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錄音中的空間感」?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說什麼是「空間感」?如果你有進入無響室的經驗,當厚重的門關起來之後,你會感覺好像空間感不見了;門一打開,你會感覺空間感又回來了。當你使用抗噪耳機,抗噪尚未開啟時(沒有音樂),你還可以聽到環境音;而當抗噪一啟動(沒有音樂),你會發現環境整個安靜下來,此時空間感也消失了。
或者,夜深人靜時,周遭「寂靜無聲」,但你卻可以充分感受到無垠的空間感;而當你用耳塞或入耳式耳機塞住耳朵時,這種空間感就消失了。所以,空間感的感受,必須要讓耳朵聽到環境中的細微聲音才能產生。而「錄音中的空間感」是錄音師炮製在錄音中的人工空間感。無論是古典音樂錄音,或流行音樂錄音,唱片中都會有空間感。如果是古典音樂錄音,這種錄音中的空間感會是原本錄音場地的空間感加上混音師炮製的人工空間感而成。
如果是流行音樂錄音,由於樂手都是在吸音重的小室中分別錄音,麥克風所拾取的樂器或人聲都很直接,所以不會有古典音樂錄音那種場所的空間感,但會有更多混音師所炮製出來的空間感。這種細微的聲音很難以文字形容,日本音響迷稱之為空氣騷動感,不過這只是形容詞,因為人耳聽不到空氣的細微流動聲,但麥克風可以聽到(助聽器惱人的風噪音就是如此)。
到底錄音中的空間感聽起來如何?混音師會在Soundstage中加入空間的堂音,樂器的細微尾音、人聲的細微尾音等,營造出一個很大的空間感覺。事實上混音師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模仿真正演出空間中所該有的樂器、人聲所發出的細微聲音。在音樂廳中,如果沒有這些細微的聲音,人們聽音樂的感受就會變得不夠真實,不像身處現場。而在家聽音響時,如果聽不到唱片錄音中的空間感,音樂就好像是平面的,沒有3D感,而且是死的,不夠活生,不夠真實。
錄音中的空間感按理說應該怎麼樣都可以聽到才對,但是如果您在音響展中聽音樂,您將聽不到錄音中的空間感,只聽得到樂器、人聲的聲音而已。為什麼?因為環境背景噪音太大了,遮蔽了細微的空間感。
不過,即使你是在安靜的地方,也有可能聽不到錄音中的空間感。這可能是你播放的音量太小了,也可能是音響系統透明感不夠好、解析力不夠高,這些原因都會讓你聽不到錄音中的空間感。一旦你聽不到錄音中的空間感,樂器、人聲的線條與形體就會變得不夠清晰,輪廓也會沒有3D感,也無法產生透視Soundstage的感覺。更要命的是,音樂會缺乏親密感,減損了音樂的感染力。
到底哪些唱片能夠聽出錄音中的空間感?所有的唱片都能聽到錄音中的空間感。因為古典音樂錄音中本來就有空間感,流行音樂的混音師也會炮製空間感;有些唱片強調以立體麥克風收錄,完全不做後製,更是要凸顯錄音現場空間感的真實呈現,如MA唱片。
在此,我可以舉三張著名的唱片為例,它們的空間感都炮製得非常好,絕對是示範級的。第一張是「John Williams in Vienna」,這是在維也納樂友協會金廳錄製,每一首音效都很棒,但請注意聽「Excerpts」與「Devil's Dance」這二首就夠了。
第二張是Oscar Peterson Trio那張「We Get Requests」,這是Bob Simpson在紐約市RCA Studios錄製的。Bob Simpson是誰呢?他就是錄製Stokowski那張「Rhapsodies」的錄音師,難怪這二張唱片的錄音效果都那麼傑出。
第三張唱片是Diana Krall的「Live in Paris」,這是她的第一張現場演出專輯,錄製於巴黎Olympia劇場(2,000個座位),錄音、混音由著名錄音師Al Schmitt操刀。這三張唱片都能聽到活生生的空間感,如果你都聽不到,那就糟糕了。當然,你也可能沒有真正聽到空間感,但你以為已經聽到了。唯一能夠證明你有沒有真正聽到空間感的方法,就是去調聲厲害的朋友家中聽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