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無時不刻需要各種導師,引領我們不走岔路,聽音響也是如此。而且,聽音響需要不同水準的老師,在你聽音響的不同階段時,能夠適切的發揮導師功能,讓你循序漸進。這就好像我們受教育的過程,從幼稚班開始,小學、國中、高中、大學,乃至研究所。
為何我強調需要「聆聽」的導師呢?因為聽音響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聽音樂,而不是去設計製造音響器材。而聆聽這件事又很抽象,往往A說的一段音樂聆聽的話、寫的一段字,你以為自己聽懂看懂了,事實上跟A腦中想要傳達的聆聽感受可能南轅北轍。
例如,A說某喇叭聽起來高頻不夠華麗、中頻不夠飽滿,低頻量感不夠,這是A的聽感認知,是他的經驗、偏好所累積的判斷。你記住這段話了,但是有一天當你聽到那對喇叭時,可能會驚訝不是A所形容的那種聽感。對你而言,這對喇叭高頻相當華麗啊!中頻也夠飽滿,低頻量感也OK。
沒錯,音響這件事就是這麼麻煩,每個人會因為經驗、偏好的不同,而對同一對喇叭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喇叭如此,其他音響器材也如此,整體音響系統也如此。既然是這樣,到底是A錯了呢?還是你錯了?其實都沒有錯,只是聆聽的層次不同,偏好不同,經驗不同,還有對文字、語言敘述的解讀不同而已。
以上述例子來說,A可能聽過許多器材,對聲音表現的要求很高,而你只是剛入門,聽什麼都覺得好聽,A與你對好聽的認知與標準根本不同。博士可能會說微積分很簡單,但對高中生而言就很難;喜歡白水涮肉的人覺得不沾醬料就很美味,而習慣麻辣重味的你面對白水涮肉就會覺得味道太淡了。
到底要如何找到「現階段」適合你的聆聽導師呢?先聽其言,再觀其行,閱其文字,最後一定要到他家實地聽過他的音響系統。因為A可能沒有什麼實戰調聲能力,但他很會在網路上爬梳,說得頭頭是道,實際調出來的聲音根本不好聽。這種沒有實戰經驗的人不會是你所需要的聆聽導師。
又或者,A可能是調聲高手,早已脫離重口味聽感的階段,講究音樂的平衡性。這種聲音表現對於還處於重口味階段的你而言,會覺得A家裡的聲音不好聽。A可能已經是博士級,但你還處於小學級,這不是A的錯,也不是你的錯,而是A無法符合「現階段你的需求」而已。
所以,重點是「你聽起來好聽」。只要是你去他家聽音響,覺得他家音響好聽,他就是你「現階段」適合的聆聽導師,可以虛心的向他請教調聲經驗。可能3年後,你的調聲功力提升,會覺得原來認為好聽的聲音已經不怎麼樣了。此時代表你需要更進一層的聆聽導師,這也是為何我說聆聽導師不只一位的原因。只要你對音響有興趣,就會一直精進,而每次的精進就需要另一層次的聆聽導師,就好像蛇要長大必須蛻皮一樣。
聽音響,「耳聽為憑」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你自己覺得這套音響系統好聽,對你才有意義,別人認為好聽是他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