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d最近推出最新的Kaya系列,這個系列有Kaya 25、Kaya 45、Kaya 90三型落地式,另外還有S15書架型與C25中聲道。這些Kaya系列的喇叭外觀長得很像拉長的西洋梨,不過這可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完全符合聲學要求而設計。為了說明這些設計理論,Vivid提供了詳細的測試資料,以下就是說明。
看過說明與測試圖之後,大家都會了解,原來設計喇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一些把板子黏一黏分音器、單體鎖一鎖的喇叭相比,Vivid的喇叭內在美與技術含金量實在高太多了。
▲
Kaya 90左右二側各有二個低音單體。
▲
Kaya 45左右二側各有一個低音單體,高音與中音單體跟90一樣。
▲
Kaya 25只有一個高音單體與一個中低音單體。
▲
這是Giya 系列與Kaya 系列不同的箱體結構。
▲
Kaya 90內部結構。
▲
Kaya 90中音單體也是有吸音管,不過已經不是瘦長型。
▲
這是低音單體,請注意看後極板是中空的,不會阻擋單體背波。
▲
低音單體設計成二二背對背連接,相互抵消振動。
▲
高音單體的磁鐵結構,也是中空的,避免擋住背波。
▲
一般高音單體,中央是被擋住的。
▲
Vivid的高音單體,是中空的。
▲
實測被擋住與中空的不同頻率響應曲線。
▲
高音單體如果在Free Space時頻率響應曲線是很理想的。
▲
這是在Free Space下的頻率響應曲線
▲
高音單體裝在障板上,也就是一般喇叭面板上。
▲
此時的頻率響應曲線就開始扭曲了。
▲
如果把高音單體裝在類似一個碗的弧形上
▲
此時的頻率響應曲線就變得理想,這就是為何Vivid箱體要設計成圓弧形的原因。
▲
高音單體背後有加吸音管可以讓頻率響應曲線更好。
▲
這是一般喇叭單體沒有加指數型吸音管時的瀑布圖,可以分析振動時間的長短與模式。
▲
加了指數型吸音管之後,瀑布圖與頻率響應曲線都不同了。
▲
Vivid的高音單體音圈筒底部還加了一圈碳纖維圈
▲
請注意看瀑布圖,它的餘振減少了。
▲
這是沒加碳纖圈的高音單體,也就是一般高音單體。
▲
請注意看瀑布圖,餘振比較多
▲
這是音圈筒沒有開孔的中、低音單體。
▲
這是Vivid的單體,音圈筒是有開孔的。二者的瀑布圖也是可以看出差異。
▲
Vivid Kaya的分音器,採用空氣芯電感、PP電容、單芯線。
▲
Vivid喇叭箱體都是用三明治材料做成。也就是內外二層是玻璃纖維,中央是發泡材料。
▲
Kaya採用最右邊的作法,加厚了發泡層,獲得最高的剛性比。
▲
Kaya的高音單體特別設計一個淺號角導波器,讓聲波集中向前輻射。左右側牆的反射音干擾會比較小。
▲
這是Giya的高音單體聲波輻射,左右側牆反射音干擾會比較嚴重。
▲
RCA工程師Harry Olsen早在六七十年前就已經完成的實驗量測,證明園形箱體是最理想的喇叭箱體形狀,Vivid也是服膺這個理論去設計的。
▲
Vivid喇叭箱體是用灌模來製造的。
▲
這位就是設計者LaurenceDi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