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1849)與Thomas Tellefsen(1823-1874)這二位作曲家的作品我從來都沒聽過,我相信音響迷聽過的人也不多,而這張唱片卻收錄了他們二人的二首鋼琴協奏曲與「Grande Marche, Orage & Polonaise」。到底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會讓製作人將二人的作品湊在一起?
原來,Friedrich Kalkbrenner 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鋼琴製造商,一生寫了超過200首鋼琴作品,鋼琴協奏曲與歌劇等。1798年他進入巴黎音樂院習樂,在那裡唸了四年,獲得鋼琴演奏獎與作曲獎。1813年他在柏林與維也納演出,1814年到1823年他去倫敦發展,成功之後回到巴黎,最終也死在巴黎。而Thomas Tellefsen是挪威的鋼琴家、作曲家、老師,他的作品不多,大約44首,不過其中有二首鋼琴協奏曲,就收錄在這張唱片中。
Tellefsen並非音樂神童,不過小時候就呈現對音樂的敏銳觀察力。他的母親並不希望他成為音樂家,因為不容易謀生。不過小時候跟隨父親習樂,據說在1840年之前沒有正式學過鋼琴,但18歲就在家鄉開第一場演奏會。1841年他來到巴黎,想要當蕭邦的學生,但是並沒有那麼容易,於是他先跟Kalkbrenner的得意學生學習鋼琴,到了1843年,轉而向Kalkbrenner習樂。所以,這二位作曲家與鋼琴演奏家是師生關係。
最終1844年12月,Tellefsen透過喬治桑一位文學朋友的介紹,跟蕭邦搭上線。蕭邦答應每週上課三次,其中二次是免費的,Tellefsen就成為蕭邦的朋友、學生、抄譜員,二人關係從1844年到1849年。1848年他還陪蕭邦到英國,那是蕭邦死前最後一次英國演出。
而Kalkbrenner與蕭邦之間有關係嗎?當1831年蕭邦來到巴黎時,Kalkbrenner曾建議蕭邦在他所經營的音樂學校學習三年,可見當時Kalkbrenner的名氣是超過蕭邦的。不過蕭邦後來聽孟德爾頌的建議,沒有進入Kalkbrenner的學校,但二人始終維持朋友關係。蕭邦的第一部鋼琴協奏曲就是提獻給他的,而且Kalkbrenner也比李斯特更早將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改編為鋼琴版。
直到1830年代末期,Kalkbrenner的名氣才被蕭邦、Thalberg 與李斯特超越。所以,這三位作曲家湊來湊去都是老師與學生、朋友的關係。事實上,蕭邦死後,Tellefsen在1951年舉辦鋼琴演奏會,被認為是繼蕭邦之後非常傑出的鋼琴家,同時也是蕭邦作品的最佳詮釋者。
其實,Kalkbrenner對於巴黎成為當時歐洲重要的鋼琴表演重鎮是有貢獻的,他早在蕭邦、李斯特之前就已經聞名於巴黎。Kalkbrenner除了演奏之外,他編的鋼琴教本一直流行到19世紀末。可惜因為蕭邦、李斯特、德布西等人的鋼琴演奏名氣掩蓋了他,使得Kalkbrenner的作品早已被大家遺忘。
仔細聽過這三首作品,您會感嘆,在古典音樂界中,無論是演奏名聲或作品想要留名真不容易啊!這二位作曲家與鋼琴家在世時也是名聲顯赫一時,但是他們的作品名聲還是比不過19世紀的許多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們,事實上這三首作品聽起來也相當不錯,至少也能跟蕭邦的二首鋼琴協奏曲或其他鋼琴作品相比。但命運就是如此,在今天,他們二位算是已經被遺忘的作曲家,而Hyperion唱片則是讓他們的作品「重新出土」。我查了一下資料,這二位作曲家的作品在20世紀或現在也是有人演奏的,但終究只能拿來跟蕭邦做關連。
這三首作品其實相當好聽,不跟您明說,您也可能會以為是哪位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不過驅動我介紹的動力是錄音效果,這張CD的錄音效果非常自然,鋼琴溫潤晶瑩,就像是在音樂廳中段位置所聽到的琴音,充滿空間感與堂音。而管弦樂也是圓融平衡那種,而非逼在眼前的緊迫感。鋼琴與管弦樂音效合體之後,呈現出接近音樂廳聆樂那種感覺,聽起來很舒服。
Howard Shelley負責鋼琴演奏與指揮,樂團是德國紐倫堡交響樂團。錄音時間是2022年12月14-16日,錄音地點在得紐倫堡Musiksaal in derKongresshalle。Hyperion唱片2024年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