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簡單越好,這句話雖然不是放諸四海皆準,但是在音響領域中,有時候不由得您不信。 MSB Reference DAC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就是Reference DAC,顯示幕的字體大到不必戴眼鏡都看得清楚。
您知道以前的Philips TDA1541這顆數位類比轉換晶片嗎?最早的時候一顆大約12美元,那是1980年代初期的產品,經過二、三十年後,有人發現是寶,最高的時候曾經炒到一顆200美元。為何一個二、三十年前的老掉牙數位類比轉換晶片會炒到那麼高的價錢?現在動不動32bit、384kHz規格的晶片一個也才幾十美元啊!
這其中道理何在?答案很簡單,TDA1541就是最早的Ladder DAC之一,也就是所謂的R2R Ladder DAC,這種DAC理論上就是一組電阻數值對應一個電平(電壓)大小。說得更簡單些,如果是16bit,我們說有65536個電平大小的變化,每一組電阻直接對應一個電平,這夠直接了吧?這種Ladder DAC不需要類比濾波,不需要I/V轉換,直接輸出電壓,比目前受歡迎的Delta Sigma DAC在線路架構上簡化很多。
我們都知道在音響領域上,往往多個香爐就多引來一個鬼,最早的Ladder DAC比目前的Delta Sigma DAC少了幾隻鬼,聲 音表現當然有可能更好。既然如此,為何DAC晶片會往Delta Sigma方向進化呢?說穿 了就是成本,因為想要把Ladder DAC做到很精確,而且能夠滿足目前至少24bit的需求,這樣的Ladder DAC價格可能會貴上天,所以工業界不得不往成本便宜的Delta Sigma方向走去。
不過,並不是大家都朝更便宜的方向走,目前市面上除了MSB之外,還有幾家公司都堅持採用Ladder DAC,或其變體DAC,不過這樣的數位類比轉換器都很貴。為何很貴?因為他們都是分砌式來做DAC,這種架構已經不是晶片,而是一大片線路。為何要做成一大片線路?因為想要把它做好,已經不是一個小小的晶片體積能夠辦得到。何況,現在也沒有廠家在生產符合他們需求的高精度Ladder DAC,所以這幾家廠家只好自己用分砌式線路來達到需求。
這是用來搭配Refrence DAC的Signature Universal Medea Transport Plus
為何這種分砌式Ladder DAC會那麼昂貴?因為需要航太級的精密電阻,如果電阻不精密,Ladder DAC也就一文不值。以前的MSB數位類比轉換器也是使用Ladder DAC,但是體積從來沒有Select DAC或Reference DAC那麼大,並不是為了想賣更貴,所以把體積做大,而是因為Ladder DAC真的要以分砌式線路做到體積那麼大,而且要用好幾個並聯,效果才會真正好。所以,Select DAC用了8個Ladder DAC模組,而Reference DAC比較便宜,也用了4個模組。
說了半天,到底Reference DAC有多好?這麼說好了,聽過Reference DAC之後,您一定會赫然發現,原來CD只有16bit/44.1kHz的規格,但已經可以發出讓人驚得不斷反思的音響效果。我的意思是,16bit/44.1kHz的規格被音響迷罵得臭頭,好像沒人要,但是Reference DAC唱起CD,卻可以讓我們慚愧不已,深感對不起錄音師,原來錄音師早已把非常好的錄音效果記錄在CD中,只是我們以往所用的數位類比轉換器沒有把這種最基本的規格表現出來。
雖然聽感無法量化,但我想說:如果Reference DAC所播放出來的CD音效是100分,那麼大部分數位類比轉換器所播放出來的CD音效可能連60分都不到。MSB Reference DAC沒有類比濾波線路,沒有I/V電流電壓 轉換線路,甚至也沒有類比放大線路,音樂訊號(電壓)直接從數位轉類比的最後階段直接輸出,就已經足夠驅動後級了。
或許您會更不解,既然Reference DAC的線路架構那麼簡單,怎麼要賣那麼貴呢?越簡單越好是硬道理,但越簡單並非越便宜的代名詞,由於要做到最高精度、最高表現能力,所以即使線路架構簡單,但成本反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