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姐鼓」,腦中就會浮現非常多的版本。不算各種光碟版,光是黑膠版,就有33轉、33轉美國壓片限量2,500張版,美國製作45轉限量版、45轉日本壓片版,33轉25周年紀念、45轉25周年紀念版。DMM刻片版、Abbey Road Studios半速刻片45轉。這次,我寫的是Abbey Road Studios半速刻片45轉。到底這是不是終極版?我認為不是,沒多久之後一定會推出Abbey Road Studios 45轉半速刻片One Step壓片版。
到底「阿姐鼓」這張唱片是有多迷人?讓各家唱片公司競相買版權出版各式各樣的版本?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阿姐鼓」有多迷人,至少我很少拿出來聽,因為它的音樂本身第一次聽很新鮮,也覺得創意十足,但第二次聽就沒有新鮮感了,無法像聽古典音樂一般,一首交響曲可以聽個幾十年不會膩。
再說,它的錄音音效傑出之處是在整個空間感的營造,還有各種樂器的安排。如果說是音響迷喜歡的鼓聲,那也只有「阿姐鼓」與「轉經」這二首還算沾得上邊,其餘都是很細緻、很微弱的聲音,偶而出現寬幅的動態對比。至於朱哲琴的嗓音,那不是如蔡琴或其他女歌手,為了欣賞音效用的,在這張唱片中是作為樂器運用的一種,聽起來應該說更貼近電子音樂想要給人的感受。
所以, 「阿姐鼓」這張唱片為何會賣了這麼多年歷久不衰呢?我認為第一個原因就是阿姐鼓這個藏傳故事,讓這張唱片有了強力行銷的立足點。第二個原因是新鮮,當年這張唱片推出時,市面上很少聽到類似的錄音作品,因此讓人耳目一新。第三個原因才是唱片本身的錄音效果。其實這張唱片的錄音效果必須開大聲聽才能領會,如果是小聲聽,根本不知道是在聽什麼?而當您開大聲聽時,有幾個段落會出現寬幅的大小聲動態對比,尤其轉經那首的磅礡合唱與鼓聲很具震撼力。
「阿姐鼓」是何訓田作曲,在1994年錄製出版。何訓田的姐姐跟他哥哥都經常去西藏,回來就會講述一些西藏的故事,這張唱片的靈感是來自何訓田聽了他姊姊講述西藏阿姐鼓的故事之後而引起的創作。從曲中那些名稱中,也可窺知這首音樂充滿宗教思想。第一首沒有陰影的家園 、第二首阿姐鼓、第三首天唱、第四首笛威辛亢紐威辛亢( 天堂、 地獄)、第五首羚羊過山崗、第六首卓瑪的卓瑪、第七首轉經 。
內中的朱哲琴演唱並沒有運用事後剪輯或變音,而是原聲演唱,這是很讓人驚訝的,因為朱哲琴的歌聲聽起來很夢幻,又飄渺,會讓人以為是經過電子音效製作的。而伴奏樂器除了採用電子合成器之外,也用了鼓、二胡、嗩吶、弦樂、吉他、合唱等。這張唱片錄音效果最強的地方不是鼓聲,而是混音,是混音師(或者何訓田也有參與)營造出魔幻般的空間感與音場,讓音樂迷聽了有如進入西藏宗教秘境,讓音響迷聽了有如被奇妙的音效團團圍住。
何訓田1982年畢業於四川音樂院作曲系,1992年任上海音樂院作曲教授。而朱哲琴生於廣州,從小喜歡唱歌,唸大學時在廣州的餐廳唱歌,畢業於廣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在北京唱歌。朱哲琴投身流行音樂,先參加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賽,演唱「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亞軍。隨後拒絕唱片公司簽約,到四川音樂院學聲樂與音樂理論,他跟何訓田就是在那時認識的。
我第一次聽到朱哲琴的歌聲是1992年香港雨果唱片出版的「黃孩子」,那是朱哲琴與何訓田合作的第一張唱片,當時聽了就覺得唱腔很特別,錄音音效也很好。第二張就是「阿姐鼓」。何訓田與朱哲琴都算是音樂科班出身,但卻沒料到會在音響界中爆紅,當然這樣說對他們二人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當初創作「阿姐鼓」時並沒有設定是為音響迷而做,這應該也算是「無心栽柳柳成蔭」。
這麼多的「阿姐鼓」版本,到底該買哪個版本?我認為隨自己的喜歡去買就好,不必拘泥於哪個版本音效會比較好。即使某個版本音效比較好,那也只是好一點點,您還未必聽得出來,甚至換個墊材、線材的改變都比版本的差異還大。我現在介紹的這個版本是數位母帶送到倫敦Abbey Road Studios做半速刻片、45轉2片裝,在英國製模,送回中國壓片的。總共壓1000張限量。中國壓片品質如何?我聽起來沒有問題,跟德國壓片沒有分別。新匯集團上海音像公司出版發行,廣州力潮時代文化總經銷,台灣由音橋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