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o Klemperer(1885-1973)指揮孟德爾頌的戲劇音樂「仲夏夜之夢」?如果說他指揮馬勒交響曲、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我們都會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孟德爾頌?孟德爾頌的音樂風格跟克倫培勒搭調嗎?很多人一定會這樣懷疑。這張黑膠唱片真真切切是克倫培勒在1960年1月28-29與2月16、18所錄下的,樂團是他指揮多年的愛樂管弦樂團。
孟德爾頌在17歲時,就已經寫下了「仲夏夜之夢」的序曲,也就是音響迷最愛聽的那段音樂。從這段序曲中,已經完全可以看出孟德爾頌作曲的功力。不過他寫這齣戲劇音樂是在17年後,也就是他34歲時,應普魯士王的委託而寫的。所謂戲劇音樂當然就是當時舞台劇的配樂,這齣舞台劇就是演莎士比亞的作品「仲夏夜之夢」。除了序曲非常好聽之外,還動用到女高音、女低音與合唱團,大家很熟悉的婚禮進行曲就是其中第七段。拿孟德爾頌這段婚禮進行曲與華格納那段婚禮進行曲(羅安格林)相比,就知道二位作曲家的個性完全不同。一般老外的婚禮,進場時會用華格納的,因為很莊嚴,而且步伐速度穩定。結束時就會用孟德爾頌的,讓婚禮最後充滿歡樂氣氛。
話說回頭,克倫培勒指揮孟德爾頌並不僅是這齣「仲夏夜之夢」,他也指揮孟德爾頌的交響曲,或許我們都被自己的框架框住了,認為他只適合指揮如巴哈「馬太受難曲」這類穩重深沉的音樂,所以孟德爾頌的作品他並不適合。 如果與普列文、倫敦交響樂團那張相比,後者的錄音效果的確優於前者許多,指揮所塑造出來的歡樂氣氛與童話世界也天真得多。既然如此,克倫培勒這張的價值在哪裡?收藏研究啊,研究為何他是這樣詮釋的,何況錄音效果也可以接受。
克倫培勒大概在6歲時由媽媽教他鋼琴,後來他媽還是去找了鋼琴老師來教他,因為不好教。也因為從小學鋼琴,打下深厚底子,克倫培勒年輕時有一陣子靠鋼琴吃飯,不過並不是以獨奏家的姿態,而是替人伴奏。他的荷蘭老師曾說克倫培勒在課堂上演奏時總是好過公開演出,這可能也是他的宿命,終生不得靠鋼琴家吃飯,這樣也好,讓我們有一位傑出的指揮,留下許多好唱片讓我們聽。您知道嗎?克倫培勒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六首交響曲、一首彌撒曲、還有弦樂四重奏、歌曲與一部歌劇。老實說我從來沒聽過。
為何克倫培勒會想當作曲家呢?難道是受到馬勒的影響嗎?根據克倫培勒自己的敘述,有一次他去維也納找馬勒,並且在馬勒面前彈第二號交響曲的Scherzo給他聽,馬勒聽了很滿意。此時克倫培勒還是菜鳥,於是厚著臉皮請馬勒寫一封推薦信函給他,他要拿去謀職。馬勒說不需要推薦信,推薦信都是假的,你去找Rainer Simons(當時一位國民歌劇院指揮),告訴他是我推薦你來的,一切都沒問題。克倫培勒就跑去找Simons,沒想到因為沒有馬勒的推薦信,Simons只是敷衍克倫培勒而已。後來克倫培勒又回去找馬勒,說沒有推薦信行不通,馬勒這才掏出自己的名片,上面寫了馬勒的推薦。克倫培勒回憶說,這張小卡片日後為他打開每一扇門。
老實說,克倫培勒的一生不是順遂無阻,他為了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二次大戰前就逃到美國,成了美國公民,而且指揮洛杉磯愛樂。不過他念念不忘的是東岸的紐約愛樂與費城管弦樂團,但時運不濟,這二個樂團的常任指揮都沒他的份。二次大戰後他回到歐洲,終於謀得指揮差事,不過也因為思想左傾,所以他的美國國籍被FBI取消,他只好又入了德國籍。在美國期間他不幸換了腦瘤,雖然手術成功,但也對他的身體健康產生長遠影響。總之他的命運跟孟德爾頌差太遠了,唯一贏孟德爾頌的就是活得比較長。
不要老是聽克倫培勒指揮的貝多芬「莊嚴彌撒」,來聽聽他的「仲夏夜之夢」吧。華納唱片出品,以24/96數位母帶復刻。