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Esoteric宣佈推出Grandioso E1唱頭放大器,而且是二箱式。其實這個消息並沒有讓人驚訝,自從他家推出T1黑膠唱盤之後,大家就在期待他們什麼時候會推出旗艦唱放來跟T1做搭配,不可能拿T1來搭配E-02吧,因為E-02並非Grandioso等級的。果然Esoteric在2024年底推出了E1,解了大家的「渴望」。
T1是35週年紀念機種,採用的是他家專利MagneDrive System,我已經詳細介紹過。而E-02我沒聽過,不過看面板上有直接切換的多檔阻抗匹配,包括10Ω、50Ω、100Ω、200Ω、300Ω、500Ω、1kΩ、10kΩ,這是內行的作法,所以我猜E-02應該也是一部不錯的唱放。現在Esoteric既然推出Grandioso E1,想必更厲害。至於有多厲害,以下讓我慢慢告訴您。
MC採用電流放大
Grandioso E1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設計,那就是MC平衡線路採用電流放大線路,所以如果您是用XLR端子的唱盤線,從XLR端子輸入,MC唱頭就不需要選擇負載阻抗,一切交給電流放大。只有使用RCA唱盤線,從RCA端子輸入時,才能做負載阻抗設定。而負載阻抗有10 Ω、50 Ω、100 Ω、200 Ω、560 Ω等幾段切換。如果您使用MM唱頭,當然就不需要做負載阻抗切換調整,只需要做負載容抗調整,Grandioso E1提供100 pF、220 pF、320 pF三段調整。
Grandioso E1採用二箱式設計,面板上有顯示窗的是電源箱,負責電源供應;面板沒有任何東西的是主機箱,負責訊號放大。
多種等化曲線
Grandioso E1還有一項獨特的設計,那就是唱放等化曲線的選擇。一般唱放只會提供RIAA(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等化曲線的補償還原,對於一般黑膠迷而言,不會去講究什麼時代的RIAA等化曲線、甚至根本不知道1958年立體黑LP推出之前的各種不同等化曲線,因為大家認為等化曲線就是等化曲線,交給唱放就好,有什麼好擔心的。
其實,如果您真要講究,就會發現不同唱片廠牌、不同年代的錄音可能都會施加不同的等化曲線,等化曲線如果不對,會影響低頻域與高頻域的表現。例如Teldec在黑膠時代末期的所推出的DMM(Direct Metal Mastering),這種DMM刻片由於不同於Lacquer刻片,所以也需要不同的等化曲線,但幾乎大家都使用傳統的RIAA等化曲線。
Grandioso E1主機箱的背板上可以看到三組XLR輸入端、一組RCA輸入端,以及一組RCA光學唱頭輸入端。輸出則是XLR與RCA端子各一。電源箱背板上有三個電源連接端子,負責供應主機箱光學唱頭、左聲道、右聲道電源供應。
什麼是等化補償曲線
什麼是等化補償曲線?簡單說,黑膠唱片在刻片前,會將高頻域強調、低頻域壓縮。原因是高頻域如果不先強調,刻出來的聲音就會有太多雜音;而低頻域如果不壓縮,刻出來的溝槽就會太寬,佔去太多的溝槽面積,減少播放時間。等化補償曲線事實上就是播放時的還原線路,如果不還原,高頻聽起來就會太強,低頻聽起來就會太弱。
其實,RIAA等化曲線的還原也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錄音時低頻轆聲會更明顯,所以很多唱放都設有20Hz或16Hz以下的濾波線路,將錄音中的低頻轆聲或因為唱片不平整而產生的低頻共振濾除。
三個濾波點
RIAA等化曲線不是如喇叭分頻網路般的濾波曲線,而是設置了2,122Hz、500.5Hz與50.05Hz三個濾波點(Turn Over Point)。事實上這項標準是在1953-1956年間逐漸達成共識的,從RCA Victor唱片的New Orthophonic等化曲線而來。不過在1976年,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推出另一種RIAA等化曲線,在20Hz處增加一個濾波點,濾除上述的錄音低頻轆聲與唱片彎曲的極低頻、或唱臂唱頭共振產生的低極頻共振。
當天在勝旗聆聽室所使用的器材,此時喇叭後面牆角各有一支Avantgarde Bass Horn。
周到的等化曲線
為了解決市面上眾多的等化曲線,Grandioso E1不僅提供了RIAA、Columbia、Decca、NAB、Teldec、AES等不同等化曲線以供選擇(預設RIAA),還更精細的提供40種唱片品牌的進一步等化曲線調整。這些精細的調整是Esoteric收集各種資料之後,所做出來的表列,假若您遇上自己擁有的這些品牌黑膠唱片,就可以在選單中依照說明書的表列做更精確的等化補償。
例如美國版Decca 45轉與英國版Decca 78轉的等化曲線就不同。美國Decca 45轉的低頻限制點在71Hz,Turnover點在500Hz,高頻衰減點設在10kHz衰減-16dB。而英國Decca 78轉的低頻限制在50Hz,轉折點設在250Hz,高頻沒有衰減。
當天使用的Esoteric器材。
Vanguard與Westminster要注意
又例如很多音響迷擁有的Vanguard 33轉唱片的低頻限制在100Hz,轉折點設在500Hz,10kHz開始衰減-16dB。Westmister 33轉也跟Vanguard完全相同。至於RIAA曲線的補償呢?Grandioso E1的說明書載明低頻限制在50Hz,轉折點在500Hz,10kHz衰減為-13.7dB。如果選Columbia曲線,低頻限制在100Hz,轉折點是500Hz,但10kHz衰減是-16dB。而Decca曲線與Columbia不同處在於高頻衰減是-10.5dB。
總結各種補償曲線,轉折點大部分都設在500Hz,不同的是低頻限制點與高頻衰減幅度。所以當我們擁有1960年以前的黑膠唱片時,如果使用了錯誤的等化曲線,影響的是低頻段與高頻段,這也是許多黑膠迷在唱老唱片時,經常會遭遇到的低頻、高頻無法正確還原問題。當然,如果您用了Grandioso E1,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黑膠唱盤用的是T1。
不同唱片品牌的微調
其實,Grandioso E1的選單中還提供更多的低頻限制、轉折頻率、衰減頻率選擇,用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偏好而做不同設定。低頻限制原廠設定在50Hz,但還可以另選71Hz與100Hz。而轉折頻率還可選250Hz、300Hz、350Hz、400Hz、500Hz、630Hz、800Hz,原廠設定在500Hz。而高頻衰減頻率也可選-16dB、-13.7dB、-12.7dB、-12dB、-10.5dB、-8dB、-6dB。說穿了,這是Grandioso E1提供給用家的「另類等化」功能,可以讓用家調出千變萬化的聲音。
可儲存四組
為了能夠讓用家設定幾種曲線隨時更換,Grandioso E1可以儲存四組曲線,依照播放不同時代、不同品牌的唱片做選擇,這樣就可以獲得最正確的再生。以前你認為錄音效果不好的老唱片,可能是因為用錯等化曲線的關係,用了Grandioso E1之後,現在有機會可以聽到正確的聲音了。
唱臂是Ikeda,唱頭是Ikeda 9TS。
光學唱頭放大
Grandioso E1還有一個一般唱放所沒有的功能,那就是擁有光學唱頭的唱放線路。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光學唱頭只有日本的DS Audio,由於唱頭並非動磁、動圈、動鐵方式,所以也不能使用傳統唱放線路,一般用家如果購買DS Audio光學唱頭,就必須連帶購買他家的唱頭放大器,別無選擇。現在Grandioso E1提供解決方案,特別內建光學唱頭放大線路,這簡直就是福音,使用時要從RCA端子輸入。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使用光學唱頭,必須在選單中將光學唱頭關閉
MC唱頭去磁
Grandioso E1還有一項貼心裝置,那就是MC唱頭的去磁功能。MC唱頭使用一個體積很大的強力磁鐵,以一個鐵芯來繞製線圈,針桿則在鐵芯與線圈中心穿過。當針桿隨著溝槽振動時,線圈跟著振動切割磁場產生細微的電壓,那就是音樂訊號。
按照Esoteric的想法,金屬鐵芯用久了之後會被磁鐵感磁,因此提供唱頭消磁(為鐵芯消磁),使用時只要在播放唱片的狀態下按住遙控器上的Demag鍵30秒就可以,此時顯示幕會顯現Demag XLR或Demag RCA字樣,而且不會有音樂播出。老實說我無法判斷MC唱頭去磁之後會有什麼不同,不過既然Esoteric都已經研究得那麼深入了,不使用這個功能等於浪費自己的錢。
喇叭用的是Tannoy Canterbury GR,上面有超高音。
多段增益調整
由於每部前級的增益大小都不同,MC唱頭的電壓輸出也不同,所以Grandioso E1另外提供增益調整功能,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唱頭。增益分為電壓增益與電流增益,在電壓增益方面(使用RCA端子),原廠設定0dB,另外可設定-6dB、-4dB、-2dB、+2dB、+4dB。而在電流增益方面(使用XLR端子),增益為-9dB、-6dB、-3dB與0dB。有了這麼靈活的增益調整,用家不必擔心聲音不夠大、聲音虛虛等問題了。
除了上述很強的功能之外,Grandioso E1當然也有極低頻濾波、切換立體、單聲道等功能。極低頻濾波設定在16Hz,以6dB/Oct.的斜率進行。至於立體、單聲道切換則用在播放Mono唱片時,如此一來可以聽到效果比較好的單聲道音效。
圖中上面是主機箱,下方有顯示窗的是電源供應。
乾淨箱、髒箱分離
至此,Grandioso E1與眾不同的設計我大概說完了,接下來讓我們從Grandioso E1的外觀看起吧!Grandioso E1屬於二箱式設計,外觀有顯示窗與操控鈕的箱體其實是電源箱,以及各種邏輯控制數位線路(所謂髒箱);另外一個外觀沒有顯示幕的才是真正的唱頭放大線路(所謂乾淨箱)。這樣的設計當然就是要將雜訊降到最低,擁有最純的音質。
Grandioso E1的電源箱面板上除了中央的顯示窗之外,最左邊是電源開關,再來是一個小小的Input按鈕。右邊則是Menu與輔助設定的+/-。一部唱頭放大器會有選單操控,這也是少見的。來到電源箱背板,可以看到三個電源接頭與市電插座。一個專門供應給光學唱頭的唱放使用,一個供應給右聲道使用,一個供應左聲道使用。此外就是RS 232與軟體連接端子,供維修與軟體升級之用。
四組輸入端
主機箱(乾淨箱)的面板沒有東西可談,只有藍色燈號顯示。來到背板,可以看到三組XLR輸入端,一組RCA輸入端,以及一組光學唱頭輸入端(RCA端)。此外就是XLR輸出端與RCA輸出端各一。有這麼多的輸入端,可以讓用家使用多支唱臂或多部唱盤,還可以選平衡唱盤線或單端(RCA)唱盤線,可說已經無法再更周到了。
XLR端MC唱頭專屬
請注意,XLR輸入端僅能使用MC唱頭,不能用MM唱頭。不過RCA輸入端可以使用「高輸出MC唱頭」與MM唱頭。而XLR輸出端如果是與Esoteric的前級連接,在選單中就要設定為ES-Link(ESL-A),這種傳輸方式使用他家HCLD Output Buffer Amplifier,可以長距離傳輸而不會損及音樂訊號。除了這些輸入、輸出端子之外,就是電源連接端子,用來連接電源箱。
這張圖是將Bass Horn移到室外,將喇叭往後退,前沿距離後牆1公尺時。
阻抗不同,放大方式不同
為何Grandioso E1的XLR輸入端只能提供給MC唱頭使用呢?因為連接的內部線路採用平衡架構電流放大,這種架構不適合MM唱頭。這話怎麼說呢?讓我們來看MC唱頭與MM唱頭的電壓輸出與內部阻抗。MC唱頭的電壓輸出平均約0.2mV,而MM唱頭的電壓輸出平均約4mV,但是MC唱頭因為內阻很低(通常大約3-5歐姆之間),磁鐵的磁力很強,換句話說,MC唱頭的輸出電流會很大。
而MM唱頭剛好相反,雖然它的輸出約4mV,但內部阻抗很高,所以輸出的電流反而小過MC唱頭。也因為MC唱頭的放大採用電流放大方式,也就避開了負載阻抗不同時會產生的阻抗匹配問題與功率耗損問題。基於這樣的情況,所以Esoteric的工程師決定以電流放大的方式來將MC唱頭的大電流輸出放大,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雜訊會比將很低的電壓放大來得低。至於採用平衡架構的原因是利用平衡架構,消除輸入的雜訊。
所以,當您使用MC唱頭、又從XLR端子輸入時,不需要調整阻抗匹配,原廠建議MC唱頭最好從XLR端子輸入。至於高輸出MC唱頭與MM唱頭,進入RCA端子之後,也會共享平衡架構的唱頭放大線路,當然前端會有所不同。
Grandioso E1主機內部可以看到一塊單獨電路板,那是光學唱頭放大電路板;另外還有二片較大電路板上下疊放,那是左聲道與右聲道MM、MC唱頭放大與等化曲線補償。
電流傳輸
在此要解釋Esoteric所謂的電流傳輸(Current Transmission)。一般放大線路大部分採用電壓傳輸(Voltage Transmission)模式,也就是前端輸出阻抗低、接收端輸入阻抗高的方式。由於輸入阻抗高,意味著輸入接受端的電流低,在低電流狀態下工作,相關元件的電流耐受度不必那麼高。這種電壓傳輸會受到傳輸訊號線阻抗的影響(線材越長,阻抗越高)。
而電流傳輸恰好相反,前端的輸出阻抗高,接受端的輸入阻抗低,這樣的傳輸方式可以想像成水龍頭接一條水管,將水(電流)注入水桶。無論水管(訊號線)多長,水量在水管中傳輸是不會耗損的。由於有這個好處,所以大部分量測儀器內部會使用電流傳輸,而非電壓傳輸,因為在電流傳輸模式下,即使是很小的訊號,也能無耗損傳輸。
如果以Esoteric自家的電壓傳輸與電流傳輸線路做比較,電壓傳輸線路的輸出阻抗大概幾十歐姆,而輸入阻抗10萬歐姆左右。而類比ES-Link的輸出阻抗大約1000歐姆,而輸入阻抗是0。此時,ES-Link的電流傳輸量,大概會是電壓傳輸中電流的100倍或更高。這就是為何Esoteric要一直強調他家ES-Link Analog的原因。
Grandioso E1電源箱內部可以看到三個環形變壓器與一個小EI型變壓器,三個環形變壓器與相關線路獨立供應左右聲道與光學唱頭放大線路,而小EI變壓器則負責邏輯操控線路。
遙控器好用
Grandioso E1附有遙控器,這是Esoteric特有的二面操控遙控器,可以在上面做各種切換與設定,使用方便。不過,第一次設定,建議使用面板上的Menu鍵進入,將各種設定項目瀏覽一遍,做好必要的設定,使用起來會比較方便。
打開主機箱頂蓋,可以看到右邊有一塊給光學唱頭專用的放大線路板,線路板上除了放大線路之外,還有光學唱頭專用的等化線路。再往左邊則是左右聲道獨立的MM/MC唱頭放大線路,二塊線路板上下疊放,採平衡架構,分別負責左聲道與右聲道。
這是光學唱頭放大電路板。
四組獨立電源
打開電源箱頂蓋,可以看到內部有三個環形變壓器與濾波電容,供給光學唱頭使用的只有6個濾波電容,供給左右聲道使用的則有10個濾波電容,每組電源獨立,避免相互干擾。另外還有一組EI變壓器的電源供應,負責供應邏輯控制操作線路。由於這些線路是在髒箱中,所以不需要送到主機箱,這也是電源箱背板只有三個DC電源輸出端子的原因。
在仔細端詳內部線路時,也可以發現Grandioso E1的箱體內還有多層金屬板,固定不同的線路(例如電源的變壓器與線路就鎖在不同的金屬板上),再加上箱體本身結構紮實,形成良好的避振效果。
這是MM、MC唱頭放大電路板。
腳座獨特
最後要提到Grandioso E1的腳座,那就是他家所謂的Pinpoint Isolation Foot,這種避振角如果抬起機器時,它會鬆垮垮的,一旦機體重量往下壓時,就會與內部的尖錐、底座形成良好的避振效果。當然,半浮動頂蓋還是延續Grandioso一貫的作法。
到勝旗外燴
由於Grandioso E1是二箱式,加上此間代理商勝旗想要以Esoteric的T1唱盤來做搭配,三大件搬運起來不容易,尤其T1搬運時必須拆開,到我家再組裝,相當費事,所以請我到勝旗聆聽室聆聽。其實在陌生的空間、陌生的器材搭配下,我很難清楚瞭解Grandioso E1的真正實力。如果是在我家聆聽,黑膠唱盤與唱頭不變,只有改變唱放,這樣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受測唱放的聲音特色。而在勝旗聆聽室,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我只能用推測來寫這篇器材評論,或者說比較傾向報導。
喇叭前沿距離後牆2.4公尺時所量測,50Hz-125Hz處突起(以50dB那條線為準),音樂聽起來轟轟然,低頻肥腫。
要先調出甜蜜點
想要知道唱放的實力,第一個要求就是黑膠唱盤、唱頭要調到甜蜜點,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瞭解Grandioso E1的實力。很可惜的是,以我當天所聽到的聲音表現而言,我推測唱盤、唱臂、唱頭尚未調到甜蜜點。因為如果調到甜蜜點,音場會很寬廣,音場內的樂器尾音會很清楚,空間感(不管是真實或炮製的)會很大,而且前後的層次能夠拉得很開,管弦樂團的內聲部能夠很清晰的浮現出來。
要先解決峰值
T1上面裝的是Ikeda唱臂,唱頭則是Ikeda 9TS,喇叭是Tannoy Canterbury GR+SuperTweeter GR,前級Grandioso C1X,後級Grandioso M1X。按照我「器材外燴」的習慣,會先聽幾首曲子評估聆聽空間,聽了幾首曲子之後,就發現低頻與中低頻有峰值,用串流量測之後,果然50Hz-125Hz之間是有峰值(請以50dB那條線為準)。
再印證這個空間的長寬高(8.6×5.0×3.2公尺),在這段頻域中的確會產生空間自然共振(Room Mode)。這段頻域的峰值很要命,因為流行或爵士樂的Bass經常在這段頻域中出現,膨脹起來的峰值會掩蓋許多樂器的細節,而且會把相關的樂器位置往前推。
喇叭往後退到前沿離後牆1公尺所測,還是以50dB那條線為準,可以看出50Hz-125Hz處峰值降低了,不過其他部位也有改變。
將喇叭往後移
當時喇叭前沿距離後牆約2.4公尺,我心想如果能夠將喇叭距離後牆1公尺,根據SBIR聲波反相,可以獲得86Hz(中心頻率)處的凹陷,如此一來剛好可以讓50Hz-125Hz頻域的峰值降低。當然此時也會引起其他改變,但重點是50Hz-125Hz峰值影響太大,要先解決,其他看著辦。
將喇叭往後移不是問題,問題是室內左右牆角各有一支龐大的Avantgarde Bass Horn,必須先將這二支大傢伙移到室外。幸好這二支Bass Horn底下都有滾輪,所以很快的就移到室外,再將Tannoy Canterbury GR擺在距離後牆1公尺處。再聽,果然Bass膨脹遮蓋其他樂器細節的問題大體上解決了,低頻聽起來也不會肥腫,可以聽出低頻樂器的演奏質感。再用頻譜量測,果然達到預期效果(請以50dB那條線為準)。接著調整Toe-In角度之後,就開始專心聽黑膠了。
音質很美
先聽Ricci演奏的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Decca,Sargent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一聽就覺得小提琴的表現很好,不僅琴聲音質好,而且演奏轉折的婉轉音響效果很迷人,擦弦質感很真實,果然昂貴的器材就是音質好。而伴奏的管弦樂音質也很美,能夠發出甜味。
再聽David Oistrakh所演奏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Szell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小提琴的線條聽起來很圓潤,很實體,不會細細瘦瘦沒有形體,而且光澤很美。此時,音樂聽起來背景很安靜,很乾淨,聽不到一般黑膠播放時會帶出來的許多低頻雜音。果然二箱式設計就是比別人安靜。
演奏質感真實
再來聽杜普蕾演奏的Elgar「大提琴協奏曲」(巴畢羅里指揮)。同樣的,大提琴的音質很美,擦弦質感很真實,粗獷但不粗糙。接下來是Anatole Fistoulari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的柴可夫斯基「天鵝湖」(Decca版),管弦樂團的弦樂細緻甜潤,不過整個音樂規模感聽起來還不夠大,內聲部的層次也拉得不夠開,我認為這是唱盤還沒有調出甜蜜點所致,不是Grandioso E1的問題。
接下來聽山本剛三重奏的「Blues for K. Vol. 1」。這張唱片錄音屬於比較剛硬的路線,鋼琴聽起來鏗鏘有勁,少了一些溫暖木頭味,但實體感很好。其餘Double Bass與套鼓的效果也很好,暫態反應很快,乾淨俐落。
甜爽飽滿
再來我聽Joan Baez那張「Diamonds and Rust in the Bullring」。聽起來甜爽,人聲形體飽滿,音質也美,不過觀眾的鼓掌聲如果能夠更龐大就更好。下一張是追龍唱片的「精選集I」,這張精選集有大提琴獨奏、有撥奏、有管弦樂演奏,有鋼琴、爵士樂等。可以肯定的是Grandioso E1的音質表現很好,樂器演奏質感也很真實,但空間感與音場中樂器的尾音清楚程度還沒達到我認可的程度。我認為這不是Grandioso E1的問題,而是唱盤系統還沒調到甜蜜點所致。
再來是Tacet唱片,聽孟德爾頌弦樂四重奏,果然也是不錯,四把弦樂器的音質好,和聲也相當美。下一張換Dorian那張「The Cantorian Voice of the Cello」(猶太大提琴),這是鋼琴與大提琴(一支、二支、三支)的合奏,無論是大提琴或鋼琴,聽起來都充滿木頭味,而且溫暖。
樂器演奏活生
下一張就是「當鋪爵士」,薩克斯風的沙沙氣聲很真實,馬林巴琴的敲擊質感很真實,其他樂器的演奏也很活生。接下來是Telarc那張「展覽會之畫」(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音質不錯,但音場與內聲部層次還是無法拉得很開,或許再做喇叭擺位可能會改善這個問題。再來是Mercury那張Byron Janis所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弦樂還是很美,鋼琴聽起來跟山本剛那張完全不同,充滿木頭味,顯然這是錄音不同所致。
最後一張是Alina Ibragimova演奏小提琴、Vladimir Jurowski指揮啟蒙時代管弦樂團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Hyperion)。這張唱片聽起來很美,小提琴美、弦樂群美、整體弦樂聽起來有彈性,而且綿密。
現今最頂
我必須坦白說,這次的「器材外燴」並沒有讓我透徹的完全瞭解Esoteric Grandioso E1的真正實力,因為影響黑膠系統表現能力的地方太多了。不過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感受到Grandioso E1的音質之美、演奏質感之真實,以及背景雜訊低聲音乾淨的優點。至於用家買回去之後,能夠挖掘出Grandioso E1的多少分實力?那就要看用家調整黑膠唱盤的功力了。毫無疑問,我認為Esoteric Grandioso E1是現今表現能力與設計適應性最頂的唱頭放大器。
規格:
產品類型:二箱式晶體唱頭放大器。推出時間:2024年。內建光學唱頭放大線路,提供多種等化曲線,還可以微調等化曲線,增益可調。MC唱頭使用XLR端子,高輸出MC與MM唱頭使用RCA端子,共有四組輸入端。MC唱頭阻抗匹配:10 Ω、50 Ω、100 Ω、200 Ω、560 Ω,MM唱頭容匹配MM 100pF、220pF、320pF。輸出XLR與RCA各一組。總諧波失真:MM 0.008%、光學0.02%。外觀尺寸(WHD):主機445×131×445 mm,電源箱445×131×451 mm。重量:主機20.7公斤,電源箱23.4公斤。參考售價:1,630,000元。進口總代理:勝旗(02-2597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