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體驗!
世界首款4K UHD BD播放機
宏業朱先生的真實4K BD系統
文/韓享良
代理商宏業負責人朱先生,除了代理Ken Kreisel超低音、Beale Street Audio嵌入式喇叭、Screen Excellence銀幕…等眾多劇院產品之外,本身也是一個超級大玩家,對於劇院系統的追求和講究,我們評論員常自嘆不如。先前新視聽雜誌就報導過,他在台北市松仁路一處僻靜巷弄裡整理了一個一樓空間,約有16坪,高度超過3公尺,打造成超級視聽室,現場配置了7.2.4的Dolby Atmos系統(當然也能播DTS:X),同時採用206吋的超大銀幕,尺寸幾乎抵到天花板和地板,而且還是專業的透聲幕,台灣大概沒幾個人能玩得這麼瘋,而在此處看電影,效果自然是相當震撼。
圖:採用206吋的超大銀幕,尺寸幾乎抵到天花板和地板。
宏業超級視聽室的詳細介紹文:https://www.audionet.com.tw/a/thread-7165-1-1.html
對劇院玩家來說,近年家庭劇院最重要的發展,當然就是UHD BD了,它讓「電影光碟載體」邁入另一個新世代,隨之而來的,是4K等級解析度,畫素數目足足是Full HD解析度的四倍左右。朱先生這裡的器材這幾年不斷往4K邁進,例如在幾年前就採用真實4K解析度的投影機Sony VPL-VW500ES,環繞擴大機也都是支援4K影像的高階機種。前一陣子則是納入了Sony 4K多媒體機FMP-X10,能播放日本4K衛星節目,當時就等於建置了一套「真實」4K日本衛星節目播放系統。為何要強調「真實」呢?因為從訊源、內容、擴大機,到播放機都是支援真實4K解析度,沒有升頻上轉的過程。
圖:宏業的朱先生是一個超級大玩家,對於劇院系統的追求和講究,我們評論員常自嘆不如。
而UHD BD播放機呢?朱先生很早就開始注意相關消息,希望能第一時間就為這套系統添購UHD BD播放機和4K BD電影軟體。2015年德國IFA展覽時,Samsung展出了世界首款UHD BD播放機UBD-K8500,國外售價美金399元,預計今年三月上市。隨後在日本CEATEC展覽上,Panasonic展出了第一款UHD BD播放機DMR-UBZ1,不過它不是單純播放機,還內含對應日本地上波與衛星廣播的調諧器,有錄放影的硬碟,這部份台灣就無法完全利用。在今年的CES展覽上,Panasonic又展出了一款中價位的機種DMP-UB900,取消了硬碟和部份設計,不過它仍然要800美金左右,足足是Samsung的兩倍,而且上市時間更晚,於是UBD-K8500就成了朱先生的第一選擇。
圖:多花100美金,千里迢迢請人從國外帶回來的全球第一台UHD BD播放機。
不過,台灣三星並沒有引進這台機器,而且UBD-K8500身為第一部UHD BD播放機,一推出奇貨可居,朱先生想跨海買還買不到,最後是託朋友跟國外一家影音店買下,而且多花了100美金才買到,才將這款UBD-K8500帶回台灣,我想很可能是全台唯一的第一部4K BD播放機。軟體呢,這就容易多了,先前片商放出的消息是3月1號會推出,朱先生就從Amazon網站買了幾部代表性的片子,包括: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絕地救援(The Martin)、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浴血任務3(The Expendables 3),真的是完全發燒友性格。他興奮的表示,足足等了一年多終於完成了4K夢,從播放機、軟體、擴大機、投影機,到銀幕,全部都支援真實4K規格。
圖:本體亮相,這台機器蠻特別的,造型是做成弧型的。
圖:我拍的不好,看看原廠圖,前緣是弧型的。
圖:上面的貼紙寫的很清楚,支援4K解析度、4K串流和HDR。
圖:這是遙控器,做的很小巧,不過網友和朱先生都說不太好操控。
東西到了台灣之後,當然是馬上接起來看,而我們知道之後,當然也是馬上前去瞧瞧,整個過程很有趣,有幾個地方值得一提:
在電影軟體方面。初代的UHD BD電影軟體都是內含一盒兩張,一張BD版,一張UHD BD版,美其名是讓消費者可以同時收藏兩種版本,事實上可能只是片商方便發售,未來某些電影可能只會有這種UHD BD + BD版,沒有舊的BD版。那價差呢?朱先生表示,換算台幣大概差個300多塊,以他發燒友的想法來說,「當然是」買有4K的版本,不用問。
再來是,幾乎所有片子都支援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對比),看來HDR的運用對片商來說沒什麼問題。不過令我意外的是,我以為UHD BD會大量採用物件導向音效,也就是Dolby Atmos或DTS:X.結果朱先生取得的這四片中,幾乎全部是傳統音效(例如DTS HD-MA),唯一有Dolby Atmos的是「浴血任務3」,而這片的Dolby Atmos音效也不算新,因為以前發的BD版(美版)就有了。
圖:朱先生購得的四部4K UHD BD影片,當中有很多都是福斯影業推出的。
圖:背板上有標示,支援4K解析度,有HDR,還有UltraHD Premium標識。
圖:UHD BD都是內含一盒兩張,一張BD版,一張UHD BD版。
在播放機硬體方面,Samsung這台播放機配置了兩組HDMI端子。照理說,這台機器價格不貴,而且在劇院系統中,雙HDMI輸出應該是環繞擴大機的事,為何播放機要搞雙HDMI輸出呢?在是為了解決HDCP 2.2版權保護機制的對應問題。新的UHD BD系統要能播放,必須從前端到後端都支援HDCP 2.2才能順利播出影像,這當中就包含了播放機、環繞擴大機和顯示器材。顯示器材當然要有HDCP 2.2,才能起版權保護的作用,這點無疑議。問題是環繞擴大機呢?假設是前幾年購入的製品,性能還很強,甚至還能支援Dolby Atmos音效,但是沒有HDCP 2.2,難道為了UHD BD就要汱換嗎?
解決方案就是播放機配備雙HDMI輸出,其中一組給有HDCP 2.2的顯示器,讓影像能順利播放,另一組就是給環繞擴大機作單純音效解碼與播放,如此一來就可以能解決環擴的問題。當然,這樣的作法有可能出現影音不同步的狀況,不過一般來說不成問題,這很可能會是初代UHD BD播放機的共同特徵。
圖:背板的端子很簡潔,不過請注意,HDMI輸出給了兩組。
在效果上,我們看到了4K軟體超強的解析力,尤其是在「絕地救援」一片中,太空人頭盔上的玻璃上的微小刮痕,太空人呼吸的溼氣在玻璃內側留下的細微痕跡都看得極為清楚,人臉上的皺紋、髮絲也非常細膩。請注意喔,我們是在206吋的超大銀幕上觀賞,當影像被放到這麼大時,影像仍然細膩,就能顯現4K影像的解析力有多高了,這點讓我們相當滿意。不過也不是所有軟體皆如此,例如「浴血任務3」雖然也是4K版本,但可能製作時間較早,或使用的攝影機較平庸,影像銳利度就明顯不如。
圖:相機在暗室裡拍不出現場的感覺,現場看解析力非常高,影像非常細膩。
圖:其實光是片頭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的這個「雕塑」就很明顯了,線條非常銳利,而且實體感很強。
除了4K解析度,UHD BD另一個新進步就是支援HDR,我們以前在4K投影機的展示會上看過,支援HDR的投影機播放有HDR的內容時,可以感受更大的明暗反差,更強烈的光影變化,甚至連色彩都會改變。
不過朱先生的Sony 投影機是前幾年的產品,並不支援,所以預期這部份暫時沒辨法實測了。不過問題來了,既然後端投影機不支援,那前端播放機的選單是不是要將HDR功能關閉呢?不然播放HDR的影片給SDR的投影機播放,會不會有對應上的問題呢?結果尋遍Samsung選單,找不到切換或關閉HDR的項目,所以也沒得調整。
圖:Samsung的調整選單,我們找不到跟HDR有關的調整項目。
結果我們發現了一件怪事,凡是播放有HDR的4K影片,都會有畫面比較暗的感覺,如果播放無HDR的影片(例如同片的BD版本),畫面的明暗就正常了。套一句朱先生說的話,兩者的差異就像在白天拍攝和在黃昏拍攝的差別。我們試著變更Samsung裡跟影像有關的選項,結果都一樣,怎麼會這樣呢?我們推測,可能舊投影機不認識新的HDR功能,在影像對應上有一點問題,不過也可能是Samsung這台播放機在把HDR影像降轉成SDR時有一些問題。
針對這一點,我們上網找了國外評論與試用報告,大概得到兩種說法。第一種,Samsung這台播放機在對應有HDR的高階顯示器材時,才能讓HDR的效果徹底發揮,如果是平價的HDR顯示器材,能展現的效果就會比較打折,更不論無HDR的機種。另一種說法,無論顯示器材是否有HDR,許多人的狀況是播放HDR軟體時,都有畫面偏暗的狀況,而朱先生後來將這台播放機接上它牌電視,也得到一樣狀況,顯然無誤。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需要測試更多的UHD BD播放機,搭配更多的顯示器材才能得到結論。不過無論如何,我猜不脫一個大方向:就是HDR是史上第一次運用於家庭中,不管對播放機或顯示器材來說都是新功能,要互相對應需要一點磨合期(而且還有大量無HDR功能的舊製品要對應呢),而Samsung UBD-K8500是史上第一台量產機,也有可能有需要修正或是提升的地方。針對這點,我個人並不擔心,因為影音產品進步的腳步一向很快,而且現在透過韌體升級來修正問題或提升表現,都是很平常的事,說不定過沒幾天韌體升級,問題就解決了。
新技術本來就要靠不斷試用、修正,才能不斷的提升,才能有更好表現,而這回的第一次接觸,我們看到了UHD BD的潛力,也看到可提升的方向,非常有意思。朱先生雖然對現況不太滿意,但也滿足了他熱切的發燒心,過程中,相信他也玩得很開心,而且對影音業者來說,本來就要掌握最新技術,才能帶給消費者最好的效果。有關UHD BD未來有什麼新的進展,新視聽雜誌會再跟大家報告囉。
圖:從操作選單上就能看到,UBD-K8500還具備很多網路功能,韌體升級應該不是問題。
【原文刊載自 252期 新視聽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