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專訪了KEF所屬GP工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耀祥博士,那時Blade 2喇叭尚未在台灣發表,不過李博士語帶玄機的透露,Blade 2的體積雖然比Blade小一號,但是量身打造的6.5吋低音單體,卻能與Uni-Q同軸單體更完美的融合。這次試聽Blade 2,我終於知道李博士特地告訴我的是什麼了。
四年前Blade推出時,有如現代藝術雕塑的造型雖然造成話題,但是略大的箱體卻不太容易融入一般居家空間。現在Blade 2推出,造型與Blade一樣吸睛,小一號的尺寸更容易擺設,價錢又比Blade便宜,市場熱賣毫不令人意外。但是,Blade 2真的只是因應市場需求而推出的產物嗎?上次專訪李博士,我才知道市場需求並不是KEF研發產品的優先考量,這間創立於1961年的英國音響名門,如今依然堅持技術本位,在尚未開發出突破性的技術之前,他們絕不會貿然推出新產品。換句話說,更好的聲音表現,才是KEF贏得消費者青睞的關鍵。
小一號的Blade 2有可能創造更好的聲音表現嗎?與Blade相較,Blade 2的箱體小了一號,低音單體也從9吋縮小為6.5吋,這種改變直接影響到低頻延伸能力,從Blade的28Hz變為34Hz。較小的箱體與低音單體,導致低頻延伸受限,這種改變情有可原。不過另一方面,縮小後的Blade 2,的確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大哥Blade,關鍵就在於小一號的低音單體。
讓我們複習一下Blade的設計理念,KEF自從1988年推出Uni-Q同軸單體之後,用點音源重播模擬真實樂器與人聲的發聲狀態,就一直是KEF努力的目標。Uni-Q結合了高音與中音單體,可以實現中高頻以上的點音源重播,不過與真正的全頻段點音源重播卻還有一段距離,直到Blade喇叭推出,KEF才真正實現了這個理想目標。Blade是怎麼辦到的呢?KEF的作法是將低音單體盡量靠近Uni-Q,在Uni-Q兩側分別設置兩個低音單體,形成左右對稱,同時用低音單體環繞Uni-Q的設計,當單體、箱體與分音器的匹配達到最佳狀態,所有單體的頻率響應與擴散性將會完美銜接,彷彿融為一只大型單體在唱歌,構成Blade特有的SAS(Single Apparent Source)全頻段點音源發聲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SAS技術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低音單體必須與Uni-Q越靠近越好。在279期時,我曾經發表過一篇KEF的原廠專訪,內中就談到,Blade已經是SAS所能接受的最大體積,如果箱體或低音單體更大,將會破壞SAS的整合性。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呢?箱體縮小,低音單體也縮小,如此一來,四只低音單體更靠近Uni-Q,理論上SAS全頻段點音源發聲的整合性將會更為完美。此外,Uni-Q與低音單體的尺寸差距縮小,對頻段的銜接也有幫助。發現了嗎?小一號的Blade 2並不是一種讓步,也不完全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是更逼近點音源目標的終極產物,如果從這個角度檢視,Blade 2的成就與重要性恐怕更勝大哥Blade!
要實現Blade的SAS技術,還有一個難題必須解決。當低音單體靠近Uni-Q之後,箱體振動對Uni-Q的影響勢必大增,這個問題將會嚴重影響中高頻重播的表現。不過KEF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們將箱體左、右兩側的低音單體背對背緊緊相抵,在同相發聲時,左、右兩側低音單體的振動就會彼此抵消,如此一來,箱體的共振甚至比一般喇叭更為輕微,不但對Uni-Q的影響可降到最低,連低頻重播都將會更為穩定清晰。
談完Blade 2的全頻段發聲技術,再回頭看它的箱體設計,我們會驚訝的發現,那充滿現代感的箱體並不只是好看而已,這種造型其實完全是根據喇叭重播而設計的成果。正面窄,側面深的造型,其實是為了在喇叭兩側設置低音單體,以便實現SAS全頻段點音源重播的必要設計。有如刀刃一般的薄型箱體,則是為了讓兩側低音單體在箱體內緊緊相抵,藉此抵消箱體共振的手段。至於圓滑的非平行箱體,則有打散聲波反射的作用。原來在優雅現代的外觀中,Blade與Blade 2的箱體暗藏了這麼多技術與學問。
接下來介紹Blade 2的單體。Uni-Q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這種單體將高音與中音單體放在同一個軸心,因為發聲點一致,所以聲波的擴散將會接近點音源重播狀態。其實同軸單體並不是KEF的獨家技術,TAD與Thiel等廠家都有同樣設計。不同的是,KEF的Uni-Q已有將近三十年歷史,期間歷經十一代進化,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無數次的改良,已經進化到極度成熟的境界,這恐怕是它廠同軸單體所難以企及的。
以下簡單條列Blade 2所使用Uni-Q的特點:一、中音單體振膜採用鋰鎂鋁合金與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複合材料,振膜表面有肋狀凸起,背面也設有補強支架,藉以提升振膜硬度並減少諧振。二、高音振膜還採用了強化半球(Stiffened Dome)結構,在半球形振膜內側加上一層橢圓形半球振膜進行補強,不但大幅提升結構剛性,也將盆分裂失真降到最低,高頻響應可達45kHz。三、高音振膜前方設有特殊導波器(Tangerine Waveguide),能有效提升了聲波擴散性。四、全新Z-flex懸邊可以承受更劇烈的活塞運動而不失真,並且提升高頻擴散性。五、雖然是同軸結構,但是高音與中音單體各自具備獨立的音圈與磁鐵,這是KEF的專利技術,它廠同軸單體的高音與中音單體通常共用一個磁鐵。六、高音振膜配備獨家SST懸邊,可以避免活塞運動的氣流從高音與中音單體的縫隙逸出,干擾高音單體重播。
Blade 2的低音單體也值得一提,從外觀檢視,我們可以發現振膜內凹的深度很淺,這種設計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理論上,平面振膜是擴散性最好的設計,傳統振膜之所以做成錐盆,主要原因是音圈比較容易固定,而且比較容易取得夠強的結構剛性。Blade 2的低音振膜之所以被做成接近平面的造型,主要目的顯然是為了提升擴散性,加強SAS全頻段重播的聲波擴散融合效果。詳細評論請見音響論壇322期。
進口總代理:台灣金山(02-2723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