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Hi End音響工業大部分都存在於小廠家或小作坊中,像Esoteric這種TEAC大廠的子公司,又能將Hi End音響做得有聲有色的則顯稀有。從Esoteric的名字中,就可窺知他們想要的就是金字塔頂端這一塊領域,事實上他們從一開始就以著名的VRDS讀取系統打響知名度。現在,他們不僅訊源做得好,連擴大機也早已進入頂尖等級。
Esoteric創立於1987年,到2022年已經屹立35年了。這麼多年來,Esoteric已經成功打造出一面金字招牌,讓人對日本的Hi End音響另眼相看。尤其在大間知基彰主政期間(2007年開始),還推出Esoteric SACD,限量、高品質做法更是讓音響迷看到推出就買,生恐慢了買不到。
35周年紀念
Esoteric到了推出Grandioso系列時達到第一個高峰,此後陸續推出各種型號,本來我還以為再也變不出什麼新型號了,沒想到2022年卻推出二種35周年紀念機種,一種是第一次涉入的T1黑膠唱盤,另一種則是M1X單聲道後級。T1唱盤採用Esoteric MagneDrive System,這是以前黑膠唱盤從未有過的驅動方式。有關這部開天闢地的黑膠唱盤目前我只看到資料與照片,還沒摸過實體,等到貨之後有機會再跟讀者們報告。而M1X單聲道後級已經算是延後推出,則是很快就送到我家,讓我仔細聆聽。
▲
M1X的外觀除了頂蓋之外,其餘看起來跟前一代M1一樣,面板以35mm厚鋁合金削切而成,左右二側沒有散熱片,整體看起來具有日本機器的精緻感。
我們都知道,Grandioso系列中最頂級的就是M1X,再來是S1立體後級,後級只有這二種。再來就是S系列的S-02立體後級、S-03立體後級,以及S-05立體後級(純A類)。而在前級方面,Grandioso系列只有C1X二箱式前級一部。再來則是C系列的C-02X前級、C-03Xs前級,以及N-05XD網路DAC前級。從這樣的布局來看,Esoteric很重視Gradioso系列的名聲,絕不輕易推出產品,所以到現在這個系列的前、後級只有三部而已。當然,這次為了聆聽M1X,此間代理商勝旗也把Grandioso C1X也送到我家做搭配。
耗時八年更新
其實,Esoteric早在2021年3月就已經宣布即將推出新旗艦M1X,不過後來正式推出日期一直延到2022年5月,用膝蓋想也知道這應該是因為疫情關係,而使得整個產品推出進程延宕下來,以至於比預定時間晚了一年。不過此間代理商勝旗手腳很快,產品在2022年5月正式推出,同月M1X就已經送到我家了。
M1X的推出,當然是要配他家在2020年推出的Grandioso C1X前級,這部前級我已經在2020年11月號音響論壇(386期)寫過評論。至於M1則是更早在2015年2月號317期寫過評論,有興趣者不妨找出來回味一下。算起來,M1在2014年推出,而M1X在2022年正式推出,二者相隔的時間也夠久了。
▲
M1X的背板上特別的是有ES-Link輸入端,這是Esoteric的封閉性訊號傳遞線路,最高可以比一般傳遞高100倍電流。
雅緻堅固
M1X的外觀看起來與M1一樣,面板以35mm厚度鋁合金削切成上下凹、中央凸的造型,除了非常流線有機的線條之外,面板上的細紋精緻程度更是別家難以企及。中央底下有一個圓形電源開關,那也是跟面板整體設計融合在一起,按下之後就會發出淡淡藍光,十分雅緻。M1X的機箱外看不到散熱片,整體左右側板與面板相互呼應,顯得堅固又精緻。M1X雖然是每聲道輸出300瓦的大功率後級,但散熱片依然堅持隱藏在機箱內,這就是日本人的美學堅持。
M1X的頂蓋作工非常細緻,這也是一絕。那是鏤空的蜂巢型結構,鏤空的原因當然是要讓內置的散片能夠充分散熱。鏤空蜂巢結構以不鏽鋼製成,非常薄,而且上下二層,各有不同的開口大小。如此精緻的蜂巢散熱結構跟上一代M1不同,是第一次採用。此外,這個鏤空頂蓋與機箱本體的接觸也是半浮動式的,換句話說您用手去接觸時,會發現好像有點鬆垮,這是Esoteric的獨門減震避震招數,包括機箱底部的角錐也是這種原理設計。事實上M1X的腳錐內部就是有如單點支撐的唱臂軸心一般,這也是為了阻絕檯面上的震動傳到機箱上。
▲
M1X的內部用得很滿,電源供應就佔了一半以上的空間,而二片散熱片與12對功率晶體則占有另外一邊。全機1.554個元件中,就有1,018個是新的,翻新率高達90%。
ES-Link
來到背板,單聲道後級一定有一組喇叭線端子,再來就是一個RCA輸入端,以及二個XLR端子,那二個XLR端子一公一母,一個標示XLR,另一個標示ESL-A端子。XLR那個端子是接別廠前級之用,而ESL-A端子則是接同廠ESL-A輸出端子之用,這二種端子不能混用, 所以特別將ESL-A端子做成公母顛倒。
再來背板上有面板LED光線強弱調整,還有RCA、XLR、ESL-A出入端子切換。此外還有Auto Power切換、Trigger觸發電源端子、軟體升級USB端子等。甚至還提供一個接地端子,可見日本人思慮真的很周到。
在此要說明Esoteric的獨有設計ES-Link訊號傳輸線路,這種傳輸端子外表看起來就是XLR端子,使用的傳輸線也是XLR訊號線,但它的公母端子是跟一般XLR訊號線相反的,這是為了避免錯誤連接。這種封閉式的ES-Link有什麼好處呢?當訊源音樂訊號傳輸到前級、前級音樂訊號傳輸道後級時,可以傳輸超過一般傳輸方式100倍(最大)的電流量,壓低了噪音的影響,讓音樂訊號能夠全能量傳輸。此外,一般訊號線從前級傳輸音樂訊號到後級時,容易受到阻抗變化的影響,而ES-Link則不受阻抗影響。
▲
M1X的功率輸出級電源供應採用3,000VA容量大環形變壓器,以及60,000uF電容量。這只專門給功率輸出級使用。
三組獨立電源
打開漂亮的鏤空頂蓋,可以看到左邊是二片散熱片,上面裝著功率晶體,而右邊則是電源供應線路。電源供應線路又可分功率輸出級主電源(3,000VA、19公斤訂製大環形變壓器搭配12個60,000uF總濾波電容),以及電壓驅動級電源供應(500VA小環形變壓器與8個濾波電容)。主電源供應負責功率輸出級所需大電流,而驅動級電源供應則負責將從前級送來微弱訊號放大所需的穩定乾淨電壓。另外還有一個R Core變壓器,專門供電給控制線路。
90%翻新
M1X內部總共用了1.554個元件(M1上面有1,098個元件),而其中就有1,018個元件是新的,換句話說,雖然M1X與上一代M1外觀看起來類似,但內中元件已經90%更新,這種做法跟有些品牌只是換個型號就漲價截然不同,也可看出日本人做事的嚴謹。事實上M1X的驅動級以及電源供應線路已經全新設計過,並非採用M1的設計。
▲
M1X的電壓驅動級另外還有獨立電源供應,採用500VA環形變壓器。另外還有一個R Core變壓器供電給控制系統。全機電源分三條路線獨立供應,可說豪華到家。
12對功率晶體
M1X的功率輸出級更是大幅擴增,原本M1每聲道只有6對並聯推挽功率晶體,而M1X則是擴充到12對並聯推挽功率晶體。如果拿輸出功率相比,M1X與上一代雖然都是8歐姆負載300瓦輸出,4歐姆負載時也同樣是600瓦輸出,2歐姆負載時也一樣是1,200瓦輸出。不過M1X可以承受到1歐姆負載,此時可以輸出2,400瓦,而M1無法承受到1歐姆負載。
對了,M1使用的是LAPT(Linear Amplifier Power Transistor)雙極功率晶體,而M1X使用的是特別訂製的SJ-BJT01雙極功率晶體(Super 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這種功率晶體技術是2020年時新日本無線與山梨大學在國際半導體元件與IC研討會(ISPSD)上發表的技術,Esoteric特別委託新日本無線製造,這是全世界第一次使用。
M1X的這每聲道24個雙極功率晶體都處於相同的溫度環境下工作(功率晶體旁有厚厚的銅條來協助控溫),而且相位補償線路也盡量簡單化,還去除喇叭輸出端的電感,使得M1X能夠獲得更純淨的音樂訊號放大能力,而且再生更完整的泛音。
▲
M1X的功率輸出級鎖在散熱片上,這條散熱片的鰭片長短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了避免鰭片長短一致時所會產生的共振。請注意看上面有銅片鑲於其中,這是要讓每個功率晶體的溫度一致的設計。
散熱片特殊設計
請注意看M1X那二片散熱片,您會發現那些「鰭片」的長短不一,雖然差距不是很大,但肉眼可以看出。為何要大費周章這樣設計呢?因為長短一致的鰭片很容易產生共振頻率,一旦散熱片產生共振,對於功率晶體就會有負面影響。所以M1X特別訂製了這種長短不一的鰭片,讓散熱片的共振不容易產生,進一步提升聲音表現。
如果您仔細看過M1X的內部,就會發現它的印刷電路板厚度比一般還厚(105um,大約一般三倍厚),連接線也很粗,金屬條也是粗大的,這些設計都有助於降低訊號傳遞時的阻抗。
▲
M1X的ES-Link可以在他家訊源、前級、後級之間擔任訊號傳遞工作,可不受阻抗變化影響,而且傳遞電流最高可達一般的100倍。
與M1不同處
總的來說,M1X有以下重點是跟前代M1不同的。第一、線路幾乎90%翻新,而非換個型號漲價。第二、它的ES-Link升級。第三、功率輸出級從6對並聯推挽晶體升級為12對,功率輸出級所占體積是M1的150%。第四、它的功率級電源供應整個升級。電壓驅動級也升級。第五、還加了相位校正線路,將輸出端的電感去除。第六、粗大的連接Bar、機內配線與更厚的印刷電路板讓整體阻抗降低,對低音單體的驅動力更好。第七、輸入級放大線路改用自家設計的IDM-01模組與FET切換。擁有那麼多的差異,我想您不會再說M1X是為了漲價而改型號了。
聆聽M1X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喇叭是DynamiKKs! Monitor 10.15。而搭配的前級以同廠C1X為主,另外我還搭配了McIntosh C12000,以及Spectral DMC30SS,我想聽聽看M1X搭配這三部前級時,到底會有什麼樣的不同聲音特質。聽CD時,我用emmLabs TSDX SE轉盤搭配DAC2 SE DAC;聽串流時我用Weiss DAC502。
▲
M1X的避震腳座設計得很特別,內部做法好像單點支撐唱臂的軸心,可達良好避震效果。
還是一套西裝好
首先我用幾張弦樂四重奏聽過這三部前級搭配M1X的不同表現。為何我要先用弦樂四重奏呢?在我的經驗中,能把弦樂四重奏唱得好聽的器材,一定是好器材、搭配性也正確。如果弦樂四重奏唱起來不好聽,有可能器材本身不夠好;也有可能器材搭配不對,大部分可能是器材搭配不對,小部分是器材本身不夠好。
交叉聽過這三部前級的搭配之後,我只能說一句:還是一套西裝的搭配最適當。雖然另外二部前級都是頂級產品,但還是無法與M1X做最對味的搭配。這就好像上衣穿Hugo Boss,褲子搭配Ermenegildo Zegna,雖然二者都是名牌,但味道就是不搭。
當M1X搭配Spectral時,我聽到的聲音味道比較淡些,感覺上聲音的密度也降低些,就好像高湯加水,整體走向沒變,但味道就是淡了些。而M1X搭配McIntosh C12000時,那就是二種味道的調和,或者我應該說C12000比較搶味,已經讓M1X的聲音在高頻段、中頻段、低頻段都有改變。這麼說好了,M1X搭配Spectral前級時,感覺上就是豚骨湯底加了水,淡了些,但還是豚骨湯底。而搭配McIntosh時,就好像豚骨湯底加了昆布湯底,已經有了昆布味。而搭配自家C1X時,就是在原來的豚骨湯底加入更濃的豚骨湯,湯體更飽滿,更有厚度。
▲
這是M1X的頂蓋鏤空結構,那是以二層不鏽鋼蜂巢板製成,不僅美觀,而且散熱功能良好。
平衡美質
M1X唱起各種弦樂四重奏、五重奏、鋼琴五重奏鱒魚都非常好聽,包括東京弦樂四重奏團演奏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Emerson 弦樂四重奏團的德弗札克「弦樂四重奏」、Hagen 四重奏團的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James Levine參與演奏的舒伯特「鱒魚」無重奏、魯賓斯坦三重奏團演奏的舒伯特「鋼琴三重奏」等等。讓人好印象的就是音樂的平衡性很好,四把琴、或五把琴、加鋼琴,都不會讓人聽到單薄偏量的聲音,而且中提琴與大提琴可以分得清楚。如果您常聽弦樂四重奏或五重奏,就會發現中提琴與大提琴較高音域的聲音很容易混在一起,而M1X卻可以將它們分得清楚,讓二種提琴的聲音線條能夠解析開來,並且不至於在這段頻域有混濁感。
密度高,實體感好
聽弦樂四重奏或五重奏時,還可以發現M1X的聲音密度特別好,甚至還會帶點黏性。密度這種聽感可以跟吃清燉牛肉麵的湯頭相比擬,同樣都是清湯,但有些店家的湯頭一喝就感覺有濃度,有些一入口就覺得單薄,這種湯頭的濃度感覺就是我們聽音響時的聲音密度。M1X的聲音密度很好,不僅是弦樂器的密度好,鋼琴的密度聽起來也很好,而且鋼琴除了密度之外,還可以輕易感受到音粒的實體感,以及整體鋼琴聲的重量感。
有些音響迷不了解什麼是實體感、什麼是重量感?所謂鋼琴的實體感就是一顆顆音粒迸出來時的3D立體形體感覺,這種形體是帶有堅實聽感的。而所謂鋼琴的重量感就是幾個鍵同時彈下去時,鋼琴所發出的恢弘聲音總和。如果鋼琴聲音也能拿來秤重,您會發現有些擴大機所發出的鋼琴聲音重量比較重,有些比較輕,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低音鍵所發出的能量,以及鋼琴音粒的實體感差距。M1X在鋼琴實體感與重量感上的表現都非常好,這會讓人覺得鋼琴聽起來更真實。
▲
「The London Double Bass Sound」可以做為音響系統低頻表現測試之一。如果聽起來聲音沒有光澤,沒有甜味,死死的,不活潑,甚至乾澀,那就代表低頻段的表現有很大的問題。當然,這張唱片的音樂也很動聽,即使不是用來調聲也很值得。
高頻內斂甜潤
M1X的高頻段是內斂的,有厚度的,清晰的。甜潤的。當我聽日本Venus唱片的幾張爵士樂錄音,如Eric Alexander Quartet的「Gentle Ballads VI」;三本剛的「Liv at Jazz is」等時,內中的鈸有各式各樣的敲擊力度與熱度,有時內縮,有時又突出,M1X所唱出的鈸聲有厚度,有細微震動質感、很清晰,但不會飆出來產生侵略性,也不會顯得輕薄。而鋼琴的高音鍵同樣也是有實體感,不會清亮得有壓迫感,反而是溫潤的。
再聽玉置浩二的幾張唱片,包括「Love Song Blue」、「Present」等;還有香西薰唱的玉置浩二歌曲;Diana Krall的「Live In Paris」、「The Look of Love」;Norah Jones的「Midnight」等專輯,這些流行歌曲怎麼聽都不會覺得噪耳,更不要說刺耳了。說實在的,M1X聽起流行音樂時細緻、火熱、衝勁、震撼併陳,但就是不會讓人覺得煩躁難受。就算聽茄子蛋,電吉他狂吼也是有厚度而內斂的。
細緻柔美
M1X的小提琴很甜,聽慕特那張「Across The Stars」時,那把小提琴又圓潤又甜,還很細緻,而且內斂。而唱Wieniawski的Legende(Gil Shaham演奏)時,小提琴聲音線條飽滿圓潤有厚度,而且同樣琴音內斂,但又很甜潤。聽Alexandra Conunova領銜演奏的韋瓦第「四季」,可以聽到小提琴轉弓的細緻委婉琴音,擦弦細節無隱,但也一樣是甜潤內斂,聽起來好像盛夏喝一杯冰涼的冬瓜茶,清涼又溫潤。就算聽海飛茲拉的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小提琴都不會利如刀割,反而是細緻柔美,而且拉雙弦時發出的和聲很美。其實,這些表現只要用三個字就可以涵蓋表達了,那就是「音質美」。的確,M1X的音質美,所以無論聽什麼音樂;無論是強烈或溫柔,總是讓人很舒服。
厚實有威力
M1X的銅管很有力量,當我聽西貝流士「芬蘭頌」(Neeme Jarvi指揮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銅管厚重飽滿,定音鼓有威力,因為有了爆烈厚重的銅管,才讓我們感受到芬蘭頌中深沉的痛,M1X能夠表現出銅管群的爆烈與厚重感,同時也能表現出銅管該有的高亢破金之聲,這才是厲害。聽日本Venus唱片Massimo Faraos那張「Magic Swing」時,大樂隊那種銅管群發出嘹亮的銅管聲,伴隨著真實的銅管破金之聲,那整片的華麗管樂直衝而來,有光澤,有厚度,有細微管壁震動質感,但卻不會刺耳。
而聽史托科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華格納「女武神」時,可說滿場都是銅管在表現,許多人在聽這段音樂時不敢開大聲,因為那些銅管簡直就是魔音穿腦。問題是,聽這段音樂如果不開大聲,那還聽什麼?華格納在銅管配樂上的精心布置您小聲聽能夠感受到嗎?M1X就好像幾千CC的大車,高速奔馳依然游刃有餘,車身穩、噪音低。
寬廣沉穩
M1X的中頻段聽起來很豐富,很寬廣,而且解析力很高。人聲聽起來沉穩,飽滿,密度高。鋼琴如前所述,聽起來實體感與重量感都很好。而大提琴聽起來更是溫暖、木頭味十足,還散發出豐富的細微擦弦聲。
當我聽Diana Krall唱歌時,M1X所呈現的是寬鬆的人聲,不過寬鬆並不是模糊同義字,Diana Krall的形體依然保持有內聚力的清楚輪廓。而在聽卡拉絲那張「Pure」時,很多人印象中的單薄緊繃扁硬嗓音都被M1X改變了,變成圓潤帶著寬鬆。其實卡拉絲的嗓音本來就是圓潤寬鬆又鮮明,而且聲音線條很凝聚,會被認為單薄緊繃扁硬大多是器材本身的問題。這張唱片中有單聲道時期、立體聲時期的錄音,無論是何者,M1X都能夠忠實的再生卡拉絲的美嗓原音,我認為這跟M1X輸出功率的餘裕,以及高度傳真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忠實還原
當我聽Bob Dylan的幾張唱片時,他那種特殊偏薄又略帶粗獷的嗓音被M1X再生得很夠味,M1X並沒有將嗓音變厚變低沉,而是讓嗓音的質感變得更真實,而且吉他的聲音也沒有變得更華麗或更甜,而是很真實的呈現當時的錄音狀態(例如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那張)。從卡拉絲與Bob Dylan的唱片中,我可以了解M1X並不是刻意的加厚樂器人生,或刻意讓聲音變柔,而是更接近原味的高度傳真,讓原本人聲、樂器該有的美質、本質再現出來。
溫暖有木頭味
M1X的大提琴溫暖又帶有木頭味,而且較低的音域寬鬆,較高的音域甜潤帶著光澤。請注意,甜潤這二個字很重要,甜就是聲音聽起來有甜味,而不是無味。潤就是有水分,而不是乾乾的。許多器材唱起大提琴時,可能失之粗糙,或失之乾澀,或偏向尖瘦,而M1X的大提琴聽起來既溫暖又甜潤,而且擦弦細微細節豐富,聽起來就會讓人喜歡。我無論是聽馬友友、聽史塔克、聽傅尼葉、聽Maisky,M1X都能清楚呈現那幾把琴的不同美質特色,這非常厲害。當然您可以說這些不同的美質特色也跟錄音有關,這話沒錯,但基本上這幾把琴的聲音特質就不同,如果您聽起來的琴音特質都相同,那就代表您的音響系統對樂器音質、音色的辨識能力不夠好。
紮實有勁
M1X的中低頻段與低頻段是紮實的,有勁的,很有力量的。當我聽Lady Gaga唱的那首最近很紅的「Hold My Hand」(Top Gun Maverick)時,中低頻與低頻的飽滿程度可以在Bass、強勁鼓聲、其他複雜樂器中聽出,因為整體音樂是那麼的飽滿而強勁。而當我聽黃小琥「無價」時,黃小琥低沉又很有力量的嗓音,加上腳踩大鼓飽滿的噗噗聲、小鼓強勁的達達聲,電Bass的襯底,讓整首歌曲聽起來就是飽滿有勁的,而且充滿彈性的。而聽林志炫的「單身情歌」時,M1X同樣呈現火熱飽滿的衝勁,卻不會讓人想將音量轉小,反而越聽越過癮;而林志炫的嗓音更是高亢華麗但是又不單薄。
寬鬆形體凝聚
M1X的低音提琴(Double Bass)聽起來是很寬鬆的,但形體又凝聚的,而且弦振的質感是很清晰的,更重要的是聲音聽起來不會死板、不會乾澀,不會黯淡無光。跟大提琴一樣,拉到較高音域時,還能聽出甜味與光澤。例如我聽「The London Double Bass Sound」時,音樂就充滿活力、活生彈跳,光澤與甜味,而不是死板索然無味的。而聽那張「Double Bass Double Voice」時,那一顆顆用力扣彈出來的Bass音粒既飽滿又凝聚,彈性十足,充分凸顯M1X在這個頻段的控制力與驅動力。
您可不要小看Double Bass那一顆顆的音粒,如果您的擴大機有指針錶頭,就會看到每當低頻音粒發出時,那指針會甩得很厲害,這代表當時輸出很大的功率,如果擴大機心臟不夠有力,Double Bass不僅威力降低,而且聲音會鈍化。而M1X在聽這張唱片時,鮮明又有勁,快速彈跳控制力又好,這可不是一般擴大機可以做到。
驅動力驚人
M1X的大型管弦樂驅動力驚人,而且有條不紊,絲縷分明,內聲部不會混在一起。平常如果我們用小功率擴大機來推低靈敏度的喇叭時,雖然一樣可以發出相當大的音量,但您會覺得音樂聽起來比較混亂,也會失去控制力。混亂是因為許多樂段都已經失真了,聲音一失真,就好像霜淇淋融化了,樂器形體無法凝聚成形。而失去控制力最容易聽出來的地方就是音樂失去該有的彈跳力量,鬆垮垮的。
而M1X唱起許多大型管弦樂,例如鄭明勳指揮費城管絃樂團的那張蕭士塔高維契「第四號交響曲」時,一開始就充滿震撼力,管弦樂的規模感很龐大,音場的橫寬與縱深都很好,而且內聲部層次清晰,顯然M1X的驅動力與控制力都很好。再聽梅林茂的「滿城盡帶黃金甲End of the War」,那大鼓的威力好猛,如果用有錶頭的後級,指針應該已經甩到底了,但M1X聽起來卻仍然是飽滿寬鬆有餘裕,一點都不喘。
聽梅林茂電影「十面埋伏」剛開始的「Opening Title」時,吹管之後那突然爆出的音樂非常強勁,而且暫態反應非常快,M1X讓音樂聽起來非常鮮銳,有如閃電般,但卻可聽出控制力非常好,而聽「No Way Out」時,音樂編制龐大,鼓聲強烈富震撼力,吹管響徹雲霄,這樣的樂段最考擴大機的驅動力。如果擴大機心臟不夠好,很多地方聽起來一定是分岔失真的,入耳的聲音會變成很亂。而M1X顯然心臟夠強,即使音樂很高潮,但聽起來卻不亂,一切都能緊緊抓住,不顯混亂。
頂級後級之一
日本的經濟雖然因為日圓被迫升值、房地產泡沫化而失落了三、四十年,但他們的Hi End音響卻逆勢破繭,而且越做越好。日本的古典音樂演出在全世界音樂市場上排得上前幾名;日本的流行音樂、爵士樂在這二個領域上也具有影響力;日本人的龜毛精神舉世聞名;日本的傳統工業基礎這麼紮實。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做不好音響器材呢?如果您還認為日本Hi End音響不如歐美,肯定是您的偏見。EsotericM1X只是再一次以實際表現打臉還有這種偏見的人,假若您跟我一樣沒有偏見,EsotericM1X絕對可以列入全世界頂級後級之一。
規格:
Esoteric M1X
類型 單聲道晶體後級
推出時間 2022年
每聲道輸出 300瓦(8歐姆負載)、600瓦 (4歐姆負載) 、1,200瓦 (2歐姆負載)
頻寬 5Hz-100kHz(+0/-3dB)
總諧波失真 0.006%(1kHz,8歐姆,300瓦)
訊噪比 119dB
輸入端子 ES-Link一組,RCA一組,XLR一組
外觀體積(WHD) 491×221.5×535mm
重量 63公斤
參考售價 2,120,000元
進口總代理 勝旗(02-25974321)
參考器材:
訊源:
emmLabs TSDX SE+DAC2 SE DAC
Weiss DAC502
前級:
Esoteric C1X
McIntosh C12000
Spectral DMC30SS
焦點與建議:
焦點:
① 機箱堅固美觀,避震周到。
② 三組獨立電源,餘裕超大。
③ 採用最新功率晶體,驅動力更強。
④ 音質優美,控制力佳,內斂甜潤。
建議:
一套西裝搭配他家前級最好。
圖示音響二十要: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5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5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音響五行個性圖:
金:2
木:4
水:4
火:4
土:4
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歛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情衝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樂器人聲十項評量: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3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3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男聲形體:精鍊;中性、壯碩3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大提琴形體:精鍊、中性、龐大2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Bass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3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