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說過,盤帶機是終極訊源,今天這樣的看法又再度獲得證明。今天總共看到Studer C37,Telefunken M10, Ampex ATR102, Telefunken M21等四部盤帶機,也聽了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穆拉汶斯基指揮)、展覽會之畫(卡拉揚指揮)、Royal Ballet(安塞美指揮)、The Well(Jennifer Warnes)、Belafonte in Carnegie Hall、Nonesuch唱片那張Percussion Music,以及柯崗的小提琴等。這場讓人難忘的聆聽經驗是煉金師River邀約的,感謝他。
▲
Studer C37真空管盤帶機
▲
Studer C37內部
▲
Studer C37放音、錄音前級
▲
外接Doshi V3.0真空管前級
▲
Telefunke M10真空管盤帶機,可惜今天沒有用上它
▲
Ampex ATR 102盤帶機,為何要買這部?因為四部中只有這部有30ips
到底我今天所聽到的是什麼音響器材?音響效果如何?讓我會說出以上的話?後級是Dan D'Agostino旗艦 Relentless單聲道後級,每聲道1,500瓦(8歐姆負載),一部重達258公斤。喇叭是Wilson Audio旗艦WAMM Master Chronosonic,另外加了二支雷神之槌超低音喇叭。這四支喇叭各用一部Relentless來驅動。前級用的是Gryphon 旗艦前級Pandora,唱頭放大器是Legato Legacy。黑膠唱盤是Acoustical Systems Apolyt,唱臂是同廠牌Axiom(暫用),唱頭是Clearaudio金手指 Statement。至於數位訊源則是整套瑞士CH Precision,由於今天並沒有聽數位訊源,我就不說了。
▲
Telefunken M21
老實說,今天聽過這幾卷盤帶之後,我第一個想說的是:當年負責錄音的錄音師、製作人、指揮是否聽過這麼極致的音效表現呢?為何我會這樣說?我去過國外幾家錄音室,包括Abbey Road錄音室都去過幾次,但我從來沒有聽過像今天這麼讓人印象深刻、這麼龐大、這麼震撼的音響效果。所以,我懷疑當年這些盤帶錄好之後,相關的人員是否有聽過這麼極致的聲音表現?錄音室的鑑聽空間並不是很大,鑑聽器材雖然很中性,但擴大機功率、喇叭大小有的大有的小,都會有其限制。所以,在錄音室鑑聽時,會因為這個空間有經過特別設計,頻率響應曲線扭曲得沒那麼厲害,聲音的還原比較中性,細節也可以聽得很清楚。不過,若要論極致表現,恐怕當時的指揮、錄音師、製作人、藝人等未必聽過。
了解今天所用的音響系統之後,我相信您會了解,為何錄音室的鑑聽室無法聽到讓人這麼震撼的聲音,因為錄音室不可能使用這樣的音響系統啊。或許您會說,錄音室也使用很大的多路主動式喇叭,音響效果應該也不會輸這套音響系統。使用大套喇叭的鑑聽室我也聽過,聽感真的無法相比。對了,這個聆聽空間長度約18公尺,寬度約7公尺,高度約2.8公尺,也是一個開放空間。天花板有斜板吸音擴散處理,地上鋪一塊地毯,喇叭後牆也做了簡單處理,二側牆採用厚窗簾與網罩簾雙重可收可放靈活使用。我不知道頻率響應曲線量測起來如何?River說他有量過,相當好。
今天雖然有上述四部著名盤帶機並列,不過我聽到的主要是以Studer C37為主,Ampex ATR 102為輔做比較,另外二部Telefunken並沒有使用。對了,使用Studer C37時,因為發現外接Doshi V3.0的效果比較好,所以從磁頭就直接外接Doshi V3.0真空管盤帶機放大器。由於時間不夠,所以我沒有機會比較Telefunken M10跟C37之間的差異,最為可惜。
為何會以Studer C37為主呢?因為一開始聽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時,先用Ampex ATR 102,或許是機器還沒熱夠,或許有其他原因,總之我所聽到的音響效果並沒有什麼稀奇,說得直白些,就是並沒有讓我感動。奇怪,這麼著名的錄音版本,我也聽了很熟,但是怎麼音響效果會這麼差呢?不應該這樣啊!尤其搭配的音響系統已經是世界最頂尖的。所以,我要求同樣的這捲帶子換用Studer C37來聽聽看。這一聽,天啊,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或許我這樣說比較誇張,或許我的耳朵、大腦因為長期比較音響效果的差異,所以會把差異放大很多倍,總之,如果要我買,我是絕對不會選Ampex ATR 102的,絕對要選Studer C37。
既然差距那麼大,那就不必再聽Ampex了,專注在用C37來播放。上述我說的那幾卷盤帶,Jennifer Warnes的「The Well」雖然是2001年的錄音,但原本錄音就是Analog盤帶,所以也有盤帶可以聽,不是用CD去轉錄的。老實說,這些盤帶不可能是母帶,頂多就是從用來刻片的工作帶中再拷貝而來,到底已經是幾代拷貝說不準,到底拷貝的時候有沒有在良好的條件下拷貝也不知道,但就我現場所聽到的音響效果而言,已經是非常好了。我相信如果有機會聽到真正的母帶一定會更好,但即使是幾代拷貝,也已經不是一般人所能聽到的音響效果。
唱片評論家到底是以什麼等級的「音響效果」來評寫唱片呢?這是我聽過這場盤帶盛宴之後深自反省的。我自己寫過非常多的唱片,深深明白唱片評論員對唱片的詮釋或喜好絕對受到所聽到的音響效果所影響,除非寫的唱片是鋼琴獨奏或小提琴、大提琴獨奏。調校得當的音響系統可以聽到作曲家、指揮、樂團、甚至錄音師想要表達的樂思與管弦樂配器音響效果。尤其管絃樂配器的內聲部層次與音色營造,如果沒有良好的音響系統,絕對會被誤解。還有,最難達到的就是龐大的音樂規模感,試想,整個管弦樂團的聲音威力有多大?怎麼可能是小小音響系統所能再生?所以,一般唱片評論員所聽到的管絃樂音響效果大概有很大的成分是靠想像來彌補。或許很多唱片評論員會反對我的說法,我要直接說:那是因為沒聽過這套讓人震撼的音響系統,所以才會以為小小的書架型喇叭、或一般的落地式喇叭就能完整再生管絃樂的音響效果。
到底我聽到的是什麼樣的音響效果?在此我不必去說那些枝枝節節,我不想說樹,而想說林,第一個讓人震懾的是龐大的音樂規模感,第二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聲音的直接無隱。第三個一聽就迷上的是超多的細微細節。第四個一般系統做不到的是完整的低頻基礎與向下延伸能力。什麼暫態響應、什麼速度感、什麼透明感、什麼層次感都不用說,全部都活生生呈現在眼前,進入耳朵與大腦。至於音質,那還用說嗎?
或許您會問:以前我說深圳大米那裡所聽到的音響效果最平衡,最迷人,現在跟今天的聆聽經驗相比呢?本來今年2月農曆春節過後我要去大米那邊聆聽的,因為大米說現在的聲音表現跟我以前去聽時截然不同,整體升級很多。可是因為疫情,所以我無法去深圳。如果要憑以前的印象跟今天所聽到者相比,大米那邊好像是坐在音樂廳中段聆聽音樂,今天所聽到的則是坐在第一排所聽到的效果。何者比較好?無法比高下,因為二者給我的印象都是那麼好。除非等我再去大米那裡聽過新的聲音,我才有辦法做比較全面的描述。
今天的聆聽經驗,除了再度驗證盤帶機的確是目前的終極訊源(當然盤帶機與帶子的狀況是正常的) 之外,也再度驗證了音響效果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這句話。我很好奇,真正的數位母帶(不是外面賣那種數位檔)到底能發出什麼樣的音響效果?我從來沒聽過真正的數位母帶,當然也沒有在今天這種頂級音響系統上聽過真正的數位母帶,所以真心想比較,說不定真正的數位母帶的音響效果也會讓我震驚。
很感謝今天的主人,能夠勉為其難的讓我報導,其實在此之前我已經去過二次,但因為主人低調,都沒有允許曝光。今天是死說活說,再加上River在旁讚聲,主人才一臉難色的讓我拍照。我不是要替主人炫富,也不是要為代理商做宣傳,純粹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一套音響系統可以發出讓人多感動的聲音,那不是對聲音的感動,而是對音樂的感動。
對了,River是誰?喻紹發,臉書上找煉金師就可以找到,在台灣,他經手過的盤帶機不計其數,也一直在挖掘盤帶,對盤帶機有興趣者不妨加入他的臉書「母帶新鮮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