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lab M-DAC+
喚起您耳內的Eargasm
看著M-DAC+,筆者一直思考Audiolad M-DAC+中的「M」指的是什麼?是Mobile嗎?這樣形容未免太平淡。只要您見過它的用料、聽過它的聲音,一定會自然聯想到:Magic、Mega(Detail)、Magnificent等形容詞,回過頭去聆聽熟悉的音樂,它給您的驚喜更會像型號中的加號(+)一樣,永不間斷。
M-DAC+比起前代M-DAC略大,有點不符時代趨勢,但識貨的人就知道是紮紮實實的升級。筆者很喜歡M-DAC+霧面外觀,不像鏡面烤漆一樣看起來容易髒。小巧的遙控器非常實用。
M-DAC+有非常廣泛的傳輸對應能力,像是光纖、USB(可對應iPhone)、全平衡輸出/入、紅外線、連動開關、還有專業音響常用的AES/EBU平衡端子。
看到M-DAC+的內部電路,沒有一處是馬虎帶過的。像用於耳擴與前級的放大電路(圖右側)採全平衡設計,並以JFET做A類輸出。電源部分,有Noratel環形變壓器、暖開機電路(在黑色包裝中),以及多顆Su’scon電容與穩壓IC,用料足稱豪華。
焦點與建議:
焦點:
1.強大、豐富的數位處理功能,包括七種濾波模式、四種DSD濾波模式、時基誤差處理、輸出電平控制。
2.音質上乘,尤其是微動態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音色中性,略帶甜味。耳擴推力足,應付數萬元的高阻抗耳機沒問題。
建議:
1.藉著數位處理,M-DAC+本身提供不小的聲音調整空間,若調整後仍覺不夠對味,可從線材搭配著手。
2.後端器材的靈敏度不宜太低。
3.能夠解DSD是很棒的功能,建議用家蒐集一兩首體驗看看。
回顧Audiolab過去的評論(228至本期),十部Audiolab器材裡面居然有八部獲得「最佳推薦」!讀者都知道本刊給「最佳推薦」的標準在於C/P值,Audiolab憑的是什麼?憑的是2004年加入深圳IAG集團後,受惠於集團式領導、規模化生產、低廉人力成本所帶來的優勢。單從音響設計來看,Audiolab的器材說不上特別創新,不過價格、用料、製作水準絕對是一等一,而且跟前代M-DAC相比,M-DAC+不僅功能變多、用料更紮實,售價還便宜一萬元。消費者知道當然開心,就不知競爭對手要嘆多少氣了。
濾波模式的選擇心法
不知您對四萬元以內的USBDAC/耳擴有何要求?說實話,M-DAC+十分符合筆者的標準,先從外觀看起,M-DAC+的體積雖然比M-DAC要寬大,但不至於擺不下書桌,它的面板設計簡約,尤其是遙控器小巧而實用,可以迅速摸熟M-DAC+的12項功能,包括數位濾波模式(七種)、DSD濾波模式(四種)、時基誤差去除(四段)、電平調整(可調/固定)、螢幕亮度、曲目與時間顯示、取樣頻率顯示、訊源預設位置、Trigger開關(兩組)、左右聲道音量平衡、待機模式、出廠預設值。筆者針對前三項會影響到聲音表現的功能來談。
Audiolab的七種數位濾波模式最早出現在8200CD,國外有評論者用R&S UPL示波器(與8200CD設計者John Westlake用的相同)來檢測這七種檔位,以20kHz至100kHz的濾波斜率來說,陡峭者有「Sharp Rolloff」、「Optimal Spectrum」、「Minimum Phase」,「Slow Rolloff」落在中間位置,最和緩者是「Optimal Transient」(含XD、DD兩種音色修正模式,共三種)。這些濾波模式確實會影響聽感,除了用耳朵驗證之外,選擇關鍵在於:音樂軟體與播放設備是否足夠對應至50kHz以上頻率,以「Optimal Transient」來說,因為斜率最和緩,20kHz至50kHz的資訊量也最豐足,若用此檔位聽CD,表示您很可能會聽到更多來自時間相位失真的噪訊,尤其是44/1kHz以上的頻段;但用「Optimal Transient」來處理SACD或24/96高解析音樂檔就可聽得更多細節。同樣邏輯,應用在DSD濾波模式中(47、50、60、70kHz)亦然。實際聆聽時,筆者偏好用「Minimum Phase」處理CD與aiff檔,高頻聽起來最平順;播放DSD64(相當於PCM 24/176.4)時,筆者則認為50kHz最好,選擇60kHz、70kHz反而沒有加分,這和耳機的頻率響應或許有關,若M-DAC+有提供超取樣就更好了。至於時基誤差,筆者則交給專業判斷(系統自動)。對了,M-DAC+做純DAC使用時,還可將輸出電平上調至3dB+(3.1Vrms),除非您的喇叭與耳機靈敏度很高,一般建議選擇此檔。
內部設計面面俱到
M-DAC+和Audiolab其他器材一樣都用上了32bit ESS Sabre 9018八聲道數位晶片,令人稱許的地方有採用JEFT、A類運作的全平衡放大線路,前級輸出與耳擴都是用同一塊,原廠配上三顆繼電器來切換輸出方向。此外M-DAC+的電源處理也做得非常到位,像是環形變壓器上方的暖開機電路,以及數十顆Su’scon電容與裝在散熱片上的穩壓IC,幾乎佔掉機箱2/3空間。電容與穩壓器之所以用多顆並列,為的就是實現全平衡電路(兩聲道分離,再分正、反相)。高取樣率DAC與全平衡電路合壁後,該有什麼樣的聲音呢?
參考軟體:John Adams「Absolute Jest & Grand Pianola Music」
卓越的微動態表現
為了測出M-DAC+的實力,筆者找來售價高兩倍的Bryston BP6來搭配二聲道系統時,訊源採用Cambridge Audio Azur740C,搭配M-DAC+時作純轉盤用,參考軟體則是交響樂John Adams「Absolute Jest & Grand Pianola Music」,按理說價高者聲音表現應當是全面勝出,但實際上M-DAC+和BP6是各擅勝場。BP6勝在音色與樂器形體感,是細膩、內斂、有溫度的,下段較飽滿穩重;M-DAC+則贏在微動態與層次、定位感,微動態表現可從笛手嘴唇觸碰長笛瞬間所發出的吹氣聲來判斷;那麼M-DAC+的層次、定位何以較優?除了微動態表現,主要因素在於M-DAC+的中性聲底,聆聽樂器此起彼落的大編制音樂時,音響系統一有偏差,音色稍顯濃郁,樂器就容易擠在一起,堂音也就不明顯了。筆者拿耳機比較試聽時,特別能感受到這項差異。
用DSD解開真正實力
最後建議用家一定要透過DSD音樂檔體驗M-DAC+的真正實力,很多人把對高解析音樂高動態、深度細節刻畫的印象與DSD劃上等號,其實DSD聽起來是非常自然、線性,可媲美調整得當的黑膠唱盤。欲享受DSD音質,光靠高解析DAC晶片是不夠的,還得具備體質良好的電路設計,而M-DAC+都一併給了您。至實際聽感,哎,礙於篇幅,筆者就不多談了,總之那是一種渾然忘我的Eargasm啊!
類型:USB DAC/耳擴/數位前級一體機 ● 相容數位格式:DSD 256、32bit/384kHz(USB)、24bit/192kHz(同軸、光纖、AES/EBU)● 頻率響應:20Hz-20kHz(±0.2dB)●輸出端子:同軸×1、光纖×1、RCA×1、XLR×1、USB×2、6.3mm×1●輸入端子:同軸×2、AES/EBU×1、光纖×2●輸出阻抗:10歐姆●訊噪比:RCA:最大115dB/XLR:最大120dB●串音:RCA:最低-120dB/XLR:最低-130dB●總諧波失真:<0.002%●外觀尺寸(WHD):114×247×292mm●重量:3.7公斤●參考售價:41,900元●進口總代理:迎家(02-2299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