×2160),近期在IFA展覽上,甚至有推進到8K的消息。因為解析度是最容易量化跟識別的規格,導致媒體在報導時常常把焦點放在解析度上,久而久之,有的消費者開始認為:解析度越高=畫質越好,其在挑選產品時第一個先問解析度。解析度越高畫質真的越好嗎?其實未必,保持著不正確的觀念久了反而會變成迷思,本文就來告訴你真正高畫質的意義,讓你在挑選投影機時有正確的方向。
所謂的高畫質應該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就是:解析度、色彩、對比度、階調等四項,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中解析度只佔了高畫質的一部分而已。解析度的意義在於「以多少畫素來組成一個畫面」,畫素數目越高則影像越精細。早年投影機的解析度很低時,你會覺得組成的畫面比較模糊、比較粗糙,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解析度很重要。但是當影像來到Full HD以上時,就已經算是高解析度,它與4K之間的差別,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看得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佳觀賞距離」。
所謂「最佳觀賞距離」是指:「你要靠多近看銀幕,會看到畫素的間隙」,解析度越高就可以越靠近銀幕看。日本的專家們有一套算式,就是畫面高度的倍數,解析度越高則最佳觀賞距離越短,以4K影像來說,就是畫面高度的1.5倍,假如是100吋16:9銀幕,高度約1.25公尺,換算下來最佳觀賞距離大約是1.875公尺左右,如果你的座位與銀幕的距離超過這個數值,Full HD與4K影像之間的差距就會開始遞減,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兩者之間的差異會變得很微小。然而很多豪宅或大空間的視聽環境,投影機的觀賞距離很多在2公尺以上,這就是我說解析度重要,但已漸漸不是絕對關鍵的原因。
「色彩」也很重要
而色彩、對比度、階調這三個另外條件也會左右畫面的質感,而且並不會因為觀賞距離而有變化。先來看最重要的色彩,一個畫面好不好看,色彩扮演著關鍵角色,畫面上的玫瑰花是不是紅豔,小嬰兒的肌膚是不是粉嫩、是不是自然,都是透過色彩來表達,而不是解析度。我個人就認為,當解析度達到Full HD以上者,其色彩的重要性絕對不輸解析度,例如畫面呈現一顆紅色的蘋果,解析度很高(細節很精細),但是它的紅色不夠鮮豔、不夠飽滿,沒有紅豔豔到令人有想咬一口的感覺,那也是缺乏吸引力的,是不夠看的。
▲ 投影機呈現出來的顏色是不是鮮豔、是不是強烈,會直接決定畫面的魅力度,圖為一台廣色域投影機的實拍效果,沒有經過後製處理,搶眼的紅色系能馬上吸引眼睛的注意。
▲ 不只是紅色系,廣色域投影機呈現出來的綠色系深沉自然,一樣能非常吸引人。
而投影機的色彩過程呈現其實非常複雜,最少牽涉到色域、色階等等,我們先來談當中最容易理解的色域。所謂色域,是指「投影機能呈現多大的色彩範圍」,也可說是色彩顯示的能力。一個色域大的投影機,它能呈現出越濃越深的色彩,一個色域小的投影機,呈現出來的就是淡薄、不夠飽滿、不夠鮮豔的顏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陽光下的紅色跑車,如果是在自然環境下用肉眼觀察,那種紅色是極為鮮豔的。如果是色域不夠的投影機,就無法呈現出那種視感強烈的鮮豔紅色。
為了測定和表達投影機的色域,我們常會用到CIE色彩空間圖,也有人稱為鐘形圖,它所代表的是:人眼所能見到自然界的所有色彩範圍,時至今日,還沒有投影機能夠呈現人眼所見的所有色彩,只能呈現一部分。而顯示器材幾乎都是由紅、綠、藍(R、G、B)三色來組成色彩,所以我們把投影機能呈現的最深的R、G、B座標點標示出來,用線連起來,取得的三角形就是投影機所能呈現的色域,色域越大者越能表現出深沉、濃郁、鮮豔的效果。當然,色彩的表現還跟色階、色溫、色彩準確度、彩色亮度等都有關係,不過色域越大者,至少在色彩表現上有較大餘裕,特別是較能表現最鮮豔的一面。
▲ 上圖就是CIE色彩空間圖,圖中黑色三角形是HDTV標準REC.709色彩規範,也就是今日家用顯示器材最基本的色域範圍。而白色三角形就是我們測試某台投影機的色域,可以看到它的範圍略小於HDTV標準,色彩表現能力平平,請再看下圖。
▲ 這是測試另一台投影機色域表現的結果,可以看到白色三角形大於HDTV標準非常多,紅、綠、藍等所有色彩都能顯示得更為濃豔,色彩表現能力傲人,這樣的投影機就能帶給消費者更為強烈的視感。
▲ 這就是色域較小的投影機的投影效果,因為色彩表現能力平平,呈現出來的色彩效果就比較平淡。
▲ 這是另一台色域較寬廣的投影機的表現,能呈現紅色燈籠在傍晚的紅豔豔質感,整個畫面更有魅力,此時色彩所扮演的角色比解析度更重要。
「對比度」也很重要
對比度是指「畫面最亮與最暗的比值」,當然數字越大越好,也代表亮位的表現越亮、或是暗位的表現越沉。我們就看看解析度足夠、但是對比度不足時,畫面會出現什麼可怕的狀況。一台投影機如果無法呈現足夠的暗位,當畫面上出現夜景時,你會覺得夜景看起來浮浮的、灰灰的,不夠深沉,這樣的夜景一點魅力也沒有。如果你正好看的又是鬼片,那氣氛一定大打折扣,這時就算解析度很高、物像很銳利,觀影的感動是不足的。或者,一台投影機無法呈現足夠的亮位,當畫面上出現日出這類的場景時,你會覺得陽光不夠耀眼,也會缺乏該有的感動。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投影機很多會採取較高的亮度(光輸出強度),或是強調支持HDR(高動態對比)的原因,都是希望能帶給觀眾更好的明暗對比效果,所以在選購投影機的時候,也必須留意對比度的相關規格。
▲ 圖為「攻殼機動隊」電影所描繪的未來都市,如果投影機無呈現足夠的暗位,夜景的黑看起來會浮浮灰灰的,此時就算畫面的解析度再高,也會覺得缺乏氣氛。
▲ 這又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如果畫面的解析度很高,細節很精細,但是呈現出來的暗位不夠深沉,灰灰浮浮的,那整個畫面的氣氛就不見了。
▲ 如果投影機的光輸出不夠、對比度不佳時,就可能出現上圖的狀況,亮部無法突顯,整個畫面顯得暗沉。
▲ 反之,如果投影機的對比度表現優異,就能拉大明暗反差,讓整個畫面看起來更有力度。
「階調」也很重要
再來看階調。所謂階調,是指「畫面的最暗到最亮是由多少階層變化來組成」,沒有色彩的時候就是所謂的灰階,如果套上色彩,就是所謂的色階,也就是最暗到最亮的色彩是由多少色階來組成,這些都是組成高畫質的重要元素。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張黑白照片,上面是一個充滿皺紋老人的臉部特寫,如果最從暗到最亮是由豐富細膩的灰階變化所組成,你就會覺得這張照片是立體的,甚至會覺得畫面有深度感。再想像一下一張有色彩的照片,上面是一顆紅色的蘋果,當色階的變化很細膩,由淺紅到深紅的層次很豐富很平順,你會覺得這顆蘋果是立體的,是自然,甚至是可口的。發現了嗎?雖然階調不是規格上最顯眼的一項,但其實左右著整個畫面的細膩度、立體感、自然度,一個畫面看起來夠不夠真實,夠不夠有質感,階調扮演著很關鍵的角色。
▲ 階調表現會決定影像是否自然、是否有立體感。請觀察畫面中左邊的銀灰色金屬塊,因為階調的細膩變化,即便是單色系,也讓你感覺物體是立體的,是自然的。
▲ 良好的階調,能建立起非常自然的視感,例如這張長廊實拍的影像,同一種石磚,卻能呈現出非常豐富的色階變化,而且很自然,一切恰到好處。
▲ 很多消費者可能不知道,一個影像的立體感、實體感,除了解析度之外,有很多部分是由良好的階調所建構的。可以細看畫面中的石階、石柱,能看到上面有很細微的層次變化,最後建構起整個畫面的立體感。
如果真的要從規格上來觀察階調,比較簡單的方式,可以觀察影像是由多少bit來進行顯示的,也有人稱為「色彩深度」。如果一台顯示器材標示為8bit顯色,就代表RGB每單色能呈現256個色階(2的8次方),而10bit顯色,就代表RGB每單色能呈現1024個色階(2的10次方),變化量相當於8bit的四倍。因為投影機的影像多是由RGB所組成,全部加總,10bit影像所能組合出的色階變化量是8bit的64倍(4 R × 4 G × 4 B),色彩的變化更豐富更細膩,影像的立體感、自然度、真實感都是更好的。
怎麼從影像上觀察階調表現好不好呢?如果是複雜的畫面不易察覺,但只要是單色系、大面積的畫面就很容易觀察了,階調好的影像它的色彩層次變化是細膩的、連貫的、自然的。例如天空畫面就是一個很好觀察的例子,天空大部份是由同色調的漸層變化所組成,如果階調不好的投影機,將無法展現細膩的階調變化,就會出現如「等高線」般的條帶現象(Banding effect)。如果你在天空(甚至人物臉龐)上看到條帶效應,影像就有了破綻,同時還可能覺得立體感不足、影像不夠自然,這時解析度再高、畫面再細膩,也是枉然。
▲ 請觀察圖左天空漸層變化的部分,階調表現不好的投影機,會無法展現細膩的階調變化,會出現如「等高線」般的條帶現象。
▲ 階調表現優異的投影機,在呈現藍天這類單色系、大面積的影像時,色彩的漸變是連續的、自然的、層次豐富的,而且不會出現假輪廓般的條帶現象。
正確認識高畫質,更聰明挑選投影機
這樣看下來你就知道,解析度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它已經不是構成畫質的唯一條件,如果有人跟你說「高解析度=高畫質」、「買投影機只要看解析度」,這些都是可議的,都是有商確空間的。所以未來在挑選投影機時,除了解析度之外,還要同時兼顧色彩、對比度和色階表現,尤其色彩部分,不僅要觀察它的色域、色階,還要再留意色彩亮度,如果色彩不夠豔麗、不夠飽滿,或是投影色彩畫面時覺得亮度偏低、影像缺乏朝氣,這些都是不及格的,就算解析度規格再高,建議你也要再多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