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AV Show的CD收 到了,這幾年的製作人都是Dick Tan與Jo Ki,我已經聽過他們所製作的幾張吉隆坡音響展紀念CD,對他們選曲的方向大概也有了解。打開CD一看,全部16首曲子擷取自16張專輯,其中有6張是我有的,其餘10張我沒有,可見他們平日收藏唱片之廣。
第一曲「神話」,這曲考驗的是極強與極弱的樂器,大鼓的低頻震波相當長,細節多,大鼓如果開大聲,其他民樂器聲音能否保持纖美?那些細微的敲擊樂器、中阮、笛子、琵琶等音像與音粒雖然小,但實體感能否浮出空氣之上?大鼓的低 頻尾音能否聽到?震撼力夠不夠?此處的大鼓是帶點軟質的,不是全硬的大鼓。而且人聲夠不夠悠揚?合唱層次夠不夠清晰?老實說最難表現的不是大鼓,而是那些細碎的樂器演奏,必須要有很好的解析力,才能將那些細聲 細氣的樂器表現出很真實的演奏接觸質感。
第二曲鋼琴伴奏,女中音演唱,她的嗓音甜潤寬宏而且中氣十足,歌聲很美。伴奏的鋼琴音粒相當大,不是凝聚鏗鏘那種,而是比較溫暖、木頭味足的那種。雖然只有女聲與鋼琴,但音樂氣氛很美,錄音自然,足可一聽再聽。第三曲是薩克斯風、Bass、鋼琴與套鼓,擺明了就是要享受薩克斯風的口水噴濺,錄音效果很好,鋼琴、Bass與套鼓、薩克斯風全部錄得很好,尤其套鼓的鈸相當堅實,很有鼓棒敲擊銀鈸的質感。
第四曲豎琴與Bass一出聲就讓人著迷,尤其那用手扣彈的Bass質感真好,下沉的音階也很清晰,一個個凝聚無比,非常真實。假若低頻解析力不佳,此處的Bass聽起來就不會迷人,也不會有彈性與活生感。鋼琴、豎琴的演奏質感要能分得清楚。剛開始只有豎琴、Bass與鋼琴,慢慢的樂器越來越多,甚至加入無詞女聲,薩克斯風,還有底部的弦樂群,此時就是解析力的大考片段了。第五曲相當特別,人聲分左右二邊,其實應該是同一人唱的混音,伴奏樂器反而在中央,鈴鼓、Bass都很清晰,此時如果您聽到的Bass音粒忽大忽小,忽肥忽瘦,那就是聆聽空間的中低頻、低頻駐波作怪,正確的Bass音粒應該是一樣大小的。
第六曲是小提琴獨奏,可以聽出是在殘響時間相當長的空間中錄音,因為小提琴的聲音已經「首尾相連」,整體發出清亮的琴音,但擁有豐富的擦弦細節,如果是硬調空間,這首曲子聽來應該不會舒服。如果是中性或軟調空間,才能感受到錄音之美。第七曲的重點在於腳踩大鼓、吉他、女聲。要注意腳踩大鼓要帶著硬調子,噗噗聲短促有勁才對。女聲直接無隱,聽起來要渾身跟著擺動才對。第八曲瑞鳴的唱片大家都知道,古琴、人聲、蕭等演奏得很清幽,如果您感受不到音質之美,音樂之美,那就不對了。第九曲電子音樂短短的,很難說出要測試什麼?第十曲又是測試Bass彈性的曲子,假若您聽不到會讓您熱血沸騰的Bass牛筋彈跳,那肯定是不對的。其他歌手、薩克斯風反而是陪襯的。
第十一曲是整張CD中表現難度最高的,那小提琴錄得極好,就怕音響系統表現不出來。伴奏的管弦樂也很棒,不過需要有很好的解析力才能享受到好處。第十二曲又是Venessa的歌聲,同樣又是腳踩大鼓真實度的考驗,紮實、短促帶點硬掉與彈性的噗噗聲就對了。如果腳踩大鼓的聲音太軟,太肥,那都不對,一定要聽起來整個人會跟著擺動,那就對了。十三曲是MA錄音的「交織回憶的國度」,如果您有聽過我們出版的「聽空間在唱歌」,就會發現我們是選同一首曲子,這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嗎?
第十四曲是很美的無伴奏合唱,只要稍微有調校的音響系統應該都能表現得不錯,不過要提醒您,主唱的嗓音 形體可不要太大,太大就不自然了。第十五曲來自MA on SA,這張MA的精選輯大家都有,又是Bass的考驗,同樣的,如果沒有彈性,沒有牛筋細節,那都錯了。假若您聽到的是笨笨死死的Bass,府上音響系統的低頻表現整個都是有問題的。最後一曲是韓德爾的歌劇,小號的聲音有沒有金黃的光澤?能不能聽出左邊與右邊小號的應答?小號的尾音很美,在空間中繞樑,您能夠聽到清楚的尾音與空間感嗎?女聲的嗓音有沒有溫潤的美感?如果聽起來尖銳不夠溫潤,那應該是府上聆聽空間硬調使然。
還是跟去年、前年的紀念CD一樣,內中所選的曲子都很有品味,也都考慮到雅俗共賞,能夠滿足許多音響迷。不過,少數曲子仍然帶有一些難度,不是隨便就能過關。一般音響迷要注意第十一曲與第十六曲,如果這二首都能過關,那也能夠將大部分CD都唱得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