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契(1906-1975)一生寫了15首弦樂四重奏(交響曲也剛好是15首),作曲時間橫跨35年,最後一首16號在死前已經著手,可惜沒有完成。在這漫長的35年中,識者大多認為這是蕭士塔高維契一生內心的最佳寫照,也因此,他的這15首弦樂四重奏除了音樂本身之外,往往還被穿上政治的外衣。像是第二號被說是為猶太人遭受屠殺而寫;第四號描述冷戰時期的氣氛等等。事實上,與交響曲相比,他的弦樂四重奏已經可以說是「純音樂」了。
蕭士塔出生之後,歷經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十月革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紅軍處決,1922年蘇聯正式成立等兵荒馬亂時期。從1924年到1953年是史達林掌權時代,也正是年輕的蕭士塔高維契人格成形到成熟時期,史達林不僅實施高度極權的政治統治,也嚴格控制文化思想,對各種藝術創作實施審查管制。
在這樣的高壓時代中身為作曲家,其創作風格、思維與當局路線衝突是免不了的,所以蕭士塔高維契在1930年首演的「Nose」(寫於1927-1928年),以及其後的「Lady Macbeth of the Mtensk」(寫於1930-1932年,1932年,前衛音樂與爵士樂被禁止)受到當局指摘也是無可避免的(據說1936年史達林觀看這齣歌劇後大怒),一直到蕭士塔高維契改弦易轍,改變作曲風格完成「第五號交響曲」(1937完成,年底首演),才又重新獲得當局的青睞。1960年,赫魯雪夫任命他為The Russian Union of Composers的主席,從此保住他餘生的平安。
蕭士塔高維契的父親是工程師,1919年他進入現今的聖彼得堡音樂院就讀,在那裡跟Leonid Nikolayev習鋼琴到1923年,跟Aleksandr Glazunov 與 Maksimilian Steinberg學作曲到1925年。1924年他就發表第一號交響曲。1927年他參加華沙的第一屆蕭邦鋼琴大賽,得了榮譽獎。幸好他沒有繼續深入鋼琴演奏,否則我們今天可能就沒有他的許多精彩作品了。
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首演有13首都是由Beethoven Quartet演出,他的6部弦樂四重奏作品也題獻給不同的團員,他們緊密的關係維持了37年之久。這個四重奏團是前蘇聯頂級的四重奏團,從1932年成軍,到1987年才解散,其實團員早在1923年學生時期就在一起了。他們在成軍後的41年中都保持相同的團員,其後團員離世才打破紀錄,這在音樂界中是很罕見的。而蕭士塔的鋼琴五重奏也是他自己跟這個四重奏團首演的。
蕭士塔高維契與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的關係始於1938年,當時他完成第一號弦樂四重奏,10月在列寧格勒由Glazunov Quartet首演,而11月就由Beethoven Quartet在莫斯科首演,之後這個四重奏團就請求蕭士塔高維契讓他們首演作品。由於他們之間有深厚的朋友情誼,很快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就成了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或三重奏的代言人。
有關蕭士塔高維契的15首弦樂四重奏,如果您想要有更深入的瞭解,可以購買Wendy Lesser所著「Music For Silenced Voices」(台灣名為靜默之聲,朱得嘉翻譯),在此我只想說:這套第一到第五號的弦樂四重奏聽起來深得我心,邊聽這二張CD,邊看「靜默之聲」,內心有更深刻的感受。
演奏團體Cuarteto Casals的細緻詮釋不僅營造出沉重的氣氛,也發揮了很好的音響效果,尤其是大提琴。這個四重奏團創立於1997年,四位團員都在加泰隆尼亞音樂院任教,也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政府所任命的文化大使。他們來過台灣二次演出,錄製唱片超過20張。
這二張一套的CD只收錄了1-5號,2025年與2026年將完成全套15首弦樂四重奏的錄製。錄音時間2023年10月,Harmonia Mundi 2024年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