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黑膠] Starker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又來了,這次是45轉版本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19-7-30 16:31:39 |已閱:38641|評論:0|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台北
字體縮放
什麼?45轉黑膠版!天啊!這些唱片公司知道45轉對黑膠迷有致命的吸引力,所以把Janos Starker所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AntalDorati指揮倫敦交響樂團)45轉復刻,真的是搶錢啊!以前的33轉版怎麼辦?


Starker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又來了,這次是45轉版本 DSC01771.JPG Janos Starker Dvorak Cello Concerto Dorati LSO Mercury


德弗札克這首大提琴協奏曲超好聽的,連布拉姆斯都曾經讚歎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天下無雙,而他自己當時才剛完成那首著名的為小提琴、大提琴的雙協奏曲不久。其實,德弗札克寫的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是受到Victor Herbert的啟發,當時德弗札克任職紐約國家音樂院最後一年,Herbert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與紐約愛樂演出自己寫的大提琴協奏曲,德弗札克聽了大為感動,於是動念也要寫出一首這樣的大提琴協奏曲。事實上,德弗札克的朋友布拉格音樂院的教授Hans Wihan早就不知道說過多少次,希望德弗札克能夠寫一首大提琴協奏曲。

Starker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又來了,這次是45轉版本 DSC01772.JPG Janos Starker Dvorak Cello Concerto Dorati LSO Mercury

189411月,德弗札克在紐約開始動筆,一直到隔年二月完成。在這段期間,德弗札克得到波士頓交響樂團第一大提琴手Alwin Schroeder的幫助,解決一些演奏上的技巧問題。可是,當這首曲子到了捷克的大提琴演奏家Hans Wihan 手上時,卻為他帶來痛苦,因為還要編獨奏部分,還要寫弓法與指法。很顯然的HansWihan想要加入更多自己的創見,甚至最後樂章的Cadenza也要由他主導。也因為Hans Wihan對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涉入很深,所以德弗札克把這首曲子獻給他。

不過,德弗札克也怕自己的作品最後會成為Hans Wihan的版本,所以在189510月寫信給出版商:「我的朋友Wihan在許多地方與我意見不同,尤其在許多過門部分,我要堅持我的作品印出來時是原汁原味我寫的。在某些過門可以印成二個版本,一個是相對容易演奏的;另一是困難演奏的。據此,如果你能承諾沒有任何人(包括我的朋友Wihan)可以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更改我的作品,我就把這首曲子交給你出版。還有,Wihan所寫的終樂章Cadenza也不能在譜子上,此處的Cadenza無論是管弦樂版或鋼琴版都是不存在的。Wihan把他的Cadenza給我看時,我就已經告知他不可能把他所寫的放進去。終曲結束前必須漸弱,就像對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回憶般的呼吸。此時獨奏要有如快要死去般的演奏弱音。接著是漸強,最後由管弦樂總奏狂暴的結束。這是我的樂思,對此我不能退讓。」

或許就是因為德弗札克與Hans Wihan對這首曲子有多處歧見,使得首演改為1896319日在倫敦舉行,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倫敦愛樂,大提琴由英國年輕大提琴家Leo Stern擔任。為了演奏這首曲子,Stern在首演之前就先來到布拉格,接受德弗札克的指導。首演後又在同年49號回到布拉格舉行另一場演出。LeoStern後來到了紐約與芝加哥演出此曲,不過美國的首演德弗札特還是給了Alwin Schroeder演奏,波士頓交響樂團伴奏,時間是18961219日。

雖然德弗札克這首曲子完成於他在紐約的時期,不過曲中並沒有摻入美國的元素,當時德弗札克思鄉很嚴重,所以曲中充滿濃濃的捷克曲風,聽起來優美之極。黑膠唱片的前三面都是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第四面是Bruch的「Kol Nidrei OP. 47」。這首名為「晚禱」的曲子音響迷太熟悉了,原本是為大提琴與管弦樂而寫,也有改編成小提琴、鋼琴者,是首非常感人的短曲。

Janos Starker這個版本當初錄音時是採用Mercury35mm電影膠捲所錄製,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原始的35mm電影膠捲已經無法使用,幸好當時有轉為半吋母帶,所以Mercury第一次復刻黑膠時就是以半吋母代為之。大家不要忘了當年Mercury是以三支麥克風錄音著稱,所以有三軌母帶,必須把三軌混成二軌,這三軌變成二軌就直接在送入刻漆盤時混成,而非是先把三軌混成二軌,再送入刻片機,沒有使用任何數位訊源。

Analogue Productions這次復刻黑膠時由母帶總監ThomasFine(Mercury錄音師Robert Fine與製作人Wilma Cozart的兒子)跟母帶工程師Ryan K. Smith合力,在NashvilleSterling Studio完成。Smith手動控制溝紋的寬度與深度,使用的刻片機是Neumann VMS-80,沒有使用刻片機的電腦自動控制功能。事實上Smith的做法就跟這張唱片第一版時George Piros所做的刻片一樣,沒有使用等化與動態壓縮。

或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35mm電影磁帶,這是當年用來錄製電影音樂的錄音帶,這種帶子的寬度有35mm,比起半吋母帶(12.7mm)寬很多。帶子寬,頻率響應更好,動態範圍更寬(+13dB)。此外,35mm帶子本身的厚度就比一般錄音帶厚,厚的好處是降低錄音帶轉印的缺點。還有35mm上所塗佈的氧化物也比一般錄音帶還厚,可以大幅擴充磁飽和耐受能力。最後一個好處是35mm帶子可以降低Wow & Flutter

為何當初Mercury會採用這種電影工業使用的錄音帶呢?其實最早使用35mm磁帶錄音的是Everest唱片公司,這也是為何Everest唱片的錄音特別好的原因之一。Everest唱片沒多久就結束營業,把錄音設備賣給錄音師Robert Fine。因為Robert Fine就是在紐約Reeves Sound Studio工作,負責處理Mercury在紐約的錄音事宜(Mercury本部在芝加哥)。後來他離開這家公司,自己成立公司接一些電影、電視、錄音等工作,也成為Mercury的聘用錄音師(他從來就不是Mercury編制內員工),就把這種35mm磁帶錄音帶進Mercury。不過要使用這種磁帶錄音,也必須要有改裝過的盤式錄音座才能工作。

這張黑膠唱片是196276-10日在英國倫敦附近Wembley(Brent)Town Hall錄製的。錄音時Mercury跟往常一樣,把他們的錄音車運到倫敦,由Robert Fine錄音。這個版本在此之前就已經有過許多黑膠復刻,包括Mercury自己所做,而這二張則是Analogue Production所做的45轉復刻。
在此我要多嘴幾句,有些音響迷覺得Mercury的錄音太粗糙太強烈,這是因為自家音響系統沒有調好所致,事實上您應該聽到柔美清晰大動態的聲音,就跟這張黑膠唱片一樣。Starker的大提琴是那麼的溫暖,木頭味足,而且音像不會龐大。伴奏的管絃樂該細緻之處一點都不粗糙,該強烈之處也沒有壓縮。當年Mercury的錄音很少加上等化跟壓縮,尤其35mm磁帶錄音的動態範圍更是超過一般半吋磁帶,許多音響系統沒調好,反而誤解了這些傑出的錄音,真的非常可惜。

許多音響迷也批評Mercury再版的CD聲音不好,這也是自家音響系統沒調好的誤解。當年Mercury特別把Wilma Cozart(那時老公Robert Fine已經過世)請回公司,負責把這些珍貴的母帶轉為CD,她肯定已經做出最接近母帶的數位化。當年Robert Fine負責錄音,而Wilma Cozart則負責混音(她在1956年就擔任Mercury副總裁),沒有人比Wilma Cozart更了解這些母帶。他們二人是因為一起工作的關係,日久生情,才在1957年結婚的。Robert FineWilma Cozart當年為大家留下這些錄音瑰寶,那是後世再也無法複製的寶貝,以後您只要看到Everest唱片或Mercury唱片的35mm磁帶錄音黑膠唱片,盡管收藏就是了。有一天,等您的音響系統調校得當,就會發現這些唱片真的是寶。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11-27 22:21 , Processed in 0.514884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