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Intosh早在1949年就成立,當然曾經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真空管器材,如MC30後級(1955年)、第一部真空管調諧器MR55(1959年)、C20前級(1959年)等。其中MC30還曾經短暫在1960年推出Kit版MK30,很快的1961年就停產了。
C22在1962(或1963)年推出,1972年停產。MC75則是在1961年推出(當年也推出MC275)。由於C22前級與MC275(單聲道版就是MC75)後級可說是McIntosh最受歡迎的前、後級,因此在1993年推出復刻版MC275,1995年推出C22 CommemorativeEdition(Frank McIntosh紀念版),不過在1998年就停產。C22 Frank紀念版在原始線路基礎上重新設計,內部線路並非完全照舊,外部增加了XLR輸出端子,同時也以線路板取代點對點搭棚作法,內部的電容器與電阻也採用品質更佳者,使得哼聲、失真降低。
2009年是McIntosh成立60週年,因此推出180套C22與MC75 60週年版,美國60套,加拿大60套,其他60套分送世界各地。60週年版很容易分辨,面板中央就寫著60 Anniversary 1949-2009。60週年版的C22修改MM/MC唱頭放大線路,這是取自他家C2300前級(原始版與Frank紀念版則有RIAA/LP切換)。除此之外一些零件、開關、操控方式也改了,當然原始的搭棚也被線路板取代。
Frank McIntosh紀念版
事實上,從原始的C22到Frank紀念版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原始版採用6支12AX7,而Frank紀念版則採用3支12AT7與4支12AX7,總共是7支小管子,而且管子的位置在機箱底下並排,背板有可拆卸透氣板(與原始版真空管位置相同)。到了60週年版又改回6支12AX7小管子。現在的C22管子雖然一樣是6支,但排列的位置完全不同,改為在頂蓋上。此外,Frank紀念版的箱體比原始版大一點點,重量則是18磅(原始版16磅)。而在頂蓋上,原始版有調整裝置,Frank紀念版則有線路方塊圖,現在的C22則什麼都沒有。
再來說面板,除了面板上面那排四個圓旋鈕沒改變之外,下半部那些旋鈕或開關雖然外觀與安置的位置一樣,但事實上所負責的功能也不同了。就以Frank紀念版本來說,左邊二個旋鈕負責Bass調整,右邊二個旋鈕負責Treble調整,中央還有二個Tape插孔以及一個Tape切換鈕,但現在最新的C22已經沒有這些,取代的是一個耳機插孔。不僅面板不同,背板的差異更大,Frank紀念版的右側有五個電源插座(原始版有四個插座),我手上這個版也沒有,此外端子的排列方式也不同。還有,最早的C22有木外殼,Frank紀念版也有,就像現在日本機器一樣。所以,現在我所聽的C22其實跟原始的C22已經完全不同。
前級功能超強
C22的面板典雅,操控大體分為上下二排,上面有四個旋鈕,從左到右分別為左右平衡、輸入切換、喇叭組合(立體、單聲道、左右對調等等),最右邊的是音量旋鈕。再來看下排,最左邊是Bass量感調整(10dB增強衰減),再來是高音量感調整(10dB增強衰減),接著有三個開關,分別是Tone(控制Bass與Treble)開關、錄音開關、Loudness(小音量下增強低頻量感)開關,再往右是Out 1開關、Out 2開關,Standby開關。最右邊二個旋鈕則是MM唱頭的容抗匹配與MC唱頭的阻抗匹配。
一般而言,MM唱頭的阻抗匹配都定在47k歐姆,需要調整的是容抗,C22提供7組不同容抗可供用家選擇。而MC唱頭由於線圈圈數很少,容抗不是問題,需要的是阻抗匹配,C22也是提供七組選擇,分別是10歐姆、25歐姆、50歐姆、100歐姆、200歐姆、500歐姆以及1,000歐姆。一部前級所附帶的唱頭放大竟然提供那麼多的容抗阻抗匹配,可說是誠意十足。面板中央還有一個耳機插孔,其實耳機插孔早期的前級上就有,只是後來逐漸消失了,現在拜耳機流行之賜,又恢復了。
來到背板,您會看到與一般前級不同的Data Port連接孔,這些連接孔有八個,其中二個是Sum(整體),其餘六個分別是六種訊源,這八個小孔是以八分之一英吋小立體聲插頭(就跟耳機插頭一樣)來連接每個訊源的,做什麼用呢?可以用C22的遙控器來遙控各個訊源。再來還可以看到四個Power Control小孔,這也是跟其他McIntosh器材連線,做為開關之用,只要有連線,打開C22,其他器材也會開機。最後,您還會看到一個大的Ext Sensor插孔,那是用來連接遙控感應器的。
除了上述那些不同的插孔,背板上的輸入輸出端子與一般前級無異,包括CD與DA二個輸入端的平衡端子,以及Tuner、CD、DA、DVD、AUX、Record六組RCA入端。還有單獨的MM與MC RCA輸入端。而在輸出端方面有一組平衡XLR輸出端,以及三組RCA輸出端,其中一組是Record輸出。對了,背板上還有二個接地端子,您看,這樣的前級真是考慮周到,也可看出「古人」對於前級功能的訴求。您知道嗎,所有的輸入輸出開關都以繼電器耦合,IC控制,這當然跟最早的C22不同,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輸入輸出開關的雜音與失真,當然是進步的改良。C22內部採用6支12AX7小管子,那6支12AX7中,二支負責MM唱頭放大,二支負責MC唱頭放大,二支負責高電平放大。
再來看MC75。MC75後級的外觀大體上跟最早推出時差不多,不過後面(平的那一面)多了一個電源插座,最早的時候此處並沒有電源插座。在MC75的前面是一片斜板,斜板上有一個XLR輸入端子,一個XLR輸出端子(把音樂訊號Bypass給另外一部後級),一個RCA輸入端子,一個In/Out RCA端子,二個Power Control插孔,再來就是一個輸入靈敏度切換(0.85V/1.7V)與一個平衡/非平衡輸入切換。至於喇叭端子採用現代鍍金端子,可以接2/4/8歐姆。整個箱體採用不銹鋼鏡面打磨,其耐用程度超過鍍鉻,傳承給孫子還是一樣漂亮。此外,當然還有一個電源開關,以及一個指示燈,那個指示燈還負責顯示異常狀態,如果不斷閃動,就代表保護線路啟動。
最早的MC75在背板上的喇叭線端子是最古老的鎖螺絲那種,分別為Ground、Common、4歐姆、8歐姆、16歐姆。此外還有一個增益調整鈕。而輸入端也只有一個RCA端子。還有一個真空管座的輸出端,由此可見MC75還是順應時代需求而做了小改進。
而在頂上,MC75有一個輸出變壓器、一個電源變壓器、二根KT88或6550功率管,一支12AX7負責輸入級與倒相,二支12AT7負責驅動與電壓增益,這跟最早的MC75不同。最早的MC75功率管也是採用二支KT88,不過小管子有四支,分別是12AX7(電壓增益)、12AU7(分相)、 12BH7(驅動)、12AT7(陰極隨耦),現在的MC75省略一支陰極隨耦管。
McIntosh C22 |
| |
| |
| |
| |
| |
| XLR×2、RCA×8(Tuner、CD、DA、DVD、AUX、Record、MM、M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詳細評測與聽感請見音響論壇3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