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為止,古典唱片界中最偉大的製作就是Solti指揮維也納愛樂所錄製的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錄音地點在維也納的Sofiensaal。這個廳最早是建來作為蒸汽浴的場所,後來又改為維也納著名的舞廳,史特勞斯家族經常在此指揮樂團舉辦舞會。進入20世紀後逐漸破舊,Decca唱片與其他唱片公司發現這個場所音響效果很適合錄音,1980年代以前經常在此錄音。Sofiensaal在2001年時發生火災燒毀,2013年時重建開放。
Decca在此錄製指環,1958年錄製「萊茵黃金」,1962年錄製「齊格飛」,1964年錄製「諸神的黃昏」,1965年錄製「女武神」,1966年全套出版。這麼龐大的製作,不可能像錄製一首交響曲般一氣呵成,一定是分批錄音之後再混音。而混音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像是在歌劇院看整齣歌劇演出。錄音中使用那麼多的麥克風,分那麼多軌紀錄,最後混成完整的音樂作品,真的就是「以假亂真」啊!
第一張圖是錄製「女武神」第三幕時,樂團在前面,演唱者在樂團後面,演唱者台上有劃白格子,那是讓演唱者定位用,這樣不同的角色才會有不同的立體定位。
第二張圖是錄製「萊茵黃金」時,譜中要求備另外18位打擊樂器手,圖中是15位打擊樂器手在另外一區,打著大小尺寸不同的鐵砧,代表侏儒的奴隸在打鐵。
第三張圖是製造霹靂音效。這是「萊茵黃金」中的最後一景,由二個人搖晃高達20尺的金屬片發出聲響,再由另外二人用力敲打後面那個大鼓,製造霹靂雷聲的音效。
第四張圖是錄製「萊茵黃金」時,譜上要求要有八支法國號與四支華格納Tuba,這也是安置在樂團之外另外錄製。
第五張圖是錄製「萊茵黃金」結束那個場景,雷神用槌子打在岩石上發出的霹靂之聲。事實上就是打擊樂器手用大槌打在鐵砧上。
第六張圖是錄音場所Sofiensaal所使用的混音台,當時已經使用相當先進的滑軌式調整,跟現代一樣。圖中右邊那位就是錄音師Gordon Parry,左邊是製作人John Culshaw。
第七張圖是錄製「諸神的黃昏」第二幕時,二位Steerhorn手在另外一個廳(藍廳),看著電視cue他們加入演奏。
第八張圖是John Culshaw在錄製「女武神」時的工作Cue表。橫軸是錄製時間,縱軸是歌劇中的角色,底下還有每一幕時,這些角色出現在那些頁的總譜中。從這張表就可窺知錄音工程的浩大。
以上圖片取自John Culshaw所著「Ring Resounding」,這是一本講述「尼布龍根指環」錄製過程的書,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