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津的張先生是我見過國內少數懂電路又懂音響,而且還有自己想法的音響設計者。有很多設計者懂電路,但不一定懂音響,所以作不出音響迷想要(或說「喜歡」)的聲音。懂電路又懂音響,但卻沒有自己的想法,則往往流於與國外雷同的me too產品,若沒有定價優勢,連國內都難立足,更遑論打進國外市場了。舉個例子,最近張先生在推廣所謂的D.D.S(Direct Digital System),也就是讓數位訊號在數位處理端(S/PDIF)就先作衰減(音量控制),之後只要經過後級擴大機放大就好,挑戰了長久以來前級擴大機的存廢問題。他甚至說「從市場面來看我不希望它成真」,畢竟這樣就少賺了前級這一條錢,但他還是勇敢提出此一概念,接下來DA&T會推出什麼樣的產品確實令人期待。
姑且不論這樣的作法聲音是不是一定好,光是系統的化繁為簡就值得所有音響迷嘗試看看。在電路設計上不是都要求「極短路徑」嗎?音響迷不是也都認同「少支香爐少隻鬼」嗎?那為何還要在數位流音樂的音量控制上「疊床架屋」?電腦有一個音量控制、DAC有一個音量控制、綜合擴大機又有一個音量控制,經過這些音控的層層「把關」,聲音要好可說是難如登天。所以我說張先生是一位有想法的音響設計師,從DA&T一路走來的產品就可以看出端倪,從最早的純A類擴大機,到後來小型的U系列產品,前一陣子還推出AC Filter,每一件都是深思熟慮下的作品,之後更獲得消費者的高度認同。去年推出的U3與U4可視為2008年推出的熱銷產品U1與U2(後進化為U1S與U2S)的「變種」型號,U1S與US是USB DAC兼綜合擴大機,U2S與U4則是USB DAC兼耳機擴大機(亦可作前級使用),兩系列產品的DAC部份都支援DSD(U1S/U2S支援DSD64,U3/U4支援DSD128),最大差異在於U1S/U2S的USB端最高支援到24/96,而U3/U4則支援到32/384的檔案,但張先生也同時提醒大家CD的16/44.1依然是音響迷最常使用的規格,所以支援多高沒有用,能把16/44.1播好才重要。
從外觀上看,U1S/U2S的外殼採用ㄇ字型結構,而U3/U4則採用雙層箱體,外面一層鋁合金箱體,裡面則是以導電但不導磁的純銅外殼,做成「箱中箱」的結構。外層採用鋁合金的好處是散熱快,內層採用純銅則是為了降低干擾與音染。從DA&T的產品歷史看來,他們家的製作品質絕對是不用您操心的。因為是採用雙層箱體結構,所以裡面的純銅箱體要從外面的鋁合金箱體「抽」出來。U3的電路上大量採用SMD元件,中間是大型的環形變壓器,前方(靠近面板)是後級電路,每聲道採用一對Sanken的晶體(STD03N/STD03P),達到60瓦的輸出功率,耳擴部份則有獨立的線路。用這麼大的功率晶體,您一定會擔心散熱的問題吧?谷津不但將晶體固定在純銅導熱板上與外層的鋁合金箱體將連,鋁合金箱體上更設計有利於散熱的文氏孔。後方(背板處)則是DAC與輸入級,USB接收晶片採用BRAVO的解決方案,DAC則是ESS的製品。
U3/U4的USB端子也與眾不同,竟然同時有A也有B,而且有High也有Low,兩種不同插頭是方便用家,具備USB 1.0的低速傳輸也是為了方便用家,不需驅動程式就可以直接播放24/96以下的音樂檔案。U3與U4兩者雖然都是全功能,但谷津對兩款產品的設定不同,U3可當前級,所以可與自家的XP-100組合成一套完整的前後級系統,而U4則是一體通吃,只要有電腦與喇叭就可以享受音樂了。這次的「音響實戰經驗」我們就先來看U3。
U3與U4擺在一起,上面是U4,下面是U3,很明顯U3比U4深了許多。
另一個角度看兩件產品,兩者的面板與操作都完全一致。
其實內建了60瓦擴大機的U3足足比只是USB DAC兼耳擴的U4足足深了7公分。
背板的差異,U3多了喇叭輸出端子,不過只能用香蕉插,而U4多了DAC的類比輸出,若用U3的Main Out則會經過前級音控。
最右邊的Bais是用來調整靜態電流的觸控按鈕,按下去之後面板上的Logo會變成紅色的,代表高靜態電流模式。
左下角的in燈號代表輸入訊源,按中間的Input則會變色,分別是紅(USB)、綠(數位同軸)、藍(數位光纖),以及橘(類比)。這部小不點究竟有多好玩?請看3月25日出書之音響論壇3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