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音響系統有四個很特別的地方,第一個是音響室的樓高4.2米。第二個是主人提倡不要用聲波擴散器,只要適當吸收就好。第三個是他認為音場空間不是從喇叭一線往後到後牆,而是從聆聽位置一直到喇叭後牆。第四個是他所用的Tidal La Saluta喇叭是他提出要求,才會誕生這對喇叭的。
主人所用的音響系統是:
前級:Gryphon Pandora, Halcro
後級:Tenor 350M, Gryphon Mephisto Solo
喇叭:Tidal La Assoluta
數位訊源:. Aurender 、電腦
類比訊源: Triangle Turntable
唱放:Luna
線材:Skograd, Jorma, inakustik, Zonotone
主人是在他高將近五米的廠辦中特別隔了一個空間,當作他的聆聽空間,這麼高的空間,幾乎可以做成「樓中樓」了。這個空間的長度大約8米,寬度4.5米,看坪數並不很大,但如果算容積,那就比台北大部分樓高不到3米的房子要大很多。換句話說,這樣的空間殘響時間一定比一般空間更長。
空間高、空間大是音響迷追求的標的之一,問題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擴散與吸收,音樂一定亂成一鍋粥。然而在這間音響室聽音樂,聲音卻非常精確,樂器人聲形體非常凝聚,甚至連Deep Bass都可以看到形體,非常清晰而且能量充足。
到底這是怎麼回事?第一、主人的喇叭擺位是正三角形,聆聽者與喇叭的距離很近。第二、由於距離近,所以聆聽者所聽到的直接音會多過間間音。第三、主人倡導聆聽空間中不要用聲波擴散器,只能用吸收的。但是請注意,主人所謂的「吸收」並非要讓聆聽空間變成無響室,而是要降低反射音對聽感的干擾。
為何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主人以前在錄音室工作過,他認為如果用聲波擴散器,將會產生更多的聲波相位問題,讓定位不夠精準,樂器、人聲的形體也會比較模糊。唯有適當的吸收反射音,才能讓耳朵所聽到的音樂相位更精準。
所以,環顧四周,看到的都是類似洞洞板這種聲學處理器,這些聲學處理器都是市售現成品,誰都可以購買,只是您不一定能夠掌握要用哪一種?或者要用多少種?要用多少而已。唯有喇叭後牆不是吸收,而是反射。
遠看那是一片很奇特的圖案所構成的喇叭背牆,走近一看才知道那些都是多層夾板做成的菱形木條。主人說這是他自己做的,材料是家具廠做椅子的夾板,他拿來加工成我們看到的形狀。老實說踏進這間音響室,第一個吸睛的就是喇叭背牆,主人成功了。雖然空間中用了大量的吸收材料,但說話交談的殘響很自然,並沒有偏乾或覺得講話會吃力。
主人用的喇叭是Tidal La Assoluta,這對喇叭的高度超過230公分,如果放在台北公寓房間,恐怕就「頂天立地」了。而主人的聆聽空間因為高達4.2米,所以這對喇叭看起來就沒那麼可怕了。
為何主人會使用Tidal La Assoluta?原來這中間有故事,主人說多年前他跟Tidal的老闆Jörn Janczak討論喇叭的設計,當時他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希望Tidal能夠做出一對中頻段能夠向上延伸到6kHz的喇叭,如此一來中頻段就能避開分音器,使得樂器、人聲的泛音結構更為完整,不會受到分音器的干擾。
收到這樣的挑戰,Jörn Janczak開始設計,最後決定以5吋鑽石單體來達到這項要求。可是,當時Accuton並沒有那麼大的鑽石單體,只好特別訂製,最後終於完成這個5吋鑽石單體,頻寬100Hz-30kHz。聽說,這個5吋鑽石單體一個成本就要約五十幾萬台幣,天啊!最終,La Assoluta的低頻分頻點在200Hz,每支喇叭由二個7.5吋與二個10吋低音單體負責,往上的頻域則是三個鑽石單體負責。由於這對喇叭是主人提出要求而設計的,2015年推出之後當然主人就買一對。
既然買了這麼頂級的喇叭,為何不使用Tidal的擴大機呢?主人說他是科學派的,很注重擴大機的迴轉率,他找了很久,認為只有Tenor 350M OTL真空管擴大機與Gryphon Mephisto Solo才能滿足他的要求。為何主人這麼注重擴大機的迴轉率呢?當我開始聽音樂之後,馬上就能體會了,因為主人這套音響系統的暫態反應簡直快得難以形容。
再來該說主人的另一項與眾不同論點,他認為音場應該從聆聽位置算起,一直延伸到喇叭後牆,能夠調出這樣的音場才算是成功的。看我們滿臉狐疑,他馬上播放香港音響迷很喜歡的「Saint Mic」。當「寂靜之聲」播出,這一聽真的讓我驚訝。我曾介紹過這張CD,也認為自己家裡聽起來相當好,但是我聽到的聲音竟然是非常龐大非常凝聚,細節很實體,而且音質很好的表現。此外,聲音非常乾淨,非常透明,應該說所有的表現都到了極致。
接著播放James Blood Ulmer那首「Crying」,這首歌我常聽,這一聽又讓我嚇到,我很清楚主人這套音響系統已經將這首歌唱到極致了。請注意我用了二次極致來形容,因為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更好的形容詞。我知道有人會不喜歡這種聲音表現,但是從「技術面」來說,我認為已經達到極致,好像所有的聲音都凝聚成實體,音樂的暫態反應比純電車還快。
至於聽Kenny G與姚斯婷則還好,我沒有那麼驚嚇。聽「火鳥」時,又被驚嚇一次。而當聽Lorde Pure Heroine那張唱片的「Royals」時,不僅驚嚇,還清楚「體驗」主人所說「音場應該從聆聽位置到喇叭後牆」的說法。
再來是Francine Thirteen的「Queen Mary」,一樣也是音場延伸到聆聽位置。再聽Matt Treder的「A White Shade of Pale」,主人要我注意聽,鋼琴會在左右耳朵附近定位,我聽起來果然如此。主人說這必須是相位正確時才能有這種感受。接下來是Captain Hook那首「Bungee Jump」,果然又是讓人吃驚的表現。最後又播放「萬籟之聲」,那張CD我也有,記得也推薦過,內容是錄製森林中的自然之聲。這張唱片也是二聲道環繞音效,音場從聆聽位置一直到喇叭後牆。
聽過那幾首刺激的音樂之後,主人拿出「當鋪爵士第二集」黑膠來聽,咦?怎麼「Over the Rainbow」那首一開始右聲道就一直有奇怪的雜音,但是我有這張唱片,印象中並沒有聽過這種雜音啊!主人笑說這是第一版才有的,因為當時刻片時出了問題,但卻沒注意就壓片了,以至於留下這種「證據」,後來再版的都沒有這種雜音了。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已經將主人播放給我聽的那幾首曲子在家裡聽過,我必須坦承,雖然我家的表現也很好,但卻遠不及主人那裡的「快狠準,細節盡顯有如顯微鏡」的表現。當然這種驚人的表現必須要將音壓開到至少90dB以上才會「被驚嚇」,而那麼強勁的低頻電子Bass音效在公寓聆聽,絕對會引起鄰居的抗議,除非您住在獨棟透天厝。
這第五套音響系統是七套中唯一「嚇到我」的一套,主人的音場、摒除聲波擴散器的理論值得深思。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