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1833-1897)一生只寫了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如果要將詼諧曲加上去,那就是四首。第一號Op.78,完成於1879年,在波昂首演;第二號Op. 100,完成於1886年,在維也納首演;第三號Op. 108,完成於1888年,在布達佩斯首演。這三首作品都是他四、五十歲時所作,此時他已經完成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交響曲等,可說是人生完熟期。而且這三首都很好聽,可說是布拉姆斯室內樂的精品。
第一號也被稱為是「雨之歌奏鳴曲」(Regenlied Sonata),這是因為第三樂章的主題取自布拉姆斯自己的「雨之歌」(Regenlied)和「餘響」(Nachklang)這二首歌曲。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他在瑞士Thun湖畔避暑時所作,所以也被稱為Thun奏鳴曲。第三號是這三首之中結構最恢弘的一首,也只有這首是四個樂章,其他二首只有三個樂章。而那首詼諧曲又名「F.A.E.奏鳴曲」,是布拉姆斯、舒曼與Albert Dietrich共同為小提琴家姚阿幸所寫,完成於1853年,當時布拉姆斯才20歲。雖然他只寫第三樂章,但也可以窺知日後必成大器。
魯賓斯坦(1887-1982)第一次登台是在1900年的柏林。1906年,魯賓斯坦第一次去美國巡迴演出,第一場是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聖桑鋼琴協奏曲,樂團是費城管弦樂團。爾後要在多個城市演出,三個月內要演出40場,旅行費用主辦方負責,但日常生活費用魯賓斯坦要自己支付,酬勞4,000美元,還要扣除40%經紀人費用,以當時的行情來說,其實是不高的,但魯賓斯坦勉為其難接受。當年的4000美金如果換算2024年的實質購買力,也值幾十萬美金了。
魯賓斯坦一生錄製過很多唱片,包括蕭邦作品,而他跟巴倫波因合作的那套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也很著名。他錄製第一張唱片時是1910年,錄製最後一張唱片時是1976年。魯賓斯坦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1976年5月,地點是倫敦Wigmore Hall。這個音樂廳也是魯賓斯坦第一次在倫敦公開演出的場所。
謝霖(1918-1988)與魯賓斯坦除了合作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之外,還與傅尼葉加上他們二人錄製了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在二次大戰期間,謝霖曾在1943年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那也是他第一次在美國演出。不過一直到1954年與魯賓斯坦在墨西哥市相遇之後,才正式復 出登台與錄製唱片,當然魯賓斯坦對這位波蘭同鄉的提攜不在話下。謝霖最後一場演出是在德國Kassel,演出後因為腦溢血而過世,後續布魯塞爾與美國的演出因此取消。
我相信很多音響迷早就有這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的RCA版,如果沒有,那麼Blue Moon這張「復刻」版就不要再錯過了。這三首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錄音地點在紐約市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這是位於曼哈頓的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於1898年成立,內中有一個730個位子的音樂廳,據說是紐約市音響效果最好的音樂廳之一。謝霖與魯賓斯坦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也是在這裡錄製的。第一號錄製於1960年12月28、29日;第二號錄製於1960年12月30日;第三號錄製於1960年12月30日與1961年1月3日。錄音師是Anthony Salvatore。
Blue Moon 2015年發行,絕響唱片進口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