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COS Engineering(以下簡稱COS)的D1是三個朋友花了五年時間研發的成果。方智強(CC Fang)、王務全(Oliver Wang)、龔錫勳(Steven Gong)三人都來自電子業,方先生的專長是業務與管理,王先生與龔先生則負責研發。三人也都是音響迷,他們之間的對話就跟一般的音響迷沒兩樣,通常是像這樣:「下午來我家聽聽看朋友借我的CD唱盤,很厲害喔!」五年多前,他們發現CD唱盤(訊源)竟然是影響整個音響系統聲音表現最劇烈的一環,而影響CD唱盤聲音表現最大的則是DAC裡面的演算法(algorithm)!
雖然大廠都知道這個演算法是數位訊源的核心,但為了節省成本,也只能採用晶片大廠提供的解決方案,就造成了市面上CD唱盤雖然百百種,但聲音卻只有幾種。音響廠商也只能在機械讀取機構、類比電路、電源供應或機箱外殼上作變化,但聲音表現其實都差不多。這個有趣的現象立刻引起了王先生的興趣,本身就是演算法專家的王先生一頭栽進數位音源的演算法世界,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一行一行寫出自創的演算法。一天下午,三個人在龔先生家中聽著熟悉的CD,沒多久,王先生把自己的Mac電腦接上音響系統,用自創的演算法播放同樣的音樂,方先生與龔先生馬上被所發出的聲音嚇到,當下決定要以此為核心推出音響產品。那公司名稱COS究竟代表什麼呢?原來是三個人英文名字開頭的第一個字母C.O.S.,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對自己的期許Connoisseur Of Sound(聲音鑑賞家)。
這一搞,又過了三年多,再2014年的12月才正式推出D1這件產品,第一篇評論竟然是在知名的網路音響媒體6moon,而這篇評論也給了D1極高的評價。感覺他們的媒體操作有點反其道而行,企圖從國外紅回台灣,其實COS的網站與說明文件目前也都只有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本都還在建構中。關於這點我也問了他們三人,得到的答案是「在台灣,有什麼產品是不需要外銷就可以活的嗎?」因為他們三人之前在國際上打拼的經驗,讓他們不把自家的產品侷限在本地,一開始計畫就是針對全球的市場,眼界也著實與一般本地音響廠商不同。從外觀上,讀者應該就可以知道這三年多的時間花得很值得,除了採用高級音響器材慣用的鋁合金切削機箱之外,表面處理也堅持不用低成本、好施工的打髮絲處理,而是用噴沙表面,質感立刻出類拔萃。加上他們對於極簡的執著,在要造型設計師設計面板時,還特別要求不要有任何字母標示,更不要有螢幕。雖然對於數位流設備來說,沒有螢幕顯示取樣率或輸入端有些不方便,但他們卻認為螢幕會影響整體的美感,所以堅持只用燈號顯示。實際使用上,我發現這樣沒有一點不好,面板上的35顆小燈,在待機狀態只會顯示中間那顆,切換七檔訊源(五檔數位,二檔類比)時則平均分佈,切換時會閃爍,鎖定之後則會停止閃爍,音量則按比例顯示,簡單又大方,顯示取樣率?根本不需要,因為王先生比較過各種昇頻方案,認為將CD規格昇頻4倍(44.1-176.4,48-192)是最理想的狀態,所以不管任何規格一律昇頻到176.4/192。
D1邊角的處理非常到位。
角錐也製作得非常紮實且美觀。
頂蓋是採用滑扣的方式,難怪密合度這麼好,頂板上還看不到螺絲。
D1的內部最顯眼的就是那二個大型的環形變壓器,中間是插卡式的DSP模組,左邊則分為上下兩層,分別是獨立的左右聲道數位類比轉換線路。
電源部份數位與類比完全分開供電。
這就是D1的核心:王先生自己一行一行寫的演算法程式。
類比電路部份還可以看到Dale的金屬皮膜電阻。
D1的背板有5組數位輸入與2組類比輸入,是完整的前級。右邊則有選擇Buffer啟閉與USB 1.0/2.0的扳手開關。
連遙控器都做得這麼漂亮,不僅採用機箱採用同等級的鋁合金切削製作,連表面處理也完全一致,一看就知道是個別開模,從小地方就可以知道COS這群人是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