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劉漢盛 於 2023-10-29 12:25 編輯
在談論這個重要的觀念之前,我要先將唱片縮小為一般叫得出名號、聲譽好的古典音樂品牌所出版的唱片,例如DG、Sony、Warner、Harmonia Mundi、BIS、Reference Recordings等等很多大大小小、有規模有歷史的唱片公司。為什麼?因為能夠在這些唱片公司任職的錄音師都是學有專精者,其錄音品質會有一定的水準。此外,這些唱片公司的唱片製作人通常也會嚴格把關,比較不會濫竽充數。至於為何要限制在古典音樂?難道爵士樂、流行音樂錄音就會爛嗎?不是,這是因為古典音樂對我而言比較容易判別,你愛用爵士樂、流行音樂都是個人自由,無關音樂歧視。
許多音響迷都會追求所謂的「發燒錄音」,並認為除了被發燒唱片榜單列為發燒錄音這些唱片之外,其他的唱片錄音效果都不好。在此我要嚴正的說:如果你真的是這麼認為,我可以確定你的音響系統(包括器材與空間)一定存在著很大的缺陷,但是你自己卻不知道,還沾沾自喜以這套有缺陷的音響系統去衡量唱片錄音效果。換句話說,你可能冤枉了多數錄音師。
如果你稍微留意,就會發現市面上很多所謂的發燒唱片,其樂器編制很簡單,而且大多數有突出的人聲、有讓人震撼的鼓聲、加了很多的人工殘響刻意製造空間感。這種發燒片錄製公式在許多流行音樂中隨處可見,不可諱言也很受音響迷歡迎。為什麼?因為突出的樂器音效是音響迷喜歡的,而且簡單的樂器編制對器材、空間而言播放難度比較低,一般空間、一般音響器材都能應付,音響迷往往也能聽到他喜歡的音響效果。
反而,講究音樂平衡性的四重奏、五重奏、六重奏、協奏曲、管弦樂曲等,因為音響迷自家音響系統難以達到比較平衡的狀態,加上樂器編制複雜,所以很難播放出好聽的音響效果。許多音響迷會誤認這些錄音是無味的、不好聽的。事實上,這些錄音才是「自然」的錄音,也是追求音樂平衡性的錄音,如果能夠以一套比較平衡的音響系統播放,就會發現到音樂的平衡之美。
當年,我在編寫第一版「唱片聖經」時,就發現台灣音響迷受到美國TAS的唱片榜單影響很深,而TAS唱片榜單的主要撰寫者Harry Pearson(1937-2014,當年的創辦人、老闆、總編輯)對錄音的喜好比較偏向氣勢磅礴、音效突出者,所以入榜的唱片以RCA、Mercury、Decca、EMI等這類音響效果燦爛的唱片居多,反而講求音樂平衡性錄音的DG、Philips唱片很少入榜。於是我除了TAS榜單之外,另外加入日本300首名曲、英國企鵝評鑑三星帶花者來平衡,後二者的推薦標準以詮釋為主,所選唱片的錄音效果也多屬自然平衡者。
當音響迷自己不知道自家音響系統的缺陷時,他們對唱片錄音好壞的評價就好像在找拼圖所缺的那幾小塊一般,唯有少數剛好能夠吻合的那幾小塊他們聽起來才會好聽,其他大部分唱片錄音都不好聽。這讓資淺的音響迷都會以為世界上傑出的唱片錄音就是那幾張、傑出的錄音師就是那幾個人而已。
實情是,聲譽好的唱片公司錄音效果只有三種,一種是自然平衡的錄音,如室內樂、海頓、莫札特等的音樂;另一種是音樂本身編曲配器音響效果就突出的錄音,如展覽會之畫、天方夜譚、普通人的開場白等等。第三種則是神來之筆的錄音,如王羽佳與杜達美合作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等。再怎麼不濟,這些唱片公司也不會有所謂音響迷耳中「錄音很爛」的唱片。但是,由於音響迷自家音響系統的缺陷,上述三種錄音可能都會被歸類於不好的錄音。
所以,如果你一直堅持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張唱片錄音效果好,其他都不好時,這並不是你的評判標準高,而是你的音響系統有重大缺陷而你不自知。反之,如果你能夠以「為何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各類室內樂的錄音怎麼聽起來都不好聽」的懷疑態度去找答案,就有可能會一步步發現自家音響系統的缺陷,並加以克服。
其實,最快能夠瞭解自家音響系統缺陷的方式,就是去找一套不錯的耳機耳擴(不必太貴,但要中性),將你認為音效不好的唱片重新聽過。耳機不是萬能,但至少可以排除聆聽空間的嚴重扭曲,開啟你懂得反思調聲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