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icola 於 2015-11-29 23:38 編輯
大約半年前,自從認識了一位深諳法系錄音的前輩,開始對於「錄音音色」、「錄音質感」留上了心。就音樂演奏上來說,聲音的基本組成要素是「音高、音量、音色」,有趣的是,音色其實最難定義。音高是頻率、音量是振幅,音色呢?
音色的物理性共識是「泛音的排列組合」,實際上有一個概念也值得參考:除了音高與音量之外的聲音特徵,都算是音色(這個概念是簡化美國聲學協會的定義:that attribute of auditory sensation which enables a listener to judge that two nonidentical sounds, similarly presented and having the same loudness and pitch, are dissimilar.)。用這個觀點回頭想「錄音音色」就比較好理解了,當我們說一份錄音的「質感」好不好,第一關就相當考驗主事者對麥克風音色的掌握、調配。整體呈現的聲響效果,甚至氛圍,都是錄音音色指涉的範圍。這是既關鍵又隱藏的因素,畢竟頂級錄音往往不需靠著刻意加料來突顯自身存在,然而這個技術環節再怎麼隱形,依舊稍微有跡可循。
話說回頭,本回特別要介紹的Fondamenta廠牌,有怎樣的錄音質感?從已經入手的二張專輯聽來,可謂「純淨精鍊,近乎直白」。先從專輯聽感來說吧!(試聽系統為Audiolab 8200CD V12E唱盤搭配QUAD Vena綜擴,推Yamaha NS-1000;Musicalsound 18th TFK RCA訊號線、in-akustik LS-502喇叭線)
Tatiana Zelikman演奏的「從庫普蘭到舒曼」(From Couperin to Schumann,FON-1401018)……我要大膽說一句,這是鋼琴音樂愛好者本年度必須要收的一張專輯,因為時至今日,這可能是您唯一能買得到的Zelikman錄音。這位鋼琴家何許人也?為什麼要買她的錄音?這問題晚點說。
當我把片子放進唱盤,想說「先放吧!暖機一陣子再回來聽」,結果第一軌「Les Lis Naissans」的琴音一出來,瞬間就黏在椅子上不想動了。整張專輯下來,我聽見的是一場獨白戲碼:用直白的語氣說浪漫的話,語畢之後低聲吟唱。Zelikman的演奏會讓人覺得一下在訴說、一下在歌唱,整張專輯都有類似的效果,也聽不膩,果然高手。她以史坦威鋼琴交待旋律時,不假矯飾,但裝飾音型依舊能自然而然地化入樂句裡頭,彈奏時尾音餘韻每每飄逸微甜,呈現出「中低頻乾淨紮實、中高頻銀亮細膩」的聽感。細聽會發現,那是用裊裊泛音構築出的音色層次,聲部清晰、聲響亦不含糊,演奏細節挑不到什麼紊亂毛病。聽過一輪,專輯後半的舒曼曲目充滿冷靜與智性,雖然美,卻不合我胃口,於是重複把前四軌庫普蘭的詮釋再聽好幾遍。聽到第三軌「La Bandoline」,La Bandoline是一種薔薇科果實做成的護髮露,這個標題由庫普蘭譜曲,再由Zelikman彈出後,已經不像單純的護髮露了。這與大鍵琴演奏的版本完全是兩個世界,那像是一個老派的長鏡頭,在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背後跟拍,原本只是要拍頭髮的細部,最後卻一直把距離拉遠、景深拉長。胡亂比喻一番,見笑了。總之,聽了幾回,我忍不住打給本地代理古萊茵王老闆:「這真的是好東西,演奏得好、錄音也好,一定要大力推薦給樂迷知道才行。」
回到原本問題:這位鋼琴家何許人也?為什麼要買她的錄音?我注意Zelikman的名字相當久了,她是Alexander Kobrin、Konstantin Lifschitz、Alexei Volodin、Daniil Trifonov的導師,網路上也都查得到。記得偶然聽到Trifonov演奏的莫札特「D小調幻想曲」,不禁要想,是誰能調教出這麼靈動纖細的學生呢?自從知道Zelikman的大名以來,其錄音硬是遍尋不著,所以一直很好奇這位世外高人實力有多高深,現在總算有機會一探究竟!
(個人相當欣賞此廠大量選用照片的設計風格,而且封面、封底、扉頁、小冊選的圖片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